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蛋白的方法

2020-11-29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iNature ,作者楓葉

iNature

專注前沿科學動態,傳遞科普信息。

約30%的編碼基因編碼的膜蛋白(MPs)在眾多生理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膜蛋白是超過FDA批准藥物一半的靶標藥物。需要在近乎生理條件下對功能性膜蛋白進行高解析度的結構研究,以提供深入的機理理解並促進藥物發現。隨著單粒子冷凍顯微鏡(cryo-EM)的解析度革命,分離的膜蛋白的結構闡明已取得了快速進展。下一個挑戰是保留電化學梯度和膜曲率,以便對膜蛋白進行全面的結構闡明,而膜蛋白的生物學功能依賴於這些化學和物理特性。

2020年7月17日,顏寧團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analysis of a membrane protein embedded in the liposo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特徵明確的AcrB為原型,提出了一種方便的工作流程,用於對嵌入脂質體中的膜蛋白進行冷凍-EM結構分析。結合優化的蛋白脂質體分離,冷凍樣品製備和有效的顆粒選擇策略,以3.9Å的解析度獲得了嵌入脂質體中的AcrB的三維(3D)重建。該研究方法可廣泛應用於具有獨特可溶域的膜蛋白的冷凍EM分析,為功能受跨膜電化學梯度或膜曲率影響的整體或外圍膜蛋白的冷凍EM分析奠定了基礎。

另外,2020年6月15日,顏寧及楊洪遠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Low-pH-Dependent Lysosomal Cholesterol Egress by NPC1 and NPC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低pH依賴性膽固醇從NPC2傳遞到NPC1跨膜(TM)域的分子基礎。在pH 8.0時,在納米光碟和去汙劑中分別獲得3.6Å和3.0Å解析度的NPC1類似結構,揭示了連接N端結構域(NTD)和跨膜固醇傳感結構域(SSD)的隧道結構;在pH 5.5時,NTD表現出兩個構象,表明膽固醇向隧道輸送的運動。在通道的膜邊界發現了一個假定的膽固醇分子,TM2向SSD上的表面袋形成。最後,在pH 5.5時獲得了解析度為4.0Å的NPC1-NPC2複合物的結構,闡明了膽固醇從NPC2轉移到NPC1(NTD)的分子基礎。

2020年6月8日,顏寧團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Employing NaChBac for cryo-EM analysis of toxin action on voltage-gated Na+ channels in nanodisc」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在洗滌劑膠束和納米圓盤中NaChBac的單粒子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分析。在兩種條件下,NaChBac的構象與潛在滅活的NavAb的構象幾乎相同。確定納米光碟中NaChBac的結構使研究人員能夠檢查脂質雙層中Nav通道的門控修飾劑毒素(GMT)。為了研究哺乳動物Nav通道中的GMT,該研究生成了一個嵌合體,其中Nav1.7的第二個電壓感測域中S3和S4區段的細胞外片段替換了NaChBac中的相應序列。此解決方案可實現毒素對接的可視化。因此,NaChBac可以用作膜環境中GMT與Nav通道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構研究的便捷替代品。

2020年5月13日,顏寧等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AC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protomer都由九個跨膜段組成,這些段包圍了一個胞質通道和一個在預計的催化位點會聚的跨膜通道。結構指導的突變分析的證據表明,醯基輔酶A通過細胞質通道進入活性位點,而膽固醇可能從側面通過跨膜通道進入。這種結構和生化特徵有助於合理化ACAT1對不飽和醯基鏈的偏好,並提供對MBOAT家族中酶催化機制的見解()。

2020年5月13日,顏寧等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DG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DGAT1都有9個跨膜螺旋,其中8個形成保守的結構摺疊,將其命名為MBOAT摺疊。DGAT1中的MBOAT摺疊在膜中形成一個中空腔室,該腔室包圍著高度保守的催化殘留物。該腔室有兩個底物,脂肪醯基輔酶A和二醯基甘油的單獨入口。 DGAT1可以同型二聚體或同型四聚體形式存在,兩種形式具有相似的酶活性。DGAT1的N末端與鄰近的protomer相互作用,而這些相互作用是酶促活性所必需的()。

生物膜包圍著拓撲隔離的隔室,包括細胞和細胞器,並為各種完整的和外圍的膜蛋白(MP)提供了棲息地。這些物理屏障使生命必需的電化學梯度得以生成和維持,這是由於離子和化學物質在整個不可滲透膜上的不對稱分布所致。各種生理過程都取決於這些梯度,例如由質子梯度(質子動力)驅動的三磷酸腺苷(ATP)合成和依賴跨膜電場存在的動作電位。因此,許多膜蛋白,例如電壓門控離子通道(VGIC)以及一級和二級活性轉運蛋白,都依賴於跨膜電化學梯度來執行其生物學功能。

除了駐留在膜的內部或表面之外,膜蛋白與膜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對細胞壽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許多外周膜蛋白定義了細胞器形成的膜輪廓。FoF1 ATP合酶的二聚化在塑造線粒體cristate中起著重要作用。機械敏感通道通過部分由膜變形施加的機械力控制。

當X射線晶體學是確定結構的主要方法時,解析膜蛋白的結構曾經極具挑戰性。必須從破裂的膜中純化出高度均質的膜蛋白,並用精心選擇的去汙劑取代以結晶。自2013年以來,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單顆粒分析(SPA)已成為膜蛋白高解析度結構解析的主流手段。已應用多種試劑將膜蛋白溶解為單個顆粒以進行分析。除了去汙劑微團外,兩親,納米圓盤和苯乙烯-馬來酸脂質顆粒(SMALP)封閉的帶有天然膜的納米圓盤也已用於成功的膜蛋白冷凍-EM結構分析 。

儘管取得了這些進步,但所有上述膜蛋白分離方法都破壞了膜的拓撲結構,即使在SMALP環繞的帶有天然膜片的納米盤的情況下,也消除了任何現有的電化學梯度和膜曲率。為了保留這些重要特性,使用電子冷凍斷層掃描(cryo-ET)的原位結構分析可能是最終的解決方案。然而,當前的技術障礙阻止了使用cryo-ET的高解析度原位結構測定。另一種替代策略是研究嵌入脂質體中膜蛋白的結構,該結構已廣泛用於膜蛋白的功能分析。

儘管使用蛋白脂質體進行了廣泛的功能表徵,但僅有有限的嘗試將這種系統用於膜蛋白的結構闡明。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開發了諸如隨機球形約束(RSC)之類的方法來研究具有改進SPA策略的蛋白脂質體系統。但是,要在兩個報告中執行精確的角度分配或信號減法,目標蛋白脂質體必須是接近完美的球體,這是很難獲得的前提條件。兩種方法都還需要對原始圖像進行額外的預處理步驟。

為了將cryo-EM用於嵌入或附著在脂質體上的膜蛋白的結構分析,有必要為膜蛋白摻入,冷凍樣品製備和cryo-EM數據處理開發高度可重複且方便的工作流程。為此,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大腸桿菌的經過充分研究的耐多藥轉運蛋白AcrB作為方法開發的原型。質子梯度驅動的AcrB是一種三聚體,分子量約為350 kDa。它是即使在低純度和低濃度下也最易於結晶的膜蛋白之一。因此,AcrB的結構是在早期確定的。到目前為止,在蛋白質資料庫(PDB)中使用X射線晶體學和單顆粒冷凍EM方法測定的AcrB結構超過100種,為結構驗證提供了極好的參考。

在這項研究中,報告了一種工作流程,該流程具有優化的脂質體分離,低溫樣品製備,深層二維(2D)分類,用於數據處理。使用該研究的簡化方法,獲得了3.9Å解析度的蛋白脂質體中AcrB的重建。該工作流程可輕鬆推廣到蛋白脂質體中膜蛋白的結構測定中,並為使用蛋白脂質體系統在受控的電化學勢或膜曲率存在下膜蛋白的結構分析奠定基礎。

參考消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009385117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iNature」(Plant_ihuman)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蛋白的方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
    2020年7月17日,顏寧團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analysis of a membrane protein embedded in the liposo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特徵明確的AcrB為原型,提出了一種方便的工作流程,用於對嵌入脂質體中的膜蛋白進行冷凍-EM結構分析。
  • 顏寧再發Cell 重磅: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截止目前,顏寧教授已發表超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4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
  • 顏寧提出「餓死瘧原蟲」新思路!4個月時間內第6篇頂刊
    這也是繼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超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3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
  • 顏寧課題組再發Cell!3個多月內第6篇頂刊
    這也是繼6月15日發1篇Cell,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6月17日各1篇PNAS後,顏寧團隊的工作再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7篇頂刊論文(2篇nature+2篇cell+3篇PNAS),其中6篇都是在短短的3個多月內(5月16日-8月28日),美國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完成,平均1個月快2篇頂刊。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acid)結合狀態下解析度分別為3.3和3.5埃的電鏡結構,為進一步理解該家族轉運蛋白的工作機理、抑制劑的作用機制以及今後的藥物研發提供了結構基礎。
  • 顏寧團隊 2021 首秀+ 2020 年度文章賞析,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
    2021 新年伊始,1 月 5 日顏寧團隊與清華大學尹航團隊即合作在PNAS發表最新的學術論文,藉此機會,丁香學術梳理了近 1 年顏寧團隊主要研究成果,來看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的!  2020 年到今日,顏寧教授已發表 10 篇頂刊論文(2 篇Nature, 2 篇Cell, 4 篇PNAS, 1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 篇Angewandte Chemie),下面將以時間線來逐一介紹這些高水平文章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連發兩篇Nature!顏寧團隊在結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學術界備受矚目的「學術女神」,顏寧一直以學術成果豐碩著稱。僅在清華十年,顏寧就以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Cell發表的科研論文達到20篇。2017年,顏寧正式加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加盟普林斯頓大學後,顏寧在產出學術成果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 清華大學在世界上首次解析NAT家族蛋白結構
    (中國網3月24日訊)3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和生命學院王佳偉副研究員合作領導的科研小組,在《自然》(Nature)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尿嘧啶轉運蛋白UraA的結構和機制)的科研論文,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NAT(Nucleobase/Ascorbate
  • 連發2篇,顏寧團隊在頂刊《Nature》上同日發表2篇研究文章
    2020年5月13日,國際著名刊物《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布了16篇最新的研究文章,從第一作者單位來看,國內高校復旦大學有一篇文章,此外,其餘的文章第一作者分別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克薩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其中有3篇文章第一通訊單位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實力強勁。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Ting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Cell-Surface Proteomic Profiling in the Fly Brain Uncovers Wiring Regulato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特定於細胞類型的時空解析方法來分析完整組織中的細胞表面蛋白質組。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顏寧  顏寧教授在5月、8月和9月相繼在Cell、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3篇論文。(引用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報導,呼吸體蛋白分布於線粒體內膜上,是執行呼吸作用的超大分子機器。哺乳動物呼吸體I1III2IV1是由81個蛋白亞基(70種不同蛋白分子)所構成的分子量高達1.7兆道爾頓的膜蛋白超級複合物。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按通訊作者來分(大於1篇CNS),包括施一公3篇,顏寧2篇文章。Notch的跨膜螺旋被PS1的三個跨膜結構域包圍,並且Notch片段的羧基末端β-鏈形成β-摺疊,其在細胞內側具有兩個底物誘導的PS1的β-鏈。 雜合β-摺疊的形成對於底物裂解是必需的,其發生在Notch跨膜螺旋的羧基末端。 PS1在底物結合後經歷明顯的構象重排。 這些特徵揭示了Notch識別的結構基礎,並且對γ-分泌酶對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募集具有意義。
  • 【科技前沿】顏寧團隊首次解析了被發現20多年的鈉離子通道蛋白
    2020年6月8日,顏寧團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Employing NaChBac for cryo-EM analysis of toxin action on voltage-gated Na+ channels in nanodisc」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在洗滌劑膠束和納米圓盤中NaChBac的單粒子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分析。
  • +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 附施一公院士最新綜述
    顏寧顏寧教授在5月、8月和9月相繼在Cell、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3篇論文。(引用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報導,呼吸體蛋白分布於線粒體內膜上,是執行呼吸作用的超大分子機器。哺乳動物呼吸體I1III2IV1是由81個蛋白亞基(70種不同蛋白分子)所構成的分子量高達1.7兆道爾頓的膜蛋白超級複合物。
  • 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再發頂刊,第四篇了
    在國內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一年半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顏寧及其團隊繼5月13日發2篇Nature及6月8日>1篇PNAS後,其學術成果再次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細胞)上。
  • 同期兩篇Nature,顏寧組揭示人源DGAT1和ACAT1三維結構及催化機制
    5月13日,顏寧團隊在Nature同期發表兩篇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人源ACAT1同源二聚體及四聚體結構,及人源DGAT1同源二聚體結構。膽固醇是哺乳動物細胞膜中的重要組分部分,佔細胞膜脂質的50%,相比之下它只佔內質網脂質的5%。ACAT1醯基轉移酶(酯醯輔酶A:膽固醇醯基轉移酶,Acyl-CoA: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將長鏈脂肪酸轉移到膽固醇從而通過酯化作用形成膽固醇酯,並結合成胞質脂滴。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  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新裡程碑 |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
    該研究有利於未來的育種工作,同時可以通過向作物植物添加期望的農藝性狀來增加基因庫(點擊閱讀);【13】2019年5月30日,顏寧(清華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及吳建平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Basis for Ligand Modulation of a Mammalian Voltage-Gated Ca2+
  • 破天荒 | 2019上半年中國學者發表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
    結合的肽採用延伸的螺旋,其氨基末端深入插入受體跨膜結構域(TMD),導致跨膜螺旋6的羧基末端部分解旋並在該螺旋中間誘導尖銳的扭結以允許受體 與G蛋白結合。與單個TMD結構狀態相反,細胞外結構域採用多種構象。這些結果提供了對PTH結合和受體激活的結構基礎和動力學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