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李瑛課題組--用於乙炔氫氯化的缺陷碳催化劑廣義反應描述:sp2:sp3配比

2021-01-20 石墨烯雜誌

乙炔氫氯化碳催化劑的黃金分割點、納米金剛石和石墨導向碳的表面sp2:sp3比率,與乙炔氫氯化反應的催化性能呈火山關係,最優化比在32-35%左右。

 

Figure 1 sp2定向碳催化劑的(a)催化性能;(b)反應速率與sp3%濃度的關係。

  

Figure 2 (a) sp3取向衍生催化劑(NDs系列)的碳1s;(b) ND-1100和石墨烯的EELS譜。

 

Figure 3 sp3定向碳催化劑的(a)催化性能;(b)反應速率與sp2含量的關係。

 

Figure 4 (a)通過DFT計算得出不同sp2:sp3比的碳材料的反應途徑;金剛石(111)表面上C2H2吸附的電荷密度差異(δρ = ρA+B − ρA − ρB):(b) sp2:sp3 = 0.08,(c) sp2:sp3= 0.75。

 

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由浙江工業大學Ying Li課題組,發表在Chem. Commun.( DOI: 10.1039/D0CC06177H)上。原文:Generalized reactivity descriptor of defective carbon catalysts for acetylene hydrochlorination: the ratio of sp2:sp3 hybridization。

相關焦點

  • 浙工大在氯乙烯單體合成炭基非金屬催化劑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該工作系統地研究了石墨烯、石墨、高比表面積石墨、炭黑、碳納米管及活性炭在內的6類14種sp2構型炭材料及納米金剛石衍生的7種sp3構型,綜合分析比較了上述21種材料的比表面積、表面官能團含量、雜原子摻雜含量、表面缺陷位等多重因素和活性之間的關係,最終發現無論是sp3炭的金剛石體系還是sp2炭的石墨炭體系,在較寬的範圍內,其乙炔氫氯化催化性能和炭催化劑表面的sp2:sp3炭的比例都符合火山型曲線,活性最高的點均在黃金分割點附近
  • 立體專一性的碳(sp2)-碳(sp3)偶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催化立體選擇性或專一性的偶聯反應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然存在過渡金屬催化劑用量大、手性控制不佳等局限。傳統的SN2反應也是實現立體專一性碳(sp2)-碳(sp3)間偶聯的重要手段,但由於採用高活性的鋰試劑或格式試劑,往往需要很低的溫度,而且官能團兼容性較差。
  • JACS:雙重催化策略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β-鍵斷裂)
    Soc.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雙重催化策略,實現脂族醇衍生物與芳基(烷基)滷化物偶聯反應,從而構建sp2-sp3和sp3-sp3骨架,涉及β-鍵斷裂的過程。此外,在後期功能化過程中,該反應同樣具有廣泛的底物範圍以及良好的適用性。
  • 【有機】南京農業大學吳磊課題組OL:自由基C(sp2/sp3)-S鍵切斷和轉移關環反應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吳磊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權威刊物Organic Letters在線發表了題為「Di-tert-butyl Peroxide-Mediated Radical C(sp2/sp3)-S Bond Cleavage and Group-Transfer Cyclization」 的研究論文。羅凱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碩士生韋凱、劉悅以及揚州大學楊文超博士參與部分工作,吳磊教授為通訊作者。
  • 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教授課題組JACS取得新進展
    與經典的C(sp2)−C(sp2)偶聯相比,烷基滷代物與有機硼試劑間的C(sp3)−C(sp2)偶聯反應研究較少,不對稱的例子更為少見。其中,貴金屬(Rh, Pd)催化的烷基滷代物的對映匯聚式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有一些報導。與貴金屬相比,第一周期過渡金屬廉價易得,儲量豐富。
  • 【有機】ACS Catalysis:三價銠催化非活化的sp3/sp2碳氫鍵的醯基化
    經典的傅-克醯基化反應僅對富電子芳烴適用,並且需要使用當量的腐蝕性的路易斯酸做添加劑,限制了其在合成上的廣泛應用。相比之下,過渡金屬催化碳氫鍵直接醯基化在合成中更為綠色和原子經濟。目前,通常使用的醯基化試劑主要為醛、甲苯、醯氯等。這些反應體系主要局限在sp2碳氫鍵醯基化,而且反應條件苛刻,反應過程需要添加當量的金屬或者易爆的過氧化物作為氧化劑。
  • 深研院化生學院黃湧課題組實現首例非過渡金屬催化的Suzuki反應
    有機硼試劑和有機親電試劑的偶聯反應,即Suzuki-Miyaura偶聯反應是目前人們構建碳-碳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2010年諾貝爾獎的頒發更加印證了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在過去的50年中,過渡金屬作為催化劑在這類反應的發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但由於過渡金屬催化本身的反應特性限制,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 【復材資訊】科學家合成新型碳材料,由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組成
    正如最近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類金剛石的碳納米纖維薄膜的合成」)中所述,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新的碳材料具有高濃度的四價鍵合碳(類金剛石的納米纖維具有許多具有4個其他原子鍵合的C原子;這也稱為「 sp3鍵合碳」。研究人云說:「類金剛石碳納米纖維薄膜是通過在乙炔和氫氣中在基板上加熱直徑為幾納米的銅納米顆粒而合成的。」
  • Science:不對稱遠程C(sp3)-H鍵硼化新策略
    雖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reslow教授通過仿生手段實現了甾體化合物的遠程C(sp3)–H鍵羥基化(J. Am. Chem. Soc., 1997, 119, 4535–4536),但是該反應的底物範圍非常有限且製備過程繁瑣。另一方面,芳環的遠程C(sp2)-H鍵活化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在研究碳材料中的應用
    碳是催化化學中最常見的元素或材料,除了各種用作載體的碳材料外(活性炭、石墨、工業炭黑、納米碳管及類金剛石材料等),催化劑上還經常有反應過程形成的積碳。有非晶無序的,也有半石墨化的積碳。在實驗上通常用電子能量損失譜的電離峰近邊精細結構來判斷碳材料中的碳鍵形態。
  • AEnM:石墨炔:新興電催化劑載體用於能量轉換
    電催化劑是電催化技術的核心,開發高性能以及高穩定性的電催化劑是當前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目前已經有一些電催化劑如貴金屬、金屬氧化、過渡金屬硫化物以及層狀雙氫氧化物已經被開發用於電催化領域,但是他們有一些缺點如導電性能差、易團聚等。將這些電催化劑負載在碳材料上將有效改善這些缺點,從而提高電催化的性能。與之前已經制開發的碳材料不同,石墨炔首次實現了sp1和sp2雜化碳原子在二維平面結構中的共存。
  • 陳德課題組Angew: 乙烯氧氯化一步法製備氯乙烯
    目前工業上主要有兩種路線用於生產氯乙烯:乙烯氧氯化和乙炔直接氫氯化,由於後者使用汞催化劑對環境造成很嚴重的汙染,因此,乙烯氧氯化在工業生產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由於兩段反應條件差異很大,因此很難將兩個反應過程整合到一步反應中。本文亮點基於目前工業上的兩步法製備VCM路線,我們嘗試將其整合到一步中,直接從乙烯氧氯化得到VCM。鑑於氮摻雜碳催化劑在很多非均相催化反應體系中表現出了出色的作用,在本文中我們也嘗試製備摻雜氮的介孔碳材料,並將其運用在反應體系中。
  • 《科學》:有機半導體材料遇見有機反應,滿足你對完美催化的所有想像
    ▎學術經緯/報導可見光引發的光氧化還原催化反應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Richard M. Kellogg教授團隊首次將Ru(bpy)3Cl2、卟啉、曙紅等金屬配合物及染料用於可見光照射下鋶鎓鹽的還原反應。
  • 蘇州大學朱晨教授課題組:烯基自由基參與的遠程惰性C(sp3)-H鍵三氟甲硫基烯基化反應
    因此,朱晨課題組對於實現自由基參與的遠程惰性C(sp3)-H鍵的三氟甲硫基烯基化反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調查研究,此類反應還未見文獻報導。在有機合成化學中,實現惰性C(sp3)-H鍵的官能團化一直是前沿的研究領域。隨著自由基化學的飛速發展,自由基參與的氫轉移(HAT)反應為實現碳氫鍵活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
  • ...軍教授等發展了基於C(sp3) H活化的內炔與醇類單體的新聚合反應
    C–H鍵從氫原子與所連碳原子的雜化方式上可分為C(sp)–H,C(sp2)–H和C(sp3)–H鍵。相比C(sp)–H和C(sp2)–H鍵,C(sp3)–H鍵具有更高的化學鍵能(90 100 kcal/mol)和更弱的酸性(pKa = 45 60),從而導致其化學性質相對惰性。
  • Ed.】碳自由基遠端遙控C(sp3)-H鍵活化氟化反應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由蘇州大學的朱晨教授課題組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Int.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廣東工業大學:B/N摻雜的超薄碳納米片,用於可充電鋅空氣電池
    本文要點:B,N摻雜的超薄碳納米片上部結構,用於可充電鋅空氣電池成果簡介 合理的結構設計,成分控制和雜原子摻雜是實現燃料電池或金屬-空氣電池中氧還原反應(ORR)優良電催化劑的有效策略。本文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黃少銘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採用氯化鈉(NaCl)輔助熱解法製備具有高B,N摻雜水平的超薄碳納米片超結構(BN / C)。研發的BN / C催化劑在半波電位(E 1/2)的鹼性介質中對ORR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的0.8 V電壓,與商用Pt / C相當。BN / C催化劑還顯示出更好的長期穩定性和令人滿意的甲醇耐受性。
  • 封面文章:藥明康德開發出適於DEL的可見光介導的脫羧偶聯反應
    目前,DNA兼容的化學反應,在C-N鍵(醯胺/脲化合物合成、還原胺化、Michael加成、Buchwald偶聯反應、SNAr、SN2等)構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但在C-C鍵構建方面局限於sp2碳碳鍵(Suzuki偶聯反應、Wittig反應等),而廣泛存在的C(sp3)-C(sp2)與C(sp3)-C(sp3)構建則很少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