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設計」靶向MDM2-p53相互作用界面的多肽類藥物設計

2020-12-05 DrugAI

——生物學背景——

人體細胞中有眾多蛋白用以維繫生命活動的穩態,它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防止癌症的發生發展。與癌症相關的重要蛋白p53在生命活動中扮演著「基因衛士」的角色。正常的p53可以通過DNA的損傷修復來維繫基因組的穩定,對於癌變的細胞,p53將會阻滯其細胞周期、促進其凋亡,以此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p53在結構上是一個無序蛋白,N端是轉錄激活區,中間部分是DNA結合區,C端包括四聚體結構域和調控區。

圖一:p53和MDM2的相互作用機制和生理條件下的功能【1】

調節p53功能的重要蛋白MDM2是一個泛素連接酶,MDM2可以通過直接結合p53的轉錄激活區或者將其泛素化等方式來抑制p53的功能,p53調控MDM2的轉錄,即MDM2與p53之間存在著負反饋的調節通路。MDMX是MDM2的同源蛋白,它與MDM2結合後形成的異源二聚體可以增強其泛素化p53的能力。因此設計抑制MDM2與p53相互作用的藥物分子可以促進p53的激活,從而實現抑制癌症的目的。(圖一)

——發展歷程——

1996年Nikola P.Pavletich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2】,解析得到p53的N端與MDM2相互作用的晶體結構,p53蛋白N端的15個胺基酸殘基形成兩親性的α螺旋,其疏水的一面(主要有F19,W23和L26)通過疏水作用力和位阻效應結合在MDM2疏水的裂縫中。(圖二)

圖二:p53與MDM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解析。A.yellow:p53,blue:MDM2;B.red:p53,blue:MDM2

這一結構的解析為模仿其相互作用界面,設計多肽類藥物,競爭性抑制其相互作用的藥物設計策略提供了結構基礎。並且從結構上來看,相較之靶向p53,設計模仿p53的螺旋肽來靶向MDM2更加容易一些;直接靶向p53的策略則需要有更加豐富藥物設計經驗的優秀科研工作者來完成。

2007年,Loren D.Walensky在JACS上發表文章【3】,通過模仿p53 N端的15個胺基酸殘基,設計了多肽類藥物,並在其中插入R基團為烯烴的胺基酸,通過烯烴複分解策略將多肽關環(稱作:訂書肽,stapledpeptide),進一步增強了其α螺旋,提高穩定性。通過對這一系列多肽進行活性測試,測得其中SAH-p53-8活性最好,螢光極化實驗測得其與MDM2有55nM的結合活性(圖三)。在細胞活性上,SAH-p53-8對SJSA-1 cells有8uM的抑制活性。

圖三:A.烯烴複分解策略完成環肽的合成;B.對設計的多肽進行篩選和優化

隨後Loren D. Walensky在2010年於Cancer Cell上【4】對SAH-p53-8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2011年【5】解析得到了SAH-p53-8結合到Mdm2上的晶體結構(圖四)。SAH-p53-8多肽的「訂書鏈「結構與MDM2存在疏水相互作用。

圖四:SAH-p53-8與Mdm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13年Tomi K. Sawyer 在PNAS發表文章【6】,將活性進一步提升,設計出靶向MDM2和MDMX雙功能的新的訂書肽——ATSP-7041(圖五)。

圖五:ATSP系列訂書肽結構及其活性

通過篩選和優化,他們發現將17位的Gln替換為Leu,21位的Asn替換為Glu,26位的亮氨酸Leu殘基的R基團改為Cba,可以增強其與MDM2的相互作用;將24位的精氨酸Arg替換為Ala可以顯著提高其溶解度;以及29、30位新增連續兩個丙氨酸Ala進行優化。最終進一步增強了其結合MDM2與MDMX的能力,分別為0.9nM和6.8nM。ATSP-7041對MCF-7 cell和SJSA-1 cells有亞微摩爾的抑制活性。

2020年南佛羅裡達大學的Jianfeng Cai教授在JMC上【7】發表文章「Rational Design of Right-Handed Heterogeneous Peptidomimetics as Inhibitor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設計出完全非天然的多肽,抑制MDM2/MDMX與p53的結合。此多肽使用1:1 α/Sulfono-γ-AA為單體,是一種右手的413螺旋,能夠完全地抵抗酶對它的降解,提高生物可利用度。(圖六)

圖六:A.1:1 α/Sulfono-γ-AA的單體;B.C.多肽結構的側面圖和俯視圖;D.E:多肽結構的示意圖

第一輪篩選之後得到活性較好的多肽1。體外實驗測得其對MDM2和MDMX的結合常數分別為19.3nM和66.8nM。(圖七)

圖七:多肽1的結構

隨後對其側鏈使用cross-linking strategy,搭建醯胺鍵的Lactam bridge,進一步進行優化。通過細胞內的螢光極化,測得多肽14(圖八)活性最好,IC50=4.9uM。而之前的多肽1(圖七)在細胞內的螢光極化IC50=13.1uM。

圖八:A.構建cross linking的策略;B.多肽14的結構

——小結——

抑制MDM2與p53相互作用的多肽類藥物設計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這其中有眾多的策略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例如引入非天然胺基酸以增強其與MDM2的相互作用、通過關環策略提高多肽穩定性與螺旋度、增強溶解性、提高對酶的抵抗等。這些策略或許可以應用到其它的藥物設計的體系,給予我們啟發和幫助。

參考文獻:

【1】Saadatzadeh, M. , et al. "The Role of MDM2 in Promoting Genome Stability versus Inst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8.10(2017):2216.

doi:10.3390/ijms18102216

【2】Kussie, Paul H., et al. "Structure of the MDM2 oncoprotein bound to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transactivation domain." Science 274.5289 (1996):948-953.

doi:10.1126/science.274.5289.948

【3】Tyler, Andrew F. , et al. "Reactivation of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pathway by a stapled p53 peptid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9.9(2007):2456-7.

doi:10.1021/ja0693587

【4】Bernal, Federico , et al. "A Stapled p53 Helix Overcomes HDMX-Mediated Suppression of p53." Cancer cell 18.5(2010):411-422.

doi:10.1016/j.ccr.2010.10.024

【5】Baek, Sohee , et al. "Structure of the stapled p53 peptide bound to Mdm2." Journal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4.1(2012):103-106.

doi:10.1021/ja2090367

【6】Chang, Yong S. , et al. "Stapled α-helical peptide drugdevelopment: a potent dual inhibitor of MDM2 and MDMX for p53-dependent cancer thera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36(2013).

doi:10.1073/pnas.1303002110

【7】Yan Shi, et al. 」Rational Designof Right-Handed Heterogeneous Peptidomimetics as Inhibitor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63.21(2020): 13187-13196

doi:10.1021/acs.jmedchem.0c01638

相關焦點

  • 多肽類藥物發展新方向——約束肽
    多肽是介於小分子與蛋白質之間的化合物,多肽也有多種結構,包括鏈狀多肽、環肽等。由於鏈狀多肽過於靈活,可以隨意扭曲和翻轉,使得它們過於鬆弛而不能很好地成藥。研發人員通過引入環狀結構,約束多肽的活動,增加多肽穩定性,使其表現出更優良藥理活性與穩定性,讓更多的多肽做成藥物成為可能。
  • Staple多肽藥物的裡程碑:Aileron的P53激動劑ALRN-6924進入一期臨床
    這不是第一個多肽藥物,也不是第一個P53激動劑,但是第一個所謂staple多肽藥物進入人體實驗。Aileron已經獲得近1億美元的風投資助,staple多肽藥物平臺成為另一個新穎的蛋白調控技術。多肽藥物介於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之間。它既有生物大分子的高選擇性也有小分子的易合成、低成本、組織滲透等優勢。
  • 「多肽設計」靶向AF9和ENL YEATS結構域的高效特異性多肽抑制劑設計
    鑑於其在基因調控和染色質生物學中所起的關鍵作用,YEATS結構域被視為一類關鍵的新型表觀遺傳藥物靶點。——研究回顧——2016年,李海濤研究團隊首次發現AF9 YEATS結構域通過π-π-π堆積偏好性地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的晶體結構。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病毒表面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使其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蛋白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
  • 中新社: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本站訊(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天然病毒的靶向特性,通過肽序列設計,採用多肽自組裝策略,仿造病毒結構與功能,製備出非致病、可穿膜、並能定向遞送基因藥物的仿病毒納米顆粒,有望作為「特洛伊木馬」實現「以毒攻毒」。
  • Nature:p53藥物研發,艱難前行
    「我們實際上已經關閉了MDM2項目,因為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條死胡同。」研究MDM2靶向小分子已有十年的藥物化學家Lukasz Skalniak說。不過,也有一些人仍在堅持,他們堅信能夠攻克這個「不可成藥」的靶點。因為,儘管小分子藥物停滯不前,但隨著訂書肽(stapled peptides)、靶向降解劑以及基於mRNA的藥物不斷發展,也許靶向p53–MDM2還有希望。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通過共組裝形成的納米顆粒,由於其獨特的囊膜蛋白結構,能夠與宿主細胞受體進行靶向結合,實現對特定細胞的侵染以及遺傳物質的遞送。通過對病毒功能蛋白的模擬與仿生,可獲得非致病性、且攜帶基因藥物、並具有靶向識別特性的仿病毒納米顆粒。
  • 深研院化生學院李子剛/尹豐課題組利用穩定多肽在表觀遺傳學抑制劑...
    該論文報導了課題組成功研發靶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的穩定多肽抑制劑。相比於已上市的藥物SAHA,該多肽抑制劑表現出更好的體內抗腫瘤效果以及顯著提高的安全治療窗口。通過化學手段穩定多肽的二級結構,從而提高其生物學活性是構建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調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 ...突破:清華陳曄光團隊等首次開發出靶向β-catenin的PROTAC多肽,…
    相比於其他療法(如細胞治療、抗體藥物等),PROTAC的生產流程更簡單。相比小分子藥物,PROTAC可以靶向其更多小分子藥物無法靶向的靶點,產生更好的效果。最近幾年,PROTAC技術飛速發展,已被證明是最具潛力、最有突破性的藥物研發技術之一。尤其是近期在美國臨床腫瘤年會(ASCO)上,PROTAC技術大放異彩。
  • 重要研究成果聚焦多肽藥物分子研究領域新進展!
    【3】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實驗性多肽分子 或能有效靶向作用SARS-CoV-2治療COVID-19感染新聞閱讀:Experimental peptide targets COVID-19近日,來自MIT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蛋白質互作的計算機模型設計出了一種新型肽類,其能結合冠狀病毒蛋白並將其通過細胞途徑分解,這種類型的肽類或能作為一種潛在的療法來抑制
  • 翰宇藥業:綜合一體化的多肽類藥物龍頭
    全球多肽類藥物銷售 200 億美金,並且保持高速增長;相對於化藥製劑,多肽類藥物生產難度高, 一般 2-4 家左右, 行業競爭格局好;   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建立起完整的多肽類藥物的研發、生產、銷售體系,並且形成了原料藥、製劑、給藥器械綜合一體化的競爭優勢;通過原料藥參與國際競爭,並積極布局製劑出口, 國內外同步推進。
  • 多肽藥物高效口服吸收新思路——長鏈脂肪酸偶聯
    相較小分子藥物,多肽藥物在蛋白質相互作用靶點及G蛋白偶聯受體靶點結合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並且多肽藥物分子量遠小於各類單克隆抗體或蛋白類藥物。隨著口服索馬魯肽的上市,口服多肽逐漸受到全球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的廣泛關注(詳情請點擊:口服多肽,未來已來)。近日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的沈海法教授團隊發表了長鏈脂肪酸靶向分子促進多肽藥物口服吸收的相關文章,筆者將就文內核心內容做相應解讀。
  • 新型抗腫瘤雙靶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有望在中國誕生
    由於腫瘤是多階段形成的複雜性疾病,單一靶向的治療或單一靶點的藥物的療效都不理想,因此,整合治療成為公認的最佳腫瘤治療手段。在腫瘤的藥物治療方面,組合用藥已是常規臨床治療模式,但單分子多靶點安全有效治療腫瘤的藥物鮮為人知。
  • JCIM:G3BP蛋白或有助於抗癌多肽藥物的研究
    高效特異的治癌藥物設計與合成是學術界公認的科研熱點和難點。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屬下的知名雜誌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以封面文章推出了高效特異性識別與抑制癌細胞的多肽分子新藥物。這是研究生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博士生崔巍同學與其導師計明娟教授等人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
  • 多肽類藥物:來自「老毒物」 卻是「黃藥師」
    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把動物界中最致命的物質轉化成藥物,只用很少量,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換句話說,它們是非常理想的藥物。動物毒素多肽的分子量相對其他毒素小,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分子多樣性,由基因直接編碼,作用劑量小但毒性很強,是作用於目標生物體的關鍵生理成分。
  • 贏迪文獻分享 | 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多肽藥物研發
    目前已有超過475種以GPCR為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銷售額佔整體藥物市場的27%。GPCR是7次跨膜蛋白,該類蛋白有著相似的調控方式。GPCR受到胞外配體的激活,從而發生構象改變,引發下遊信號通路,通過第二信使等對生理過程進行調控。
  • 多肽藥物市場快速壯大
    在臨床上,多肽藥物與重組蛋白藥物、單抗藥物類似,具有特異性強、療效好等優勢;在生產製備方式上,多肽藥物接近小分子化藥,具有純度高、質量可控且結構容易確定等特點,所以目前多肽治療已被認為是具有高選擇性、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潛在療法。雖然多肽治療前景美好,但該療法也並非完美無缺。
  • 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團隊在靶向S蛋白的廣譜抗冠狀病毒多肽類...
    研究團隊首先解析了新冠病毒S2蛋白上六螺旋融合核心束的晶體結構,為設計和優化靶向S2蛋白上HR1等區域,從而阻斷六螺旋形成的潛在抑制劑提供了蛋白結構基礎。並且,研究團隊以之前所發現的廣譜抗冠狀病毒多肽EK1為基礎,設計一系列脂多肽,通過膽固醇/棕櫚酸脂化策略和連接子偶聯橋策略來提高融合抑制劑的抗病毒活性。深入的研究發現,在體外細胞模型中其中一種脂多肽EK1C4對多種人感染冠狀病毒,包括SARS-CoV-2、SARS-CoV、MERS-CoV以及來自蝙蝠的類SARS病毒(SARSr-CoV)的膜融合、假病毒感染和部分活病毒感染顯示了有效的抑制活性。
  • 科學家解析首個激活狀態甲醯化多肽受體FPR2的信號轉導機制
    由於FPR2功能的複雜性,使之成為開發治療包括炎症、阿爾茲海默疾病、愛滋病、甲型流感等疾病在內相關藥物的重要藥物靶點,同時,開發偏好性激活FPR2消除炎症反應這一信號通路的藥物也成為一個新的藥物研發思路和契機。
  • 填補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空白
    本報5月31日訊(記者趙一諾見習記者梁英爽)5月31日,哈爾濱醫科大學與珠海市藤栢醫藥有限公司產業轉化項目籤約,雙方將針對抗腫瘤多肽藥物產業化開展合作。該藥是由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寶峰院士牽頭帶領團隊歷經10餘載自主研發的生物藥,在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同時還有去整合素效應,對離子通道和微小核苷酸有抑制作用,實現「一藥多靶」設計,從而全面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填補了我國化學合成類抗腫瘤多肽藥物的空白。藤栢藥業有意向依託合作開發的新藥項目在我省建設產業基地,使合作開發成果落戶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