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中使用的核磁共振裝置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和日本電子公司的聯合研究小組於2016年8月1日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一種核磁共鳴法(NMR法),能夠在不使用同位素標記的情況下解析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理化學研究所CLST-JEOL合作中心固體NMR技術開發小組的西山裕介組長帶領團隊完成了本次研發工作。具體成果已於8月1日刊載在英國知名科學雜誌《PhysChemChemPhys》上。
蛋白質二級結構(secondary structure of protein)指它的多肽鏈中有規則重複的構象,是蛋白質整體形狀的基礎。蛋白質中的代表性二級結構為β-摺疊(β-sheet),是由伸展的多肽鏈組成的,可分為平行式和反平行式兩種類型。
在過往的研究中已經證實,β澱粉樣蛋白的異常沉積是阿爾茨海默病主要發病機制之一,而β澱粉樣蛋白中富含β-摺疊構造。由於β-摺疊構造非常凌亂,因此難以使用X射線衍射法和冷凍電子顯微鏡進行解析。此外,因為β澱粉樣蛋白不溶於水,所以也無法使用溶液NMR測定法。為了解析β澱粉樣蛋白這類的蛋白質,需要使用人工增加了碳同位素13C以及氮同位素15N含量的同位素標記樣本,進行固體魔角旋轉核磁共振,不過由於13C、15N的天然存在率僅為1.1%和0.36%,因此使用範圍極為受限。
該研究小組在此前曾經研發過能夠高速旋轉樣本的超小型NMR樣本管,還成功開發出能夠獲得同位素豐度達99.64%的氮同位素14N原子間距離信息的14N/14N相關NMR測定法。
在本次的研究中,小組成員製作出分別擁有平行式β-摺疊和反平行式β-摺疊結構的兩種丙氨酸三肽(Alanine tripeptide)微結晶樣本,使用1毫克的樣本來進行14N/14N相關核磁共振測定。實驗發現,只有擁有反平行式β-摺疊結構的丙氨酸三肽中,能夠檢測到β股(β-strand)間的14N/14N相關信號。這也就證明了,該方法可以辨別平行式β-摺疊和反平行式β-摺疊。
西山組長表示,在今後將通過提高樣本旋轉速度、強化核磁共振中使用的磁石來進一步優化設備的性能,力爭讓蛋白質二級結構解析技術更上一層樓,並應用到製藥領域。
(本文由科技世界網編譯,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