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obiol:在中國雲南蝙蝠中發現一種新的絲狀病毒---勐臘病毒

2021-01-08 生物谷

2019年1月14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了由果蝠(蝙蝠的一種)攜帶的一種新的絲狀病毒,他們稱之為勐臘病毒(Menglà virus)。他們報導勐臘病毒的基因組與包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在內的其他絲狀病毒存在同源關係,而且這三種絲狀病毒都使用宿主細胞上的相同受體來獲得入侵的機會。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7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haracterization of a filovirus (Měnglà virus) from Rousettus bats in China」。

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表明勐臘病毒已感染了人類。英國惠康基金會主任Jeremy Farrar(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說,「這對人類健康意味著什麼?我認為沒有人知道。僅需要在發現這種病毒的附近篩選一些人群,看看有多少人產生了針對它的抗體,以及人類感染發生的常見程度。」

這些研究人員此前從蝙蝠中收集了三種未描述的絲狀病毒,而在中國雲南省發現的勐臘病毒是它們中第一個得到詳細研究的絲狀病毒。對這種絲狀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允許他們能夠重建它的糖蛋白,而且他們發現勐臘病毒的糖蛋白與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糖蛋白一樣有效地感染體外培養的人細胞。這三種絲狀病毒的糖蛋白都使用宿主NPC1(Niemann-Pick C1)受體來侵入宿主細胞。

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勐臘病毒能夠感染來自蝙蝠、人類、猴子、倉鼠和狗的細胞系。他們作出結論:像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一樣,勐臘病毒「表現出廣泛的細胞嗜性(cell tropism),因此具有較高的物種間傳播風險」。

總之,研究蝙蝠傳播的絲狀病毒的

遺傳

多樣性和地理分布對於風險評估和病毒疫情預防非常重要,這是因為這種類型的傳染病能夠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影響公眾,並造成破壞性後果。(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Xing-Lou Ya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filovirus (Měnglà virus) from Rousettus bats in China. Nature Microbiology, 2019, doi:10.1038/s41564-018-0328-y.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型蝙蝠絲狀病毒並鑑定其特徵
    絲狀病毒,尤其是伊波拉病毒(EBOV)和馬爾堡病毒(MARV),其致病性強和致死率高,被歸為生物安全四級病毒。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
  • 【前沿進展】Nature Microbiology:新型蝙蝠絲狀病毒的發現和特徵鑑定
    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院士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文章題目為Characterization of a filovirus (Měnglà virus) from
  • 科學家在中國雲南省發現一種經蝙蝠傳播的新型絲狀病毒
    1月7日新聞: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研究並鑑定了來自中國Rousettus蝙蝠的一種新型絲狀病毒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從雲南的棕果蝠體內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絲狀病毒,這是世界首次從亞洲的蝙蝠體內找到絲狀病毒的核酸證據,相關結果發表於《新發傳染病》。蝙蝠被認為是這類病毒的自然儲存宿主,非洲和歐洲的蝙蝠體內均檢測或分離到相關病毒,但在亞洲的蝙蝠中尚未發現該病毒存在。科研人員利用病毒宏基因組學技術,從雲南的棕果蝠體內發現了絲狀病毒,對其進行分析發現,該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和馬堡病毒歸為一類,但與它們的核酸同源性僅為50%左右,表明可能是一種新型的絲狀病毒。
  • 蝙蝠究竟能傳播什麼病毒?
    比如,和伊波拉病毒一樣同屬絲狀病毒的馬爾堡(Marburg)病毒,就可能是由埃及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傳播的。埃及果蝠被認為是馬爾堡病毒的天然宿主,感染者主要涉及烏幹達的礦工和參觀洞穴的遊客。此病毒極為兇險,比伊波拉病毒有過之而無不及,人感染之後死亡率高達90%。
  • 又是蝙蝠!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果蝠,以水果為食,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種類翼幅長達2米,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也有分布。由於體型較大,缺乏食物的非洲人也經常吃果蝠,也有人養果蝠當寵物。馬爾堡病毒(MARV)可引起馬爾堡出血熱(MVD),最先在德國馬爾堡發現,因此而得名,它又被稱為伊波拉病毒的姊妹,同屬絲狀病毒。
  • PNAS:發現蝙蝠中的一種新型逆轉錄病毒不僅感染蝙蝠細胞,也能感染...
    如今,它們正面臨著來自另一種哺乳動物---蝙蝠---的威脅,這種威脅可能更嚴重,也更持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伯納特研究所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蝙蝠攜帶著一類導致考拉患上愛滋病樣疾病(AIDS-like disease)的致命性病毒。這一發現對於保護這種標誌性的有袋類動物具有重要意義。
  • 又是蝙蝠!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非典病毒源於雲南?
    原標題:非典病毒源於雲南?   科研人員在雲南發現一處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的天然基因庫,推測SARS冠狀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與這些蝙蝠有關……這對於防止新發傳染病的發生至關重要。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科學家已在近200種蝙蝠身上發現超過4100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超過500多種。蝙蝠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病毒庫之一,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特性和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對大多數病毒表現出較強的耐受力,因此是許多病毒的天然宿主。
  • 雲南一山洞發現奇怪蝙蝠,攜帶140種致命病毒,有人用它來煲湯喝
    近年來,科學家從蝙蝠的身上發現140多種病毒,並且其中60多種都可以傳播到人身上,所以,人們把蝙蝠稱之為「移動的病毒庫」。在中華菊頭蝠身上發現的病毒除了SARS,還有肆虐非洲的伊波拉病毒,蝙蝠庇護著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們,更是大名鼎鼎的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漢塔病毒等許多動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除此以外,菊頭蝠也攜帶一種對仔豬致命的引起腹瀉的冠狀病毒。
  • 【中國青年報】「蝙蝠女俠」團隊找出SARS病毒源頭
    其中,中國報告病例7429例,死亡685例。此後,SARS幾乎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大的疫情爆發。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病原體到底是什麼。」胡犇說。  實驗室裡,科學家忙碌起來。很快,一種病毒從病人體內被分離出來。它看起來像一頂王冠,表面有許多排列規則的突起。在經過基因測序後,研究者發現,這是一種「我們從未認識的、全新的冠狀病毒」。它是從哪兒來的?果子狸成為首要「疑兇」。
  • 擁有超強免疫的天然「病毒庫」?《自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
    論文發現的一個方面表明,APOBEC3基因家族的基因擴張和丟失導致了進化,而APOBEC3基因在其他哺乳動物的病毒免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論文中解釋這一進化過程的細節,為研究這些在蝙蝠身上發現但沒有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發現的基因變化如何有助於防止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最壞結果奠定了基礎。
  • 蝙蝠體內為何會有這麼多病毒?
    2月29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考察報告》公布。報告中稱,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組基因序列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經歷的很多傳染病暴發事件,病毒的源頭都指向蝙蝠。
  • 蝙蝠體內為何會有這麼多病毒
    報告中稱,新冠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組基因序列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  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經歷的很多傳染病暴發事件,病毒的源頭都指向蝙蝠。  2013年,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袁國勇指出,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並非果子狸,更可能是一種名為「中華菊頭蝠」的蝙蝠。然而,作為新晉的「嫌疑犯」,蝙蝠來源說也面臨當年果子狸證據不足的問題,研究發現從中華菊頭蝠體內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類的SARS病毒存在關鍵性差異,不能利用人與果子狸的受體,也就意味著這種病毒僅限於在蝙蝠內部交流。
  • 《血疫》:與絲狀病毒相比,愛滋病就等於一個噴嚏
    1980年,人類最早注意到愛滋病病毒的存在。然而,隨後的數十年間,這種病毒便奪去上千萬人的生命,被視為20世紀最嚴重的環境災難。而且,目前尚無根治良藥,人類為之「談艾色變」。然而,殺人如麻的愛滋病病毒,與絲狀病毒相比,卻顯得太過溫柔,相當於打了一個噴嚏。絲狀病毒包括兩種病毒,一種是馬爾堡病毒,另外一種是伊波拉病毒。
  • 蝙蝠究竟有什麼特殊能力能引來如此多可怕的病毒?
    他們對來自這些蝙蝠的15株毒株進行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它們共同包含構成人類版病毒的所有基因組組分。儘管無單個蝙蝠包含與人類SARS冠狀病毒一模一樣的毒株,但是分析表明這些毒株頻繁重組。這一發現基本證實了蝙蝠起源猜想。
  • 蝙蝠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2013年,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袁國勇指出,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並非果子狸,更可能是一種名為「中華菊頭蝠」的蝙蝠。然而,作為新晉的「嫌疑犯」,蝙蝠來源說也面臨當年果子狸證據不足的困境,研究發現從中華菊頭蝠體內分離出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類的SARS病毒存在關鍵性差異,不能利用人與果子狸的受體,也就意味著這種病毒僅限於蝙蝠的內部交流。
  • 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夕,日本引進伊波拉病毒,意欲何為?
    但是,即使在高度安全的實驗室中存儲危險病毒,也會增加意外或故意釋放病毒的風險。 日本引進伊波拉病毒有何風險?這些測試可以衡量患者是否正在產生能夠中和病毒的抗體,如果產生了中和抗體,表明該患者正在康復,而不具有傳染性。 如果在奧運會比賽期間,有人感染了其中一種病毒,那麼這種測試將為病人是否可以出院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 病毒獵手,發現魔鬼的人們
    病毒獵手其實能帶來巨大回報——有一種情況其實經常在發生,比如在偏遠的村莊,病毒被提前發現和預估,很少的人死了、埋了,其餘少數人隔離痊癒了,疫情結束了,故事結束了。外面的人們會知道嗎?不會。病毒專家、病毒獵手Supaporn Wacharapluesadee和她的團隊準備從果蝠中採集血液樣本。她去往泰國各地的森林,偏遠村莊和山洞,尋找未被發現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