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沿進展】Nature Microbiology:新型蝙蝠絲狀病毒的發現和特徵鑑定
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院士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文章題目為Characterization of a filovirus (Měnglà virus) from
-
科學家在中國雲南省發現一種經蝙蝠傳播的新型絲狀病毒
1月7日新聞: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研究並鑑定了來自中國Rousettus蝙蝠的一種新型絲狀病毒
-
Nat Microbiol:在中國雲南蝙蝠中發現一種新的絲狀病毒---勐臘病毒
2019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了由果蝠(蝙蝠的一種)攜帶的一種新的絲狀病毒,他們稱之為勐臘病毒(Menglà virus)。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日前,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聯合雲南地方病防治所和成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從雲南的棕果蝠體內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絲狀病毒
-
又是蝙蝠!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又是蝙蝠!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點擊查看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宿主可能是蝙蝠?武漢病毒所研究發現……
導讀: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該論文顯示,武漢新型冠狀病毒nCoV-2019的序列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96%,也就是說,引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可能仍然是蝙蝠。但目前不明確其間是否還有中間宿主。石正麗團隊在文章中指出,自18年前SARS爆發以來,大量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的冠狀病毒(SARSr-CoV)在它們的天然宿主蝙蝠中被發現。
-
PNAS:發現蝙蝠中的一種新型逆轉錄病毒不僅感染蝙蝠細胞,也能感染...
如今,它們正面臨著來自另一種哺乳動物---蝙蝠---的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更嚴重,也更持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伯納特研究所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蝙蝠攜帶著一類導致考拉患上愛滋病樣疾病(AIDS-like disease)的致命性病毒。這一發現對於保護這種標誌性的有袋類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
《自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
整合最新的測序技術和組裝算法,研究小組此次獲得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比過去已發表的蝙蝠基因組序列在連續性上高出了兩個數量級,並且達到了近100%的基因完整性。針對每種蝙蝠2萬個左右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研究人員做了高度完整的基因注釋。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研究人員們發現一些免疫相關基因在進化上發生正向選擇,表明蝙蝠的共同祖先就開始進化出有別於其他哺乳動物的免疫調節機制。
-
研究人員已經破譯了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徵或其起源於蝙蝠
根據外國媒體報導,一組西方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利用機器學習發現了29個不同的COVID-19DNA潛在基因組序列。「超快速、可擴展、高精度這個新的數據發現工具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在幾分鐘內快速而容易地對致命病毒(如COVID-19)進行分類。
-
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研究動態,第二彈!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檢驗君上周整理過一期並與大家分享。今天,《新型冠狀病毒最新研究動態,第二彈》來襲! 研究人員建議接下來對感染2019-nCoV的患者中進行評估。 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或不止蝙蝠 該研究引入了VHP(病毒宿主預測)算法來預測病毒的潛在宿主。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40至70年前分化自蝙蝠病毒
作者:馮麗妃新冠病毒可能在40-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一發現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相關研究結果7月2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一直有難度,因為已知冠狀病毒會重組(不同病毒之間交換遺傳物質),而且病毒的小的基因組亞區可能具有不同的祖先起源。
-
Infectious Diseases | 抗絲狀病毒的活體單克隆抗體療法藥效實驗
為了促進針對抗絲狀病毒治療方法的進一步研發和評估,本文通過收集和整理之前研究單克隆抗體療效的數據,回顧了用於測試抗體效果的動物模型,並描述了試用在動物模型上的抗體療法,為未來的藥效實驗研究的設計提供借鑑。小鼠是絲狀病毒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動物模型,由於其價格低廉、易於操作、便於描述等優點,通常被作為初次篩選治療和疫苗的首要選擇。
-
中科院最新研究再次將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指向蝙蝠
這一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完成,該團隊1月23日在學術平臺bioRxiv預印版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及相關研究結果。更重要的是,石正麗團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通過對其保守的7個非結構蛋白進行對比,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另外,新型冠狀病毒進入細胞的受體與SARS病毒一樣,均為ACE2。這不是科學研究第一次將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指向蝙蝠。
-
Nature解讀:為什麼說新型冠狀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
(2019-nCoV)肺炎患者於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來,為了儘快了解和控制這種病毒,全球的科學家們都在研究這種病毒的的宿主、流行病學和生物學特徵,2月3號,兩支中國科學家研究團隊同時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背靠背發表的兩篇文章,不約而同地指出,2019-nCoV病毒最可能宿主是蝙蝠。
-
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譜系或在蝙蝠中已傳播幾十年
一項最新病毒學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或在40年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其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這一報告28日發表於英國《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報告表示,想要提前鑑定出有可能引發重大疫情的病毒非常困難,因此需要建有人類疾病實時監測系統。
-
《血疫》:與絲狀病毒相比,愛滋病就等於一個噴嚏
然而,殺人如麻的愛滋病病毒,與絲狀病毒相比,卻顯得太過溫柔,相當於打了一個噴嚏。絲狀病毒包括兩種病毒,一種是馬爾堡病毒,另外一種是伊波拉病毒。被感染之後,一個人會在很短時間內,變成「人體炸彈」,崩潰流血至死。美國《紐約客》撰稿人理察普雷斯頓,寫有《血疫》一書,對絲狀病毒引發的馬爾堡出血熱、伊波拉出血熱,進行了細緻描寫。
-
臺灣學者在東亞家蝠中發現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
臺灣新北市動物健康研究所和臺灣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對前2個病例中分離獲得的蝙蝠狂犬病毒進行了系統鑑定和分析,證明他們在臺灣東亞家蝠中發現的是一種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aiwanbat lyssa-virus
-
聚焦病毒、病菌兩大類傳染病,IBT如何研髮絲狀病毒廣譜治療劑?
人類在傳染病上的研究未有絲毫鬆懈,即便是已經暫時成為過去式的伊波拉病毒、非典等令人聞之色變的強傳染病,生命科學界也未停止一天對它們的研究。傳染病源主要分為病毒和病菌兩類,對於病菌引起的傳染病,人們最先想到的治療手段便是抗生素,而對於只有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的病毒引發的傳染病,人類的首選療法便是圍繞其疫苗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