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顏寧團隊首次解析了被發現20多年的鈉離子通道蛋白

2021-01-10 澎湃新聞

NaChBac是第一個被表徵為電壓門控的Na +(Nav)通道,已經成為研究Nav通道結構與功能關係的原核原型。在近二十年前發現的NaChBac的結構尚未確定。

2020年6月8日,顏寧團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Employing NaChBac for cryo-EM analysis of toxin action on voltage-gated Na+ channels in nanodisc」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在洗滌劑膠束和納米圓盤中NaChBac的單粒子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分析。在兩種條件下,NaChBac的構象與潛在滅活的NavAb的構象幾乎相同。確定納米光碟中NaChBac的結構使研究人員能夠檢查脂質雙層中Nav通道的門控修飾劑毒素(GMT)。

為了研究哺乳動物Nav通道中的GMT,該研究生成了一個嵌合體,其中Nav1.7的第二個電壓感測域中S3和S4區段的細胞外片段替換了NaChBac中的相應序列。此解決方案可實現毒素對接的可視化。因此,NaChBac可以用作膜環境中GMT與Nav通道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構研究的便捷替代品。

另外,2020年5月13日,顏寧等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catalysis and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human ACAT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AC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protomer都由九個跨膜段組成,這些段包圍了一個胞質通道和一個在預計的催化位點會聚的跨膜通道。結構指導的突變分析的證據表明,醯基輔酶A通過細胞質通道進入活性位點,而膽固醇可能從側面通過跨膜通道進入。這種結構和生化特徵有助於合理化ACAT1對不飽和醯基鏈的偏好,並提供對MBOAT家族中酶催化機制的見解()。

2020年5月13日,顏寧等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human diacylglycerol O-acyltransferase 1「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人類DGAT1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每個DGAT1都有9個跨膜螺旋,其中8個形成保守的結構摺疊,將其命名為MBOAT摺疊。DGAT1中的MBOAT摺疊在膜中形成一個中空腔室,該腔室包圍著高度保守的催化殘留物。該腔室有兩個底物,脂肪醯基輔酶A和二醯基甘油的單獨入口。 DGAT1可以同型二聚體或同型四聚體形式存在,兩種形式具有相似的酶活性。DGAT1的N末端與鄰近的protomer相互作用,而這些相互作用是酶促活性所必需的()。

電壓門控鈉(Nav)通道通過響應可激發細胞中跨膜電場(膜電位)的變化,選擇性地將Na +滲透到整個細胞膜上來啟動和傳播動作電位。在人類中,Nav通道有9個亞型,即Nav1.1至1.9,其在電子信號中的核心作用反映在與Nav通道異常功能相關的各種疾病中。迄今為止,已在人類Nav通道中鑑定出1,000多種突變,這些突變與癲癇,心律不齊,疼痛症候群,自閉症譜系障礙和其他疾病有關。Nav通道的結構和功能機制的闡明將有助於對基礎生物學的理解,並有助於潛在的臨床應用。

真核Nav通道由成孔的α亞基和輔助亞基組成。α亞基由一條多肽鏈構成,該多肽鏈摺疊成六個跨膜段(S1到S6)的四個重複域(I到IV)。來自每個部分的S5和S6片段構成通道的孔區域,其側翼是由S1至S4形成的四個電壓感測域(VSD)。VSD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結構實體,為依賴電壓的通道(Nav,Kv和Cav通道)和酶中的電壓傳感提供了分子基礎。

由於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的技術進步,能夠分辨來自不同物種的Cav和Nav通道的原子結構,並具有獨特的輔助亞基,動物毒素和FDA批准的藥物。Nav1.7的突變與各種疼痛疾病有關,例如對疼痛漠不關心或極端疼痛綜合症。在存在β1和β2亞基的情況下,確定了結合孔阻斷劑(Protoxin II與河豚毒素;Huwentoxin IV [HWTX-IV]與saxitoxin)及結合的狼蛛門控修飾劑毒素(GMT)的人Nav1.7的結構,總解析度為3.2Å。毒素的較差解析度可能是由於去汙劑膠束中與膜的相互作用喪失所致。據報導,完整的膜可促進這些毒素的作用。

來自嗜鹼性芽孢桿菌的NaChBac是第一個被鑑定的原核Nav通道。隨後對該家族的更多直系同源物進行了表徵。與真核對應物相反,細菌Nav通道是6-TM亞基的同源四聚體。以NavAb和NavRh為例的細菌Nav通道已被用作結構-功能關係研究的重要模型系統。儘管在二十年前被發現,原型NaChBac的結構仍然未知。

在原核和真核Nav通道之間,所表徵的GMT結合位點不保守。在這些嵌合體中,VSDs的細胞外半部分被真核對應物的相應序列取代。這些研究為VMT上GMT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見識,並促進了在不同構象中Nav通道的結構闡明。

最常用的支架蛋白是NavAb。但是,NavAb在昆蟲細胞中的過表達和純化既昂貴又緩慢。可替代地,NavRh不能被記錄在任何測試的異源系統中。因此,該研究專注於NaChBac。通過克服適用於冷凍EM分析的重組NaChBac的技術挑戰,該研究能夠解決洗滌劑膠束和納米圓盤中NaChBac的結構。產生了能與HWTX-IV結合的NaChBac嵌合體。在納米圓盤中,其單獨結構以及與HWTX-IV的結構分別確定為3.5和3.2Å解析度。

為了研究哺乳動物Nav通道中的GMT,該研究生成了一個嵌合體,其中Nav1.7的第二個電壓感測域中S3和S4區段的細胞外片段替換了NaChBac中的相應序列。單獨和與HuwenToxin IV(HWTX-IV)配合使用的納米盤嵌入嵌合體的Cryo-EM結構分別確定為3.5和3.2Å解析度。與HWTX-IV結合的人Nav1.7的結構相比,該結構的總解析度為3.2Å,毒素的局部解析度已從約6Å提升到了約4Å。此解決方案可實現毒素對接的可視化。因此,NaChBac可以用作膜環境中GMT與Nav通道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構研究的便捷替代品。

參考消息: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05/1922903117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iNature」(Plant_ihuman)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顏寧團隊首次解析了被發現20多年的鈉離子通道蛋白》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顏寧等解析首個真核生物鈉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重要性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科學家霍奇金和赫胥黎發現了動作電位;之後發現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通道)引發動作電位,而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通道)則終結動作電位,恢復至靜息狀態。自此科學界展開了針對鈉通道方方面面延續至今的系統研究;可以說,對鈉通道的研究構成了過去60多年電生理研究的重要基石。
  • ...發表長文報導首個真核生物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重要性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科學家霍奇金和赫胥黎發現了動作電位;之後發現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通道)引發動作電位,而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通道)則終結動作電位,恢復至靜息狀態。自此科學界展開了針對鈉通道方方面面延續至今的系統研究;可以說,對鈉通道的研究構成了過去60多年電生理研究的重要基石。
  • 【科技前沿】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
    2020年7月17日,顏寧團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analysis of a membrane protein embedded in the liposo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特徵明確的AcrB為原型,提出了一種方便的工作流程,用於對嵌入脂質體中的膜蛋白進行冷凍-EM結構分析。
  • ...顏寧團隊連續發表5篇Cell/Nature,提出了通用的解析膜蛋白的方法
    2020年7月17日,顏寧團隊在PNAS 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analysis of a membrane protein embedded in the liposo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特徵明確的AcrB為原型,提出了一種方便的工作流程,用於對嵌入脂質體中的膜蛋白進行冷凍-EM結構分析。
  • 顏寧組《細胞》報導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顏寧研究組在《細胞》發文報導電鰻激活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4與β1複合物三維結構   7月20日,生命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來自電鰻的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4-β1複合物結構》(Structure of the Nav1.4-β1 complex from
  • 清華大學教授顏寧:享受科學的純粹與永生
    顏寧主要致力於研究在基本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膜蛋白的結構與機理,其代表性工作包括葡萄糖轉運蛋白和鈣離子通道。2010年,清華大學曾聘請國際評估小組對其生物醫學研究方向進行評估,顏寧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未來5年到10年,她將是傑出青年女性科學家的榜樣。」
  • 清華大學在世界上首次解析NAT家族蛋白結構
    (中國網3月24日訊)3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生命學院兼職教授顏寧和生命學院王佳偉副研究員合作領導的科研小組,在《自然》(Nature)發表了名為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uracil transporter UraA(尿嘧啶轉運蛋白UraA的結構和機制)的科研論文,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NAT(Nucleobase/Ascorbate
  • 顏寧小組《科學》發文 解析河魨毒性為何強—新聞—科學網
    二十世紀中葉,隨著對於神經系統動作電位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河魨毒素(tetrodotoxin, 簡稱TTX)的毒性就是因為高度特異性地阻斷鈉離子通道從而抑制了動作電位的產生,於是導致神經和肌肉麻痺。     (河魨。
  •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獲2015年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獲2015年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清華新聞網10月8日電 10月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與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Stephan Grill教授共同獲得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
  • 鈉離子門控通道結構及其門控機制被解析
    鈉離子門控通道結構及其門控機制被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0 20:11:37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William A.
  • 顏寧團隊 2021 首秀+ 2020 年度文章賞析,看大牛如何玩轉結構生物學!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顏寧教授作為活躍在最前沿的結構生物學家,也是最高產的生物學家之一。,首次解析了解析度為 3.1Å 人源 DGAT1 的同源二聚體結構,並結合酶活性實驗,確定了醯基輔酶 A(acyl-CoA)在 DGAT1 上的結合位點。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這些結構為比較研究不同Cav亞家族之間不同的通道特性提供了框架。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圖源:網絡2014年,顏寧率領的團隊取得重大生物科研突破: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關鍵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項成果,為人類探知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葡萄糖,如何進入細胞掀開了神秘面紗的一角。顏寧被認為是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2016年被《自然》評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
  • 【科技前沿】沈月全/楊雪團隊報導鈣穩態調節蛋白CALHM1結構
    由於ATP分子的體積和電荷,其通常會通過ATP釋放通道來穿過脂質雙分子層,目前已知的ATP釋放通道主要有:連接蛋白 (connexin) 、泛連接蛋白 (pannexin 1)、鈣穩態調節蛋白1(CALHM1)、體積調節陰離子通道 (VRACs) 以及最大陰離子通道 (MACs) 【1】。
  • 【科技前沿】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團隊解析了海藻糖轉運蛋白複合物...
    【科技前沿】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團隊解析了海藻糖轉運蛋白複合物結構 2020-11-0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顏寧這十年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學術界對於GLUT1的結構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之久,而顏寧在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了GLUT1的晶體結構!從某種程度上說,她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
  • 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當細胞裡那些只有幾個到幾十納米大小的蛋白質分子通過X-射線衍射,解析出原子解析度的結構;當那些微小結構被放大幾億倍之後,其美麗的構造清清楚楚被肉眼看到,顏寧總忍不住感嘆造物者的偉大。  的確,科學的魅力在於發現真相的過程。「如果剛好你正是世界上第一個揭示出這些大自然奧秘的人,那該多棒啊!」
  • 顏寧:我不結婚,我也不欠誰一個解釋
    大家都把顏寧教授稱為「清華女神」,這不僅是因為她本科畢業,也因為她在大學畢業後被聘為清華大學的教授。不但如此,她的博士後畢業後,即2007年首次在清華大學醫學院工作,並自那時起連續十年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剛回清華時,她是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清華大學之外,顏寧教授還從事科學研究和研究工作。
  • 【科技前沿】施一公團隊揭開阿爾茲海默重要蛋白γ分泌酶與藥物...
    Bio生物世界解讀前沿科學進展,報導趣味研究發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俗稱「老年痴呆症」,是當今世界範圍內患病最廣泛γ分泌酶是個蛋白酶,它的功能是去切割或水解其它蛋白質,澱粉樣蛋白就是它的水解對象之一,這類蛋白的斑塊沉積與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關係非常密切。許多針對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研發也直接以γ-分泌酶作為靶點。然而,以γ-分泌酶為靶點的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慘遭失敗。
  • 我科學家首次破譯人體能量轉運通道
    原標題:我科學家首次破譯人體能量轉運通道   GLUT1brain資料照片   顏寧(左)指導鄧東做實驗。資料照片   本報北京6月5日電(記者鄧暉)清華大學5日宣布,由該校醫學院教授顏寧領銜的年輕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這不僅揭示了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的精密輸送,將人類對生命過程的認識推進了一大步,而且在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之路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
  •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2020-03-20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