新一代返回式衛星明年發射 可重複使用15次

2020-12-05 中國日報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明年4月我國將發射新一代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

Scientific personnels work at the landing area of the re-entry capsule of China's first retrievable microgravity satellite SJ-10 in Siziwang Banner, North China'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pril 18, 2016. [Photo/Xinhua]

 

China will launch a reusable retrievable satellite next year, with its recoverable module able to be used 15 times over the next decade, according to the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明年我國將發射一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其返回模塊未來十年將可重複使用15次。

所謂返回式衛星(retrievable satellite),是指一種具有返回功能的多用途中型衛星(medium satellite for multiple uses),也是我國衛星工程領域研製起步最早、發展最悠久的衛星系列。

1975年11月,我國首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和安全回收,標誌著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三個開發返回技術的國家(the world's third country to develop retrievable satellite technology)。截至2016年,我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實施了25顆返回式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吳勁風說,這些衛星在空間遙感、空間育種、空間新技術驗證等空間科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play key roles in space science)。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chief architect of the retrievable satellite)趙會光介紹,新一代返回式衛星重3500公斤,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發,可攜帶任務和其他載荷「上天」(allow experiments and other payloads to be sent to space),既可用於短途載荷又可用於長途載荷(be offered i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onfigurations)。其中前者的回收載荷(recoverable payload)可達500公斤,採用一次性化學電池(battery power)供電,回收產品佔60%,其中90%部分可重複使用;後者的載荷分為兩部分,回收載荷為600公斤,留軌載荷為300公斤,採用太陽陣(solar array)和蓄電池聯合供電,回收產品佔40%,同樣是90%部分重複使用。

據他透露,首顆新型返回式衛星已於今年9月單機交付,10月整星測試(undergo testing),計劃於明年1月進行力學試驗,2月進行熱試驗,3月衛星出廠,4月衛星發射,5月則有望實現衛星回收( expected to be recovered by May)。

趙會光表示,發展這一衛星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太空探索(space exploration),「獲得科學發現、改善人類生活、形成規模巨大的新興產業(emerging industry)、催生新技術和確保空間安全環境。」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丁一)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版權說明:凡註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XXX(署名)」的原創作品,除與中國日報網籤署英語點津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不得非法盜鏈、轉載和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561聯繫;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英語點津)」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繫,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本網所發布的歌曲、電影片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儘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新一代商業返回式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驗證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秉陽)記者日前獲悉,我國正在研發的新一代商業「可重複使用返回式空間環境利用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的驗證。
  • 俄羅斯新一代「格洛納斯」K衛星預計明年發射
    王晉朝 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11月23日,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來自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格洛納斯系統部的巴依吉爾金娜女士通過視頻電話的形式在大會上進行了發言,發言中她透露代表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最新技術的「格洛納斯-K"型衛星,將在明年擇機發射。
  • 紀念中國返回式衛星首次發射成功45周年
    李老師: 我國1976年發射的返回式衛星的返回過程可概述如下,為了使制動火箭發動機按預定的方向工作,衛星首先進行返回姿態調整,即將衛星從運行時的頭部朝前方向姿態轉到底部稍稍往前的姿態(轉角100度),然後,返回艙與儀器艙分離,接著用起旋發動機使返回艙繞縱軸旋轉,以穩定返回艙的姿態。
  • 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丨俄羅斯新一代「格洛納斯」K衛星預計明年發射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11月23日,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來自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格洛納斯系統部的巴依吉爾金娜女士通過視頻電話的形式在大會上進行了發言,發言中她透露代表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最新技術的「格洛納斯-K"型衛星,將在明年擇機發射。
  • 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飛天:未來瞄準重複利用
    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任務,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介紹稱:「長徵八號是一款兩級半構型火箭,2017年5月正式批覆立項。
  • 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飛天:未來瞄準重複利用
    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任務,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介紹稱:「長徵八號是一款兩級半構型火箭,2017年5月正式批覆立項。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採用借鑑成熟模塊的組合化研製,用於填補我國未來在太陽同步領域4.5噸以上的運載能力。」
  • 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開啟「快、好、省」模式
    實踐十號衛星副總指揮太萍說。  用戶導向:衛星設計理念的改變  實踐十號衛星發射前幾小時,發射塔架上仍有幾個忙碌的身影,他們正從一個特殊設計的「窗口」往衛星裡放置科學實驗設備。由於實驗條件的特殊要求,有9臺實驗載荷只能在發射前安裝。在極端講求狀態穩定、固化的衛星研製領域,發射前進行這樣的操作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 唐伯昶與返回式衛星的48年
    他一生致力於航天事業,曾任神舟一號飛船副總設計師、第四代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第五代返回式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從1975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實踐十號返回成功,中國一共進行了25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唐伯昶全程參與。  唐伯昶從小家境貧寒。上高中時,唐伯昶愛上了二胡和詩歌。但立志報國的他,希望學習一門國家急需的專業來建設祖國。
  • 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衛星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發射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根據規劃,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 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低調背後的黑科技,究竟是個啥?
    據報導,我國剛剛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這一消息立即引發了廣泛關注,軍備君簡單分析一下這種神秘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究竟是啥!從1999年以來,長二F先後執行了14次發射任務,將神舟一號至神舟十一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二號空間實驗室,以及11名太空人送上太空,成功率達到100%。因此,推測這次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應當是高價值飛行器,而且試驗驗證的技術非常重要,飛行器應該也具備載人能力。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
    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根據規劃,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長徵二號F火箭是由四個液體助推器、芯一級火箭、芯二級火箭、整流罩、逃逸塔(發射空間站時則無)組成,全長58.34米,是我國目前最長的火箭。從1999年11月20日首次發射,至今是其第14次執行發射任務,在此前13次任務中成功率達100%。
  • 11月26日:中國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圖)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至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至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
  • 2次航天發射失利之後,中國將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這是3月17日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之後,30天內第二次發射失利了!神舟11號發射與與天宮二號對接,也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與神舟飛船相比,新一代載人飛船採用了全新的設計,體型更大,採用了模塊化設計,不僅可以兼顧近地軌道的載人和貨運任務:執行載人任務時可搭載6~7名太空人,比「神舟」翻了一倍;執行貨運任務時則能上行攜帶4噸,下行攜帶2.5噸。
  • 我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網友:中國版的X-37B
    據報導,我國於9月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這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第14次執行發射任務。試驗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 我國成功回收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 發射方旗下有這兩隻A股標的
    財聯社9月7日訊,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在軌期間,太空飛行器按計劃開展了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
  • 科學網—空間科學實驗是返回式衛星的未來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明年將遷至海南文昌(圖)
    該次展覽首次展出在文昌即將開工建設的新一代火箭發射場設計模型圖,該發射場將於二零一四年投入發射作用。圖為航天火箭模型。 中新社發 王辛莉 攝預計5年後海南文昌將發射首顆衛星,西昌基地只承擔應急發射任務曹英學是西昌精英旅行社的董事長,最近一段時間他成了「空中飛人」,穿梭在文昌與西昌之間。
  • 埃隆·馬斯克對俄羅斯新的可重複使用火箭的設計嗤之以鼻
    據Ars Technica的資深太空記者埃裡克·伯傑周一在推特上指出,俄羅斯宇航局本周公布了其可重複使用的SpaceX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迅速介入討論,給新設計投下了一些陰影。「這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的一步,但他們的目標應該是到2026年實現完全的可重用性,」馬斯克在推特上寫道。「更大的火箭對於規模經濟也有意義。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將軌道上每噸有用載荷的成本降到最低,否則只能滿足小眾市場的需求。」
  • 我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杜文龍:美國的獨家壟斷沒了
    ,我國採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在軌道運行一段時間後,試驗太空飛行器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並將按計劃進行可重複使用的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持。此次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第14次發射任務。
  • SpaceX成功發射美國間諜衛星,全年共完成26次發射
    ,這是該公司今年完成的第26次火箭發射,並創造了全年發射次數最多的新紀錄。  B1059此前曾執行過兩次為NASA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任務,今年早些時候將SpaceX的一批星鏈衛星送入軌道,最近還為阿根廷發射了地球觀測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