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小組《科學》發文 解析河魨毒性為何強—新聞—科學網

2020-12-07 科學網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又名河魨)是饕餮們的心頭好,卻又因為其足以致死的毒性而令人膽戰心驚,即便如此,依然抑制不住吃貨們數千年來前赴後繼。在河魨毒素的化學成分為人所知之前,河魨的毒性就已經被廣泛記載,其蹤跡可見《山海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在埃及、日本、墨西哥等國亦有歷史記載。河魨毒素的毒性遠高於砒霜、氰化鉀等,若進入血液,在小鼠中達到每公斤8微克的微量即可致死,是自然界毒性最強的神經毒素之一。

 

二十世紀中葉,隨著對於神經系統動作電位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河魨毒素(tetrodotoxin, 簡稱TTX)的毒性就是因為高度特異性地阻斷鈉離子通道從而抑制了動作電位的產生,於是導致神經和肌肉麻痺。

 

 

(河魨。圖片來源:https://curiosity.com/topics/pufferfish-are-incredibly-poisonous-so-why-do-people-eat-them-curiosity/)

 

除了河魨毒素以外,還有一類結構相似的小分子神經毒素統稱為貝類毒素(saxitoxin,簡稱STX),是毒性最強的海洋生物毒素,其中石房蛤毒素與鈉離子通道的結合能力甚至高於河魨毒素,是誤食有毒貝類導致神經麻痺中毒的主因。

 

因為TTX和STX對鈉離子通道超高的特異性抑制,自上個世紀70年代起,它們被用來作為分子探針鑑定鈉離子通道。迄今人類9種鈉離子通道亞型根據與TTX的結合能力分為TTX敏感型和非敏感型。

 

除了TTX和STX這種小分子阻斷劑,大自然中還有五花八門的多肽毒素,比如蛇、蠍、蜈蚣、蜘蛛、蟾蜍(請參考《笑傲江湖》之五毒教)的毒液中就包含著長度、成分各異的成千上萬種多肽毒素。動物們利用這些毒素來進行自衛或者捕獵。相當一部分多肽直接作用於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導致獵物麻痺或者被咬者的劇痛。這些多肽毒素一般並非直接阻礙離子通透,而是通過作用於這些通道的電壓感受域來導致鈉離子通道的異常激活(打開)或者失活(關閉),因此這些毒素被稱為「門控調控毒素」 (gating modifier toxin, GMT)。由於這些毒素的多樣性和特異選擇性,更適合對症下藥,有望在理解它們與特定亞型的鈉離子通道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開發特異的副作用小的止痛劑或者殺蟲劑,因此這些毒素與鈉離子通道複合物的結構一直為學術界、製藥業、和農業等領域關注。但是由於鈉離子通道本身結構解析的難度,此類結構信息完全空白。

 

北京時間2018年7月26日,顏寧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動物毒素調節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modulation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 by animal toxins)的研究長文,分別解析了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PaS與門控調節毒素Dc1a,以及在此基礎上添加河魨毒素(TTX)和貝類毒素(STX)的冷凍電鏡結構,整體解析度分別達到了2.8 

, 2.6 

和3.2 

, 詳細闡述了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與相關毒素的作用機理。

 

 

 

該項研究分別解析了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PaS與門控調節劑Dc1a、NavPaS與Dc1a加河魨毒素(TTX)和NavPaS與Dc1a加石房蛤毒素(STX)的冷凍電鏡結構,整體解析度分別達到了2.8 

, 2.6 

和3.2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仔細分析結構,詳細闡述了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與TTX、STX的作用機理和其受到門控調節劑Dc1a調控的機理。另外,研究人員還在結構中看到了一個結合在通道選擇篩(selectivity filter)中的鈉離子,結合此前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文章提出了這類通道實現鈉離子選擇性的可能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2.6

是目前已知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膜蛋白結構的最高解析度,可以清晰地看到結合的TTX、STX小分子以及鈉離子。而如此高的解析度僅僅是通過在清華大學強大的電鏡平臺收集的為期2天的數據獲得的。這個結構解析再一次顯示了冷凍電鏡技術在未來進行藥物篩選中的巨大潛力。

 

該工作是顏寧研究組在清華大學成功解析了第一個真核鈣離子通道結構、第一個真核鈉離子通道結構、和第一個鈉離子通道與調控亞基複合物結構之後針對離子通道研究的又一個重要突破,為從基礎研究到轉化應用打下了基礎。

 

原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顏寧教授是該篇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醫學院副研究員周強以及提供Dc1a並開展相關功能分析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Glenn F. King 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卓越學者申懷宗、CLS博士生李張強、昆士蘭大學博士生蔣豔和醫學院博士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卓越學者潘孝敬是共同第一作者。原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吳建平博士也參與了該項研究。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單位均為清華大學。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和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分別為該研究的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提供了支持,特別要感謝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的雷建林博士對數據收集進行了指導並對平臺的其他工作人員一併表示感謝。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清華大學)、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和基金委為該研究提供了經費支持。顏寧教授入職普林斯頓大學後受到Shirley Tilghman講席教授的專項經費支持。

 

 

原文連結:

 

 

 

相關文章連結:

 

NavRh:

 

 

Cav1.1:

 

 

 

NavPaS:

 

 

Electric Eel Nav1.4- β1 complex: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等顏寧小組破譯一種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GLUT1幾乎存在於人體每一個細胞中,是紅細胞和血腦屏障等上皮細胞的主要葡萄糖轉運蛋白,對於維持血糖濃度的穩定和大腦供能起關鍵作用。在已知的人類遺傳疾病中,導致GLUT1功能異常的突變會影響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導致大腦萎縮、智力低下、發育遲緩、癲癇等一系列疾病。另一方面,當發生癌變時,葡萄糖是腫瘤細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 顏寧小組完整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運轉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鄧暉)16日,曾因2014年初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而振奮全球科學家的中國年輕科研團隊,在葡萄糖轉運蛋白
  • 消費提醒:河魨毒性是劇毒氰化鈉的1250倍 千萬不要自行捕撈食用
    消費提醒:河魨毒性是劇毒氰化鈉的1250倍 千萬不要自行捕撈食用金羊網  作者:馬燦  2019-05-28 金羊網訊 記者馬燦報導:民間有河魨味美誘人的說法,但河魨體內含有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
  • 顏寧等在《細胞》發文報導ABCA1的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2017年6月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脂類外向轉運蛋白
  • 顏寧等解析首個真核生物鈉通道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新聞—科學網
    與同源四聚體的鉀通道相比,鈉通道很難結晶或者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取結構;它們又不像鈣通道那樣與輔助亞基形成較大分子量的穩定複合體,從而增大了利用電鏡技術解析結構的難度。 最後,真核鈉通道包含有比較多的柔性區域,還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翻譯後修飾,這都對其結構解析構成很大挑戰。 也因此,對於真核鈉通道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遠遠滯後於早在2003年即獲得首個晶體結構的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
  • 清華大學教授顏寧:享受科學的純粹與永生
    顏寧:享受科學的純粹與永生。  顏寧主要致力於研究在基本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膜蛋白的結構與機理,其代表性工作包括葡萄糖轉運蛋白和鈣離子通道。2010年,清華大學曾聘請國際評估小組對其生物醫學研究方向進行評估,顏寧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未來5年到10年,她將是傑出青年女性科學家的榜樣。」
  • 顏寧組《細胞》報導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顏寧研究組在《細胞》發文報導電鰻激活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4與β1複合物三維結構   7月20日,生命中心顏寧研究組在《細胞》(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來自電鰻的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4-β1複合物結構》(Structure of the Nav1.4-β1 complex from
  • 施一公弟子,不是顏寧,榮獲「諾貝爾女性獎」,顏寧發文耐人尋味
    如今提起施一公教授,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他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而近些年來讓施老更加出名的除了自己本身的科研成就之外,還有培養出顏寧、白蕊、萬蕊雪等優秀的弟子。近日,施一公教授的一名弟子,不是顏寧,獲得了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並且她年僅27歲,可謂是「最年輕」的一代科學家了,網友紛紛感嘆:牛掰,那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高度!2月11日,27歲的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獲得「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這一獎項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僅頒給15人。可見這個獎項的分量是不容小覷的,這也是白蕊本身實力的最好證明。
  • 河魨和河豚
    河魨和河豚區別:1、科屬區別:河豚,河豚為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河魨,河魨為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輻鰭魚綱、魨形目、魨科、東方魨屬魚類。2、形態區別:河豚,河豚的體形比海豚大,可以長到3米長,與海豚不同的是頭部可以旋轉90度,這使得在複雜的河道中佔據優勢。有時也和海豚一樣,集體追趕魚群從而提高捕食效率。
  • 河魨、石頭魚、黃花菜、魔芋本身就有毒!但是味道真香啊
    河魨毒素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00多倍,僅少量河魨毒素就可以毒死成年人,從出現麻痺症狀到死亡不過幾個小時。而且目前河魨毒素沒有特效解毒藥,人一旦中毒,死亡率非常高。不同種類的河魨,毒素分布位置也不同。一般來說,河魨的肌肉毒性較小,肝臟和卵巢毒性最強,血液、魚皮等部位也有一定毒性,但有的河魨全身都帶有劇毒,因此非專業人士私自處理食用很有可能中招。東京福祉保健局對河豚的可食用部位進行了說明(圖片來源: fukushihoken.metro.tokyo.jp)河魨的處理工序比較複雜,不僅要通過刀工避開有毒部位,還要注意不破壞肉質口感。
  • 中國女科學家顏寧闢謠!
    近日,對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消息,顏寧也非常無奈了。她的微博這麼說:到哪投訴這種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不理呢,竟有人當真;理呢?替ta們抬咖麼?據上觀新聞報導,4月30日,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為何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大學 顏寧終於說出原因
    顏寧。攝影/張沫顏寧為何從清華跳槽去普林斯頓大學,她終於說出原因了......  影響中國 2017 年度科技人物 顏寧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拜耳講席教授、結構生物學家。2017年,她因受聘於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擔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而在國內引起強烈關注。
  • 清華顏寧發微博求救 我去不去普林斯頓關基金委什麼事?
    近期,《清華才女顏寧教授為何負起出走普林斯頓》在微信圈和其他社交媒體上流傳。文章表示,顏寧是因為連續兩年拿不到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科研項目,負氣而去。未來網(www.K618.cn)北京5月9日電(記者賀卓輝)今日中午時分,清華大學教授顏寧@nyouyou在微博上發表「求救」:「萬能的微博,請問如何投拆這一類造謠公眾號文章?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同時,它也在實體瘤以及非腫瘤疾病如心肌纖維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T細胞是機體殺異常細胞最重要的『戰士』,但是體內識別腫瘤細胞的T細胞數量並不多,導致腫瘤不能被機體控制。而CAR-T細胞療法就是等於給這些『戰士』鑲嵌了『慧眼』。」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CAR-T細胞治療重新點燃一些癌症患者的生命之光。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中科院為何不認可顏寧與屠呦呦,資歷不夠?還是評選制度「病了」
    作為中國最尖端的科研所,科研工作者都已進入科學院為最大的榮譽,然而像是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得到應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顏寧相對於屠呦呦,爭論更大的可能就是顏寧院士,顏寧率領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她的研究具有跨時代意義,而她同樣落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一、科學院士的由來1、提出設立科學院士制度1953年2月,「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和另外25名中科院科學家乘火車赴西伯利亞,實地考察蘇聯如何組織和領導科研工作,看到了院士制度對蘇聯科學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 失去Y染色體的尼安德特人—新聞—科學網
    這項近日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解開了一個謎:為何科學家無法找到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對數十名尼安德特人的DNA進行了測序,但由於男性化石中的DNA保存不當或被細菌汙染,現有的大多數樣本皆來自女性。 「我們甚至懷疑是否有男性的尼安德特人。」論文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計算生物學家珍妮特·凱爾索開玩笑道。
  • 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顏寧西湖大學問答全記錄—新聞—科學網
    這是她早就計劃好的行程,專程來和生命科學學院的青年PI們「聊聊天」。   聊什麼?聊學生、聊經費、聊科研方向、聊實驗室戀情,啥都行!這個率真的女子有問必答,妙語連珠,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在科研上「打怪升級」的全部經驗,也讓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她的人生信條:遵從內心,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 顏寧、李一諾這對清華姐妹花為何如此強大?
    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 GWIS 公布了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含三個獎項),顏寧被授予了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彼時,這個「清華最年輕教授」帶著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首次解析了葡萄糖轉運蛋白晶體結構。這個讓普通人聽得雲裡霧裡的專業詞彙背後,是一個困擾了結構生物學界半世紀的科學難題。這次的成就,讓年輕的顏寧聞名於學術界,一躍成為世界最頂尖的生物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