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Nature發布計算和理論神經科學特刊:剖析機器學習推動下的...

2020-12-04 機器之心Pro

2016-11-06 機器之心

選自Nature Neuroscience機器之心編譯參與:蔣思源、杜夏德

Nature Neuroscience 近日推出了一個關注應用於神經科學的計算驅動的和理論驅動的方法(computation- and theory-driven approaches)的特刊,介紹了許多生物物理模型和機械式的模型。相關論文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神經科學研究的進展無法脫離數據收集,同時也需複雜的方法將這些數據組裝和合成到更廣泛的框架中。理論神經科學,加上必要的計算技術,能確保我們的努力不僅僅是大規模的收集工作。本期,Nature Neuroscience 呈現了一批論文綜述與觀點討論,包含了一系列當下該領域突出的思考,從神經迴路和網絡到認知評估和精神疾病。

神經機制的深刻見解都是來源於基於理論的研究。描述動作電位傳播的 Hodgkin-Huxley 模型,Hebbian-based 的可塑性規則,Barlow 的有效編碼假說和 Marr 的三層分析模型都是強有力的證明。然而儘管取得了這些成就,但生物學仍然存在實驗和理論之間的脫節,這些在物理學上簡直無法想像。技術的進步使得生物學在現代神經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分離更有先見之明。正是這種大量數據生成的能力需要敏銳的實驗設計和聚焦問題以獲得理解。由於在沒有理論基礎的條件下就對這一問題的概念化,實驗神經科學不過就是多個觀察的簡單堆疊,就像宇宙建立在海龜背上那種傳說中的模型毫無意義。

自然神經科學出版了一期關於計算神經科學的特刊,之前已經出版過三期的特刊。第一期是關於這一領域幾十年主流的歷史評論中不被看好但非常重要的內容。接下來兩個合刊分別介紹了一些綜述與主要的研究論文。現在我們處在一個臨界點,即該領域已經成熟到可以做一期新的特刊,由綜述和觀點還有一篇評論構成,強調了了計算和理論神經科學近期的一些進展。

實驗創新幾乎已經蔓延到神經科學的每一個分支,而每個問題上都有了更多的數據。在《理論神經科學的關鍵時刻,概念與技術的進步》(Conceptual and technical advances define a key moment for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論文中,Churchland 和 Abbott 推薦一個稱之為大帳篷政策(big tent approach)的方法,計算和理論進入了從原始數據分析到建立詳細的機制和生物物理模型所有階段。

這裡有一個詳細的生物物理建模的例子,圍繞帶有相等的興奮性和抑制性輸入的網絡建模,實驗性證據也支持這種突觸平衡(synaptic balance)的存在。在《高效的代碼與均衡網絡》(Efficient codes and balanced networks)論文中,Denève 和 Machens 論述了平衡網絡模型的最新進展,他們特別強調這種網絡能夠支持高效的編碼。大多數網絡模型的實例化是以連續時間系統為背景的,然而我們知道神經元主要是是通過離散的尖峰脈衝傳遞信息的。

在《建立尖峰神經模型的功能網絡》(Building functional networks of spiking model neurons)的論文中,Abbott, DePasquale 和 Memmesheimer 討論了當前橋接模擬-數字鴻溝的方法。我們總希望能逆向運行而不是施加一個網絡結構來匹配當前的尖峰輸出。人口記錄和成像現在已經很平常了,但有可能推斷出這種生理機制和可變性的來源嗎?在《神經相關的狀態依從性機制》(The mechanics of state-dependent neural correlations)中,Doiron 和同事們論述了跟蹤大腦狀態中的神經關聯變化如何能暗示潛在的因果要素。但考慮記憶理論的時候,不同的神經狀態視圖就變得很重要了,也就是我們該如何如何構建並且維持穩定的表徵。

Chaudhuri 和 Fiete 在《記憶的計算法則》(Computational principles of memory)論文中關註記憶系統所必要的法則。他們論述了相關的網絡構架,潛在的生物物理過程,噪音的魯棒性(robustness to noise),信息能力和編碼策略,並承認其可以和計算機科學相媲美。計算機科學,特別是用計算機視覺技術構建的目標識別系統,又兜回來告訴我們如何建立人類視覺感知的模型。在《利用目標驅動的深度學習模型來理解感覺皮層》(Using goal-driven deep learning models to understand sensory cortex)論文的觀點中,Yamins 和 DiCarlo 介紹了目標驅動的深層神經網絡在解釋感官處理上成功的一些原因,並提出可以做出類似的進展來超越感知系統。

神經系統層級上升後,我們就可以做出感知上(perceptual)或者形式更加公開的決定。在《信心與確定:不同目標的不同概率量》(Confidence and certainty: distinct probabilistic quantities for different goals)這篇論文中,Pouget,Drugowitsch 和 Kepecs 提出了決策確定性(decision certainty)與決策信心(decision confidence)之間的絕對區分。當大腦在嘈雜的環境下工作時(「當」指的是「在任何時候」),大腦必須計算出概率分布。作者認為,確定性應該是指所有概率決策變量的編碼,而信心應被具體定義為一個決策正確的概率。也許只有時間才能決定是否應該對它們的建議有信心。有了更好的感知模型後,當系統出現故障時,行為和決策制定也能潛在地讓我們診斷和修改對策。Huys,Maia 和 Frank 在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as a bridge from neuroscience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這篇論文中對計算精神病學的新興領域做了一個綜述,詳細介紹了機器學習計算應用以及基於理論的機器模型這兩種方式在疾病分類和治療上綜合運用的進展。

本期雜誌中涉及的話題涉及的範圍很廣,大多數重點的內容都是發表在其他期刊上的文章。事實上,我們期刊上神經計算文章的數量最近幾年一直在穩步增長。從谷歌搜索的 Google Trends 上看,對計算神經科學的普遍興趣得到了初步支持(也許是確認偏誤(conformation bias)?)過去 5 年中「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的搜索量穩步增長,其增長可以在同一時期「光遺傳學」的搜索頻率也有類似的增長中得到佐證。計算神經科學增長或許不會迎來拐點,因為對該領域主題特定的期刊(如計算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以及博士課程的搜索也會將這個詞彙的搜索頻率推向在峰值。有趣的是,到目前為止,「認知神經科學」的搜索數量遠遠超過了計算神經科學,但是搜索頻率也會有季節性波動,每年秋天大學新生入學時搜索頻率會波動性增長。現在每所大學都應該讓計算成為神經生物學課程的核心部分。好處是在這 5 年的時間裡,我們不再需要通過證明計算與神經科學的相關性來吸引大家對神經計算研究的關注。最大的希望是能促使神經計算在生物學有更好的理解,以及實現更好疾病治療。

相關焦點

  • ...Nature發布計算和理論神經科學特刊:剖析機器學習推動下的神經...
    2016-11-06 機器之心選自Nature Neuroscience機器之心編譯參與:蔣思源、杜夏德Nature Neuroscience 近日推出了一個關注應用於神經科學的計算驅動的和理論驅動的方法(computation- and theory-driven
  • 計算神經科學:21世紀的前沿科學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計算神經科學這一高度交叉的學科領域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並為推動中國計算神經科學的發展提出三個建議。 神經科學中的理論 人腦是一種生物組織,重約3磅或1.4千克,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思想、情感和意識。儘管只佔總體重的2%,大腦會消耗進入體內的氧氣的大約20%。
  • 專家談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人工智慧的關係
    該項目「旨在逆向大腦的運算法則,徹底改變機器學習」,並且「 參與者將利用他們對大腦表徵、轉換和學習規則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來創造能力更強的類腦機器學習算法。」 這樣的規劃正是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 學科交叉推動新興的計算神經科學發展 「類腦人工智慧」 至今最成功的例子,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2】。
  • 計算神經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必要橋梁
    該項目「旨在逆向大腦的運算法則,徹底改變機器學習」,並且「 參與者將利用他們對大腦表徵、轉換和學習規則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來創造能力更強的類腦機器學習算法。」這樣的規劃正是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學科交叉推動新興的計算神經科學發展「類腦人工智慧」 至今最成功的例子,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
  • 國內腦科學「天團」聯合撰文:計算神經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計算神經科學這一高度交叉的學科領域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並為推動中國計算神經科學的發展提出三個建議。神經科學中的理論人腦是一種生物組織,重約3磅或1.4千克,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思想、情感和意識。儘管只佔總體重的2%,大腦會消耗進入體內的氧氣的大約20%。
  • 國內腦科學「天團」聯合撰文:計算神經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計算神經科學這一高度交叉的學科領域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並為推動中國計算神經科學的發展提出三個建議。神經科學中的理論人腦是一種生物組織,重約3磅或1.4千克,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思想、情感和意識。儘管只佔總體重的2%,大腦會消耗進入體內的氧氣的大約20%。
  • Nature Neurosci: 神經科學的深度學習框架是什麼?
    那如果我們反過來思考,也許深度學習並沒有與神經科學背道而馳,而恰恰是觸及了當前神經科學還未開拓的領域呢?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借鑑當前深度學習已有的規則和框架,來研究神經科學本身呢?今天分享一篇經典的文章。
  • Nat Rev Neurosci: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頂刊導讀目錄 1,基於深部腦網絡和全球14468個人的腦年齡和壽命疾病的核磁共振特徵 2,發表易受攻擊言論的機器人可積極塑造了人類-機器人團隊中的人類溝通方式3,利用機器學習繪製複雜人類特徵和多基因結構的腦神經網絡連接圖譜4,大腦中的分布式強化學習5,深度學習能解答神經科學中的什麼問題?
  • 21世紀的中國計算神經科學展望
    □汪小京 計算神經科學:影響廣泛的前沿科學 無論是簡單的知覺、行動,還是複雜的情感、思維、學習、決策,都來自於我們的大腦。「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被列為八大科學前沿之一。 腦科學的研究越來越需要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科學是一門跨領域的交叉學科,把實驗神經科學和理論研究聯繫在一起,運用物理、數學以及工程學的概念和分析工具來研究大腦的功能。
  • 類腦計算背後的計算神經科學框架
    計算神經科學的算法和人工智慧算法的本質不同在於計算神經科學考慮生物細節的影響,試圖解釋生物現象, 而人工智慧把這條韁繩脫去了。而這條韁繩是否有意義也是計算神經科學的熱點問題。研究計算神經科學的方法我們可以總結一種層級型的思維方法。因為計算神經科學本質是一個橋梁學科。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腦科學事業的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選取注意、語言等人類認知過程,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兒童發展、判斷決策、社會行為、音樂等領域作品翻譯出版,其作者均為國外權威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由我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著名學者擔當翻譯,叢書主編李紅、周曉林、羅躍嘉。譯叢反映了當今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新成果,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技術,討論了認知理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 量子計算?沈向洋王海峰等大咖最關心哪些前沿技術
    程立表示關注人工智慧的下一步發展,王海峰思考深度學習的局限和可突破之處,王小川期待醫療診斷和人工智慧的結合,沈向洋則希望探索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領域。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秘書長王超:大家當下最關注的技術前沿和變化是哪些?可以是自己覺得需要特別花時間關注的,可能與公司核心業務相關,也可能是三年或十年以後的事。
  • 大腦海馬體藏有學習本質的秘密,這是DeepMind新發現 | 附論文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位」(ID:QbitAI),由維金編譯整理,36氪經授權發布。 DeepMind在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結合的探索上又有新進展。 海馬體「預測地圖」 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你是如何選擇的上班路線,你是如何決定搬家去哪裡,下棋的時候你是怎麼決定走出那一步?
  • Nature最新特刊:關於單細胞生物學
    Illustration by Jasiek Krzysztofiak/Nature; Images: Morphart Creation/Shutterstock, Jezper/Shutterstock細胞理論是細胞作為生命基本單位的概念,是生物學的基石
  • 心智計算理論:智能即計算
    他當時的設想是這樣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臺假想機器,能夠根據機器的內部程序,輸入符號和輸出符號相應地和海量合理解釋中的任意一條相匹配。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建造一臺機器來模擬這個世界,並對之作出預測。也意味著我們可以製造一臺機器含有理性思維,在某種意義上「思考」。
  • 「人因工程與認知科學視野下的新文科研究」論壇在京舉行:達摩院...
    從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兩方面,作了學術分享和前沿報告。本次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計100餘名師生參加了此次論壇。在上午的議程中,專家們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聚焦認知科學與人工智慧,探討了前沿科學問題與當下創新實踐。
  • 計算神經科學:21世紀的前沿科學 | NSR觀點
    汪小京 (2009) 「理論神經科學導論」,《神經科學》 (第三版),韓濟生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53章,1004-1019頁.4.  Hodgkin, AL, Huxley, AF (1952).
  • 圖靈機與計算理論
    前言圖靈機和計算理論是人工智慧乃至整個計算機科學的理論基礎,邱奇-圖靈論題告訴我們一切可計算過程都可以用圖靈機模擬。
  • 張立華:突破全息直覺理論,打造機器智能引擎
    而在同樣環境下,人類卻往往可以依靠直覺做出較為迅速且適宜的判斷,這為我們發展新的人工智慧理論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靈感。」在復旦大學,智慧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智慧機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立華正帶領一個科學家團隊,與清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合作,提出了機器直覺這一新的交叉學科研究方向,致力於讓機器實現類似甚至超過人類的直覺能力,賦予機器洞察力與創造性。
  • 前沿神經科學
    現代神經科學匯集了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並結合使用最先進的技術醫療技術。生物學研究和計算建模。科學家們終於開始解開大腦的許多深奧之謎。建立大腦——旨在模擬各個層次的人腦DNA和神經遞質在分子水平上, 神經和支持細胞為了正確理解大腦的功能,許多科學家提倡自下而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