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挖土」歸來有多難?看看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的故事

2020-12-01 科技日報

呂炳宏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2020年11月30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環月軌道上,成功實施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分離。接下來,嫦娥五號將落月、採樣,如果一切順利,它將於半個多月後,帶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最複雜的宇航任務之一。後續難點不僅在於月面自動採樣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帶著月壤重返地球也是一大難題。

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示意圖。

人類太空飛行器從太空返回,最初是通過返回式衛星實現的。45年前,我國首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回收,成為中國航天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的故事。

1960年8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在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自豪地宣布:美國成功回收了一面由發現者13號衛星帶往太空飛行後返回的美國國旗。

然而,「發現者」並非艾森豪所說的一項對太空環境的科研項目,而是一項絕密的間諜衛星計劃。發射這些衛星並不是為了送美國國旗上一趟太空,而是拍攝並送回有關蘇聯的照片。

從那以後,返回式衛星成為了美蘇在高科技領域爭奪的制高點,並成為爭奪空間霸權、進行戰略偵察、獲取各種情報的主要手段。

為了打破超級大國對這項技術的壟斷,我國在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時,就開始了對返回式衛星及其所需姿態控制等項目的攻關。

長徵二號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

歷經5年研製,1975年11月26日11時30分,長徵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將我國首顆返回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按計劃,衛星在太空飛行3天後,將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控制返回地面並實施回收。

從美國「發現者13號」之前的12位「前輩」就可以看出,讓衛星完成一次有去有回的旅行並非易事。

不僅要求衛星在運行和返回中必須保持高精度的運行姿態,星上所有儀器都必須準確無誤地按程序工作,更要求地面對其保持高精度的測控及安全可靠的回收。稍有失誤,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對於此前從未有過衛星回收經驗,一切都得從零開始的中國航天人來說,面臨的挑戰極為嚴峻。

衛星發射升空時,回收準備工作早已開展。

在巴丹吉林沙漠深處執行任務的活動測控站。

在內蒙巴丹吉林沙漠深處,西安中心負責發出衛星儀器艙和回收艙分離指令的活動測控分隊,已經枕戈待旦4個月。他們深入沙漠,只為替衛星回收搶出幾分鐘時間。

在衛星預定回收區四川遂寧,西安中心測量回收部已經精心準備數月,把這片區域的一草一木都勘察得清清楚楚。

為保障衛星回收成功,甚至連郵電部都參與進來。國家調動103條線路作為專用通訊線路,27個省市自治區參與了通訊保障工作。

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活動測控方艙內,科技人員正在接收遙測數據。

衛星在軌運行僅數圈,遙測數據顯示,星上氣源曲線陡然下降。

衛星上的氣源瓶是專門為保障衛星運行3天而帶的,地面對衛星的姿態控制也要靠這種氣源壓力來實現。如果按曲線的耗壓量計算,衛星運行不到3天就沒氣壓了。更嚴重的是,衛星姿態無法調整,也就意味著無法返回地面。

一時間,位於秦嶺深處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測控大廳裡,出現一陣慌亂。

「要不要提前回收?」

「如果該提前回收卻不及時回收,衛星掉到國外,問題可就大了!」

祁思禹正在監視衛星遙測數據。

眾人七嘴八舌,而軌道計算組組長祁思禹沉默不語,緊張地計算著。

錢學森趕到了,一來就問祁思禹:「告訴我,衛星到底還能堅持幾天?」

「星上能夠堅持,不用提前回收。」祁思禹說。

大廳裡安靜了。

拍胸脯容易,但這可不是充英雄的時候。科學講究的是嚴謹可靠,必須有充足的理由作支撐。

錢學森緊盯祁思禹,問:「你敢擔保什麼時候能回來嗎?憑什麼?」

祁思禹胸有成竹地解釋:「從氣壓曲線下降的情況分析,後面幾圈的下降有減少的走向,我們認為這是衛星在調整姿態時發生的現象,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指令控制衛星,並使氣壓繼續維持下去。」

果然,第一天過去,衛星一切正常;第二天過去,衛星依舊平安。

可是衛星正要返回時,新的險情出現——

就在西安中心準備發出衛星開傘指令時,兩臺控制計算機竟然開始「打架」,一個判斷要發出指令,另一個判斷必須切斷指令。

此時衛星速度接近每秒7千米,如果指令時間相差5秒,落點就會偏差40公裡;返回點的速度方向角如果偏差1度,落點航程就會偏差300公裡。

距離衛星飛出中國上空,脫離觀測範圍只剩15秒時間,假如控制指令來不及發出,衛星返回艙就可能落入其他國家,後果不堪設想。

這是有前車之鑑的。1959年4月13日,美國回收「發現者2號」衛星時,由於彈射指令過早下達,返回艙內膠捲落入挪威境內,在國際上掀起軒然大波。

祁思禹正在研究數據。

關鍵時刻,祁思禹手抓一摞計算結果狂奔而來。

他來不及繞門,乾脆破窗闖入指揮大廳,大喝一聲:「發!」

1975年11月29日中午,貴州六枝營盤公社一家煤礦上,4名礦工正坐在井口閒聊。突然間,一個圓乎乎的大傢伙從天而降,把一棵大松樹的樹冠一掃而光,緊接著轟然墜地。

「天外來客」的消息很快報了上去,測量回收部火速趕往衛星落點。

大家在現場發現,由於返回式衛星裙部被高溫損壞,再入段沒有打開減速傘,650千克重的返回艙已經被摔得凹凸不平,衛星裡許多零部件都被甩了出去。但讓人驚喜的是,由於大樹的緩衝,返回艙並沒有摔壞,所有膠片完好無損!

在北京,葉劍英元帥看著衛星拍攝的照片,高興地對大家說:「偏了400多公裡沒什麼要緊嘛。我們第一次回收衛星,能落在中國大地上就是勝利!」

返回艙著陸。

由此,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成功回收衛星的國家,並創造了衛星回收一次成功的奇蹟。

此後數十年中,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成功實施了23顆返回式衛星、11艘神舟飛船,以及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的測控回收任務,回收成功率保持100%。落點誤差由最初的400公裡開外,縮小到10公裡、2公裡、1公裡……到神舟七號任務時,返回艙落點預報結果與實測只差374米。

不過,嫦娥五號的回收與此前任務不同,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攜帶月壤高速返回地球。

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再入返回大氣層時,速度通常為每秒約7.9公裡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號返回的速度,接近每秒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

為此,科研人員提出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方案,就像在大氣層表面打水漂一樣,讓返回器先高速進入大氣層,隨後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跳」起來,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進入大氣返回地面。

2008年,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成功實施神舟七號返回艙回收任務。

2013年,神舟十號回收現場。

2016年,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成功回收實踐十號衛星。

2014年,我國發射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模擬了嫦娥五號奔月、繞月、返回的全過程,並對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進行了成功驗證,使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第三個成功實施太空飛行器從月球軌道重返地面的國家。

嫦娥五號再入返回方案繼承了此前飛行試驗器的設計,任務再入航程也與飛行試驗器基本一致,不過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重量有一定不確定性,有可能影響返回器的質量特性,這對返回器制導導航控制系統的魯棒性(控制系統在一定參數攝動下,維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提出了較高要求。

任務很難,但我們有信心。

讓我們與航天人一起,期盼它的歸來。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空間科學實驗是返回式衛星的未來
  • 全球矚目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還要過幾個難關?
    從古至今,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空間的探索的步伐,古時候有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這是古代人未知空間的幻想,而到了現在,太空飛行器的發明,讓人類有了探索太空的基礎,中國近些年來的航天技術也是日新月異的,中國把這些太空飛行器命名為神舟、嫦娥等等,這些都是中國航天人最深情的浪漫,也是對它們的每一次飛行的最美好祝願。
  •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11月24日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空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專家介紹說,作為我國探月三期工程採樣返回任務的核心,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個器,包含15個分系統。與前幾位姐姐不一樣,「五姑娘」要實現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無人採樣返回,開展月球樣品地面分析研究。
  • 3分鐘看懂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 這到底有多難?
    3分鐘看懂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 這到底有多難?時間:2020-11-24 23:0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3分鐘看懂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 這到底有多難?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嫦娥五號從發射到落月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原標題:3分鐘看懂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 這到底有多難?
  • 揭秘嫦娥五號任務全過程:到月球去挖土究竟有多難?
    11月24日凌晨,瓊北古邑,椰林深處,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身強體壯的「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再一次從這裡刺入蒼穹,帶著「五姑娘」嫦娥五號探測器飛向遠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這標誌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正式拉開大幕。  對於月球這個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中國人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
  •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挖土有什麼意義?
    原標題: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挖土有什麼意義?   如果「嫦娥五號」能成功完成任務,中國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運送樣本返回地球的國家。
  •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
    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時間:2020-11-24 19:3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究竟有多難 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 嫦娥五號今天凌晨就出發前往月球,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這裡是火山結構地區
  • 兩彈一星返回式衛星北鬥 他的人生鮮為人知卻處處留痕
    楊嘉墀是航天技術和儀器儀表自動化專家,中國自動化學科的創建人之一,中國返回式衛星研製的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促進北鬥導航系統應用的牽頭建議人1937年考入交通大學後,他暗自立誓要造中國自己的火箭,提升我國工業化水平。 1947年,楊嘉墀赴哈佛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職副研究員期間,他憑藉多學科、理工結合的優勢,研製出「楊氏儀器」——自動記錄光譜儀,為回國後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經驗。
  • 去月球「挖土」有多難?這場直播信息量真是...
    去月球「挖土」有多難?採回的月壤又對中國的太空探索有何種意義?央視新聞23日晚開始的「陪你追嫦娥」直播特別節目全都講明白了!  而本次封裝工作的難點在於完全無人操作  全自動地實現月壤「採集-包裝-轉移-封裝」  一條龍服務  極具挑戰性  史上最難工程有多難
  • 在月亮上「挖土」有多難?月壤又有什麼用?
    最後,嫦娥五號通過鑽取採樣裝置和表取採樣裝置等「神器」,採取「鏟土」「挖土」「夾土」等方式,採集約2公斤月壤,取得的樣品將用上升器的密封封裝裝置進行高真空密封,隨後帶回地球,這將讓中國的科學家們對月球形成演化的過程有更好的了解。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研製模擬月壤近10年的武漢教授揭秘背後故事
    當天下午,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做客逸夫博物館,為廣大師生揭秘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故事。通過大量的圖片,肖龍展示了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月球上有哪些資源,以及對研究地球的意義。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
  • 新一代返回式衛星明年發射 可重複使用15次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明年4月我國將發射新一代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明年我國將發射一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其返回模塊未來十年將可重複使用15次。 所謂返回式衛星(retrievable satellite),是指一種具有返回功能的多用途中型衛星(medium satellite for multiple uses),也是我國衛星工程領域研製起步最早、發展最悠久的衛星系列。
  • 唐伯昶與返回式衛星的48年
    中新社長沙9月29日電 題:唐伯昶與返回式衛星的48年  作者 向一鵬  「一別京城到酒泉,沙漠景物似昨年……艱難徒步航天業,誓奪成功轉笑顏。」2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技委特聘專家、型號顧問唐伯昶接受記者採訪時讀起了他的詩作《發射場紀事》。  今年72歲的唐伯昶系長沙縣江背鎮五福村人。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完成,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圖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 供圖)華輿訊 據新華視點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為什麼要去月球「挖土」?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完成,中國首次去月球挖土有哪些重大意義?
    圖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中新社發 中國國家航天局 供圖)華輿訊 據新華視點報導,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開啟「快、好、省」模式
    實踐十號衛星副總指揮太萍說。  用戶導向:衛星設計理念的改變  實踐十號衛星發射前幾小時,發射塔架上仍有幾個忙碌的身影,他們正從一個特殊設計的「窗口」往衛星裡放置科學實驗設備。由於實驗條件的特殊要求,有9臺實驗載荷只能在發射前安裝。在極端講求狀態穩定、固化的衛星研製領域,發射前進行這樣的操作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 紀念中國返回式衛星首次發射成功45周年
    中國的返回式衛星於1975年11月26日首次發射成功,衛星按預定計劃飛行3天後,返回到祖國大地,獲得了預定的遙感試驗資料。1976年中國又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返回式衛星,這顆衛星在軌運行三天後,準確的返回到預定的四川回收區;返回制動、再入防熱、開傘減速等方面均工作正常,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 嫦娥五號返回,四子王旗著陸場首迎外星來客
    不過,與神舟飛船返回艙相比,嫦娥五號返回器體積只有其約1/7,著陸面積卻是其16倍。在冰天雪地的夜間尋找如此小的目標,難度比飛船返回艙回收更高。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包括載人飛船返回艙、無人採樣返回器、返回式衛星,以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可重複使用火箭。太空飛行器返回的著陸場設在何處,各國有不同選擇,主要取決於地域和技術條件。
  • 中國新一代商業返回式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驗證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王秉陽)記者日前獲悉,我國正在研發的新一代商業「可重複使用返回式空間環境利用衛星」有望明年完成首發星的驗證。
  • 11月26日:中國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圖)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至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至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