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進展】Nature Microbiology:新型蝙蝠絲狀病毒的發現和特徵鑑定

2021-01-20 病毒學界


      絲狀病毒,尤其是伊波拉病毒(EBOV)和馬爾堡病毒(MARV),其致病性強和致死率高,被歸為生物安全四級病毒。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院士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文章題目為Characterization of a filovirus (Měnglà virus) from Rousettus batsin China.


國內蝙蝠攜帶絲狀病毒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2012年石正麗研究團隊首次發文證實國內蝙蝠攜帶有絲狀病毒的抗體(Yuan et al., Virology Journal, 2012),2015年其他研究團隊在雲南地區的棕果蝠中發現了一段絲狀病毒的序列,2017年石正麗研究團隊在雲南地區的果蝠中發現了遺傳多樣的新型絲狀病毒的序列(Yang 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17)。基於前期研究結果,石正麗團隊和王林發團隊選取其中一株病毒進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傳統PCR擴增了該病毒的基因組編碼區序列,全長為18,330bp,同其他絲狀病毒一樣,該基因組順序編碼NP, VP35, VP40, GP, VP30, VP24和 L基因。在基因組水平,該病毒同已知絲狀病毒相似度為32%-54%,基於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分類標準,該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新屬、新種,命名為滇絲病毒屬(Dianlovirus)勐臘病毒種(MLAV)。在遺傳進化關係上,MLAV更接近與MARV,因為其GP基因不存在翻譯移碼。通過CRISPR-Cas9技術證實了MLAV同其他絲狀病毒一樣利用尼曼匹克C1(NPC1)為受體。基於最小基因組技術,證實了MLAV的複製酶系統可以同EBOV和MARV互換。同時MLAV的假病毒可以入侵多種宿主來源的細胞,表明MLAV存在跨種感染的風險。


圖1:基於MLAV基因組序列構建的進化樹,MLAV屬於絲狀病毒科滇絲病毒屬


圖2:嵌合小基因組分析證實MLAV的複製酶系統可以同EBOV和MARV互換


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蝙蝠是多種病原的自然宿主,為了降低跨種感染的風險,要減少對野生蝙蝠的接觸。石正麗研究員長期聚焦於野生動物新病原的發現,致力於在病毒傳播到人群之前發現它們,並評估其致病性。武漢病毒所副研究員楊興婁和Duke-Nus醫學院博士後Tan Chee Wah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石正麗研究員和王林發院士為本文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新加坡MINDEF項目的支持。


ABSTRACT

Filoviruses, especially Ebola virus (EBOV) and Marburg virus (MARV),are notoriously pathogenic and capable of causing severe haemorrhagic feverdiseases in humans with high lethality. The risk of future outbreaks is exacerbated by the discovery of other bat-borne filoviruses of wide genetic diversity globally. Here we repor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phylogenetically distinct bat filovirus, named Měnglàvirus (MLAV). The coding-complete genome of MLAV shares 32-54% nucleotide sequence identity with known filovirus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places this new virus between EBOV and MARV, suggesting the need for a new genus taxon. Importantly, despite the low amino acid sequence identity (22-39%) of the glycoprotein with other filoviruses, MLAV is capable of using the Niemann-PickC1 (NPC1) as entry receptor. MLAV is also replication-competent with chimeric MLAV mini-genomes containing EBOV or MARV leader and trailer sequences, indicating that these viruses are evolutionally and functionally closely related. Finally, MLAV glycoprotein-typed pseudo-types transduced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s, monkeys, dogs, hamsters and bats, implying a broad species cell tropism with a high risk of interspecies spillover transmission.


原文連結:

1.Yang XL, Tan CW, Anderson DE, Jiang RD, Li B, Zhang W, Zhu Y, LimXF, Zhou P, Liu XL, Guan W, Zhang L, Li SY, Zhang YZ, Wang LF, Shi ZL. Characterizationof a filovirus (Měnglà virus) from Rousettus bats in China. Nat Microbiol. 2019 Jan 7.

doi: 10.1038/s41564-018-0328-y.

2.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官網:新型蝙蝠絲狀病毒的發現和特徵鑑定。

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1901/t20190114_5228738.html


本期編輯:Annabella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型蝙蝠絲狀病毒並鑑定其特徵
    絲狀病毒,尤其是伊波拉病毒(EBOV)和馬爾堡病毒(MARV),其致病性強和致死率高,被歸為生物安全四級病毒。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
  • 科學家在中國雲南省發現一種經蝙蝠傳播的新型絲狀病毒
    1月7日新聞: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研究並鑑定了來自中國Rousettus蝙蝠的一種新型絲狀病毒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從雲南的棕果蝠體內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絲狀病毒,這是世界首次從亞洲的蝙蝠體內找到絲狀病毒的核酸證據,相關結果發表於《新發傳染病》。蝙蝠被認為是這類病毒的自然儲存宿主,非洲和歐洲的蝙蝠體內均檢測或分離到相關病毒,但在亞洲的蝙蝠中尚未發現該病毒存在。科研人員利用病毒宏基因組學技術,從雲南的棕果蝠體內發現了絲狀病毒,對其進行分析發現,該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和馬堡病毒歸為一類,但與它們的核酸同源性僅為50%左右,表明可能是一種新型的絲狀病毒。
  • Nat Microbiol:在中國雲南蝙蝠中發現一種新的絲狀病毒---勐臘病毒
    2019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了由果蝠(蝙蝠的一種)攜帶的一種新的絲狀病毒,他們稱之為勐臘病毒(Menglà virus)。
  • 又是蝙蝠!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Nature: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
    2017年1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研究網絡(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和分子特徵。這將有助於對這種疾病進行分型,並且可能有助開發出最適合每名宮頸癌病人的靶向療法。
  • 【學術前沿】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首次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流行...
    【學術前沿】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首次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流行病學,生物學特徵 2020-02-04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
    論文發現的一個方面表明,APOBEC3基因家族的基因擴張和丟失導致了進化,而APOBEC3基因在其他哺乳動物的病毒免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論文中解釋這一進化過程的細節,為研究這些在蝙蝠身上發現但沒有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發現的基因變化如何有助於防止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最壞結果奠定了基礎。
  • Nature解讀:為什麼說新型冠狀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
    Nature解讀:為什麼說新型冠狀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2019-nCoV)肺炎患者於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來,為了儘快了解和控制這種病毒,全球的科學家們都在研究這種病毒的的宿主、流行病學和生物學特徵,2月3號,兩支中國科學家研究團隊同時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背靠背發表的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地指出,2019-nCoV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
  • 又是蝙蝠!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點擊查看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PNAS:發現蝙蝠中的一種新型逆轉錄病毒不僅感染蝙蝠細胞,也能感染...
    如今,它們正面臨著來自另一種哺乳動物---蝙蝠---的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更嚴重,也更持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伯納特研究所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蝙蝠攜帶著一類導致考拉患上愛滋病樣疾病(AIDS-like disease)的致命性病毒。這一發現對於保護這種標誌性的有袋類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 蝙蝠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為了解決這樁「懸案」,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石正麗和崔傑對全國各地的大量菊頭蝠進行取樣。他們對生活在洞中的蝙蝠進行了長達5年的監測,收集新鮮的蝙蝠糞便和肛拭子樣本。終於在雲南省的一處洞穴內找到類似於人類版的冠狀病毒毒株。他們對來自這些蝙蝠的15株毒株進行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它們共同包含構成人類版病毒的所有基因組組分。
  • 聚焦病毒、病菌兩大類傳染病,IBT如何研髮絲狀病毒廣譜治療劑?
    該公司專注於研發針對新型傳染病的新型疫苗和療法,旗下有三大技術平臺「工程疫苗設計平臺」「獼猴衍生的人單克隆抗體平臺」以及「針對細菌表面的工程化抗毒素抗體(ISTAb)開發平臺」,旨在研製出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炭疽桿菌等感染治療藥物。
  •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到底是啥?北大教授揭示:或來自蝙蝠和水貂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到底是什麼?一直懸而未決。1月24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朱懷球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發表《深度學習算法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和感染性》,文章指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兩個潛在宿主,其中水貂可能為中間宿主。該研究使用的是基於深度學習算法開發的VHP(病毒宿主預測)方法,用以預測新型冠狀病毒潛在宿主。
  • 《血疫》:與絲狀病毒相比,愛滋病就等於一個噴嚏
    然而,殺人如麻的愛滋病病毒,與絲狀病毒相比,卻顯得太過溫柔,相當於打了一個噴嚏。絲狀病毒包括兩種病毒,一種是馬爾堡病毒,另外一種是伊波拉病毒。被感染之後,一個人會在很短時間內,變成「人體炸彈」,崩潰流血至死。美國《紐約客》撰稿人理察普雷斯頓,寫有《血疫》一書,對絲狀病毒引發的馬爾堡出血熱、伊波拉出血熱,進行了細緻描寫。
  • 宿主可能是蝙蝠?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
    導讀: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該論文顯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nCoV-2019的序列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96%,也就是說,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石正麗團隊在文章中指出,自18年前SARS爆發以來,大量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r-CoV)在它們的天然宿主蝙蝠中被發現。
  • Nature Immunology | 重大進展!黃波團隊發現IL-2促進T細胞衰竭
    該研究發現,持續高水平的IL-2會導致CD8 + T細胞中STAT5的持續活化,進而誘導色氨酸羥化酶1的強表達,從而催化色氨酸向5-羥色氨酸(5-HTP)的轉化。5-HTP隨後激活了AhR核易位,導致抑制性受體的協同上調以及細胞因子和效應分子的產生的下調,從而使T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功能失調。
  • 臺灣從蝙蝠中檢出新型狂犬病毒: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二、臺灣近兩年共從蝙蝠中檢出4例新型狂犬病毒從2007年起,臺灣針對蝙蝠進行了較系統的監測,共檢測蝙蝠腦組織樣品近千份,平均每年監測100餘份。2016年之前,未在蝙蝠中發現狂犬病(既未分離出狂犬病毒,亦未發現狂犬病毒抗體),證明臺灣的蝙蝠一直都是安全的!
  • 蝙蝠:揭秘蝙蝠帶毒不中毒之謎
    之後的幾年,相繼有尼帕病毒爆發的消息,科學家們也逐漸發現一些食果蝙蝠才是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而豬極有可能是吃了被蝙蝠汙染的果子而被感染成為中間宿主,繼而傳染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