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核糖體與SRP及其受體組成特殊複合體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2020-11-27 生物谷

近日法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科學家首次確定了在新合成蛋白質轉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核糖體-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雜誌上。

就如同溺愛子女的父母總是會在第一天親自護送孩子上學一樣,細胞內的新合成蛋白往往也需要一些推動作用才能轉運到細胞外。近日法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這一「交接」過程進行了成像分析,並確定了參與攜帶新合成蛋白質轉運出細胞的一個重要的核糖體-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新研究發現將推動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某些由於錯誤的蛋白質定位導致其在細胞內有害積聚所致疾病例如囊性纖維病和帕金森氏病的發病機制。

在大多數生物體中細胞內合成的泌蛋白和膜蛋白通常需要藉助特異的轉運機制到達細胞內外特定的區域才能發揮其重要的功能。分泌蛋白是那些最終要離開細胞的蛋白,例如抗體。膜蛋白是插入到細胞膜的蛋白,例如信號受體。在蛋白定位及轉運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分子複合物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由活躍的核糖體(細胞內的蛋白合成機器)與信號識別顆粒(SRP)以及其相應的受體組成的特殊複合體。在新研究中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第一次針對這一特殊的分子複合體進行了結構成像分析。「SRP受體在蛋白質的合成和釋放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的負責人Christiane Schaffitzel說:「在新研究中我們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觀察到蛋白質釋放的過程及機制。」

在新研究中Schaffitzel小組的研究人員對蛋白質合成、定位及轉運的整個過程進行了結構成像分析。在研究伊始研究人員就面對著一個重大的挑戰:由於化學不穩定性,SRP與其受體的結合時間通常非常短暫。為了克服這一困難研究人員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對SRP受體進行了改造,確保其能夠更穩定地與SRP結合,然後再導入核糖體,進而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對生成的複合物進行觀察。

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的高性能研究人員首先獲得了生理條件下的複合物結構圖形,進而結合高分辨的X射線晶體學試驗和生物化學研究研究人員進一步追蹤了蛋白質的尋靶過程。(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doi:10.1038/nsmb.1952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E. coli translating ribosome in complex with SRP and its receptor

Leandro F Estrozi,Daniel Boehringer,Shu-ou Shan,Nenad Ban& Christiane Schaffitzel

We report the 'early' conformation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 and its receptor FtsY bound to the translating ribosome, as determined by cryo-EM. FtsY binds to the tetraloop of the SRP RNA, whereas the NG domains of the SRP protein and FtsY interact weakly in this conform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ptimal positioning of the SRP RNA tetraloop and the Ffh NG domain leads to FtsY recruitment.

相關焦點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X-ray crystallography)即將成為歷史,低溫電子顯微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也稱作electron cryomicroscopy, cryo-EM)引發結構生物學變革。低溫電子顯微鏡適用於研究大的、穩定的分子,這些分子能夠承受電子的轟擊,而不發生變形——由多個蛋白組成的分子機器是最好的樣本。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X-ray crystallography)即將成為歷史,低溫電子顯微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 也稱作electron cryomicroscopy, cryo-EM)引發結構生物學變革。  低溫電子顯微鏡適用於研究大的、穩定的分子,這些分子能夠承受電子的轟擊,而不發生變形——由多個蛋白組成的分子機器是最好的樣本。
  • 學習筆記 核糖體的結構
    核糖體就是一個。印象中細胞中大量的游離核糖體,由蛋白質和RNA組成的巨大複合體(印象裡總覺得複合體的大部分是蛋白質),將mRNA翻譯成蛋白質;還有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主要合成分泌蛋白,經由高爾基體將分泌蛋白運出細胞。       今天聽高寧老師報告,看到這張圖: Gao, N., and Frank, J. (2006).
  • Nature:科學家闡明細胞核糖體的特殊組裝模式
    2018年3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機體生命非常必要的所有蛋白質都是由巨大的「分子機器」—核糖體所製造的,反之,核糖體也是由蛋白質和核糖體核糖核酸(ribosomal RNAs)以完美地方式縫合在一起的。
  • 【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
    【科技前沿】光合作用電子傳遞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提示一種新的電子傳遞-質子轉運偶聯機制模型 2020-08-0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冷凍電鏡技術為何能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及其發展趨勢
    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X-ray crystallography)即將成為歷史,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引發結構生物學乃至生物化學變革。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引發生物化學變革我們可能很快就會獲得複雜生命系統的詳細原子解析度圖片。
  • 結構生物學裡程碑: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時代來臨
    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低溫電子顯微鏡之一:低溫電子顯微鏡通過電子束對冷凍的生物分子進行成像,從而得到分子的三維結構。  低溫電子顯微鏡震驚了結構生物學。過去30年裡,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核糖體、膜蛋白和其它關鍵細胞蛋白的精細結構。這些發現都發表在頂級雜誌上。結構生物學家們表示,毫不誇張地說,低溫電子顯微技術正處於革命之中: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快速生成高解析度的分子模型,這一點遠超X射線晶體衍射等方法。依靠舊方法獲得諾獎的實驗室也在努力學習這一技術。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兩篇Science文章揭示關鍵大腦受體複合體的結構 有望開發多種神經...
    2019年1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揭示了關鍵大腦受體複合物的奧秘。大腦中名為AMPARs的穀氨酸受體對於突觸可塑性、學習和記憶力非常重要,AMPARs受體的功能不良常常與多種神經性和精神性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包括癲癇症、阿爾茲海默病、重度抑鬱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 Nature:科學家成功捕獲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的關鍵複合體結構 有...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霍華德休斯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觀察到惡性瘧原蟲進入並感染人類紅細胞所使用的特殊關鍵分子的清晰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設計新型疫苗來抵禦流行性瘧原蟲的感染。本文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瘧原蟲每年在全球會引發50多萬人死亡,而且目前並沒有有效的疫苗來抵禦瘧疾的感染。
  • Nature:人類核糖體結構終於被解析!
    2015年4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翻譯的機器,能夠催化蛋白質合成。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同時還報導了NPC1與伊波拉病毒GPcl蛋白複合體6.6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NPC1介導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文章報導了位於酵母細胞核內的一系列組成上和結構上不同的核糖體60S亞基前體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確定了近20種裝配因子在核糖體上的結合位置及其原子結構。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研究員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John L. Woolford Jr教授是這一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帶來結構生物學領域新革命
    前不久,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德裔生物物理學家阿希姆·弗蘭克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浙江大學對冷凍電鏡技術同樣十分重視,由學校自籌資金6000萬建立冷凍電鏡中心,這在國內首開先例。
  • Nature背靠背:技術革命!冷凍電鏡技術首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
    單粒子電子冷凍顯微鏡(cryo-EM)是解決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有力方法。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器和自動程序的技術發展,加上用戶友好的圖像處理軟體以及不斷增長的計算能力,使cryo-EM在過去十年中成為成功且不斷擴展的技術。
  • 史上最大力度 | 有了GPCR以後,G蛋白不再孤單,4篇Nature同時闡述其複合物結構,中科院藥物所強勢貢獻一篇
    protein complex」,該論文得到了μOR與熱激肽DAMGO和無核苷酸Gi結合的3.5Å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揭示了跨膜受體螺旋6的位置以及G蛋白α亞基與受體核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差異,這些結果有助於μOR的Gi蛋白偶聯特異性的結構特徵;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眾多研究組合作發表題為「Structure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格榮·漢森(Goran Hansson)宣布,因發明用於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
  • 裡程碑:新型顯微鏡可直接觀察線粒體和核糖體
    據美國化學會《化學與工程新聞》(C&NS)周刊網站2014年3月28日報導,科學家已經研究出新型電子顯微鏡,該顯微鏡能夠觀察到接近原子水平的線粒體核糖體(mitochondrial ribosome)的結構(見下圖),這種顯微鏡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對於結構生物學研究而言,無疑在技術支撐方面帶來了革命性的新變化。
  • 清華大學重大成果: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核糖體自身是一個由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組成的超大複合物(半徑20納米),其三維結構和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中的重要方向。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首次解析出細菌核糖體原子解析度的三位結構生物學家。  真核細胞核糖體裝配過程是個高度複雜的動態過程,有超過300種不同功能的輔助裝配因子(蛋白質或者RNA)參與其中。
  • 冷凍電子顯微鏡首次看到了單個原子
    改變分子成像技術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稱為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產生迄今為止最清晰的圖像,並且首次可分辨蛋白質中的單個原子。通過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了解蛋白質的工作原理,而這些工作原理是其他成像技術(例如X射線晶體學)無法輕易檢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