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obe期刊發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組...

2020-11-25 生物谷

2020年2月11日訊/

生物谷

BIOON/---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它是最近於2019年12月初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開始的肺炎疫情的罪魁禍首。這次疫情與一家大型的海鮮和動物市場有關,目前正在開展調查以確定這種病毒感染的來源。迄今為止,中國已經確診了成千上萬例人類感染病例並向全球傳播了許多病例。

冠狀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並且在

遺傳

學上被分為四個主要的病毒屬:甲型冠狀病毒(Alphacoronavirus)、乙型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丙型冠狀病毒(Gammacoronavirus)和丁型冠狀病毒(Deltacoronavirus)。前兩個屬主要感染哺乳動物,而後兩個屬主要感染鳥類。人們先前已鑑定六種人類冠狀病毒,包括HCoV-NL63和HCoV-229E,它們屬於甲型冠狀病毒;HCoV-OC43、HCoV-HKU1、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屬於乙型冠狀病毒。直到2003年SARS大流行、2012年MERS疫情和近期的2019-nCoV疫情發生後,冠狀病毒才引起全球關注。SARS-CoV和MERS-CoV被認為是高致病性的,而且SARS-CoV和MERS-CoV可能由蝙蝠傳播給果子狸或單峰駝,最後傳播給人類。

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大小在26000至32000個鹼基之間,包括可變數量(6至11個)的開放閱讀框(ORF)。第一個ORF大約佔整個基因組的67%,編碼16種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剩下的ORF編碼輔助蛋白和結構蛋白。四種主要的結構蛋白是刺突表面糖蛋白(S)、小包膜蛋白(E)、基質蛋白(M)和核衣殼蛋白(N)。S蛋白在結合到宿主細胞表面上的受體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決定著宿主趨向性。

SARS-CoV的S蛋白和MERS-CoV的S蛋白通過不同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與不同的宿主受體結合。SARS-CoV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為主要受體之一,並使用CD209L作為替代受體,而MERS-CoV使用二肽基肽酶4(DPP4,也稱為CD26)作為主要受體。初步分析提示著2019-nCoV與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SARS-like CoV)具有密切的進化關聯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南大學、蘇州大學和湖南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新冠狀病毒2019-nCoV---的前三個已確定的基因組,即Wuhan/IVDC-HB-01/2019(GISAID登錄號:EPI_ISL_402119)(HB01),Wuhan/IVDC-HB-04/2019( EPI_ISL_402120)(HB04)和Wuhan/IVDC-HB-05/2019(EPI_ISL_402121)(HB05),對這種病毒進行了深入的基因組注釋,並與相關冠狀病毒進行了比較,這些相關冠狀病毒包括1008個人SARS-CoV,338個蝙蝠SARS-like CoV和3131個人MERS-CoV,它們的基因組在2020年1月12日(發布日期:2019年9月12日)之前已在病毒病原體資料庫(Virus Pathogen Database)、分析資源(Analysis Resource, ViPR)(http://www.viprbrc.org)和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上發表。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2月7日在線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 Composition and Divergence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riginating in China」。

對這三種2019-nCoV毒株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顯示它們幾乎是一樣的,在大約29.8 kb的基因組中僅有5個核苷酸不同。對2019-nCoV基因組進行注釋後發現它有14個ORF,編碼27種蛋白(圖1A)。位於這種基因組5'末端的orf1ab和orf1a基因分別編碼pp1ab和pp1a蛋白。這兩種蛋白總共包含15種nsp,具體為nsp1至nsp10和nsp12至nsp16(圖1A)。這種基因組的3'端包含四種結構蛋白(S、E、M和N)和八種輔助蛋白(3a、3b、p6、7a、7b、8b、9b和orf14)。在胺基酸水平上,2019-nCoV與SARS-CoV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顯著差異。比如,8a蛋白存在於SARS-CoV中,而在2019-nCoV中不存在;8b蛋白在SARS-CoV中為84個胺基酸,但在2019-nCoV中則較長,為121個胺基酸;3b蛋白在SARS-CoV中為154個胺基酸,但在2019-nCoV中則較短,只有22個胺基酸。還需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這些差異如何影響2019-nCoV的功能和發病機理。

圖1.2019-nCoV的基因組組成和系統進化樹,圖片來自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10.1016/j.chom.2020.02.001。

正如利用分子進化

遺傳

學分析(MEGA)(版本7.0)構建出的基於全基因組的系統進化樹(圖1B和S2)所顯示的那樣,2019-nCoV與MERS-CoV、蝙蝠SARS-like CoV和SARS-CoV處於相同的乙型冠狀病毒進化枝中。這種系統進化樹分為兩個進化枝。乙型冠狀病毒屬構成一個進化枝,而甲型冠狀病毒、丙型冠狀病毒和丁型冠狀病毒屬構成另一個進化枝。2019-nCoV與蝙蝠SARS-like CoV平行進化,而SARS-CoV由蝙蝠SARS-like CoV進化而來,這表明就全基因組序列而言,相比於SARS-CoV,2019-nCoV與蝙蝠SARS-like CoV存在更密切的親緣關係。

相關數據還顯示2019-nCoV的基因組與蝙蝠SARS-like CoV(MG772933)的基因組具有最高相似性。相比之下,2019-nCoV與MERS-CoV的進化距離較遠,親緣關係也不密切。針對pp1ab、pp1a、E、M、7a和N基因的編碼蛋白的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2019-nCoV最接近於蝙蝠SARS-like CoV(圖1C)。就S基因而言,2019-nCoV最接近於蝙蝠冠狀病毒,而它的3a和8b基因都最接近於SARS-CoV。儘管不論是在整個基因組上還是在單個基因上的系統進化樹分析都明確表明,2019-nCoV與蝙蝠SARS-like CoV存在最密切的親緣關係(圖1B和1C),但是這些研究人員沒有發現單個蝙蝠SARS-like CoV毒株含有的所有蛋白都與2019-nCoV最為相似(圖1B和1C)。

鑑於2019-nCoV與SARS-CoV或蝙蝠SARS-like CoV之間存在密切的親緣關係(圖1B和1C),對不同蛋白中胺基酸替換的研究可能能夠揭示2019-nCoV在結構和功能上與SARS-CoV有何不同。在2019-nCoV(HB01)的胺基酸序列與SARS-CoV和蝙蝠SARS-like CoV的對應共有序列(consensus sequence)之間共有380個胺基酸替換(圖2)。在nsp7蛋白、nsp13蛋白、E蛋白、M蛋白、輔助蛋白p6和8b中均未發生胺基酸替換。nsp3和nsp2中分別有102個和61個胺基酸替換。此外,在長1273個胺基酸的S蛋白中發現了27個胺基酸替換,包括RBD中的胺基酸區域357-528有6個胺基酸替換,在基礎亞結構域(SD)中的胺基酸區域569-655有6個胺基酸替換。此外,在受體結合亞基S1結構域的C端(圖2)存在的4個胺基酸替換(Q560L、S570A、F572T和S575A)位於兩個以前被報導為SARS-CoV抗原的肽中。

圖2.2019-nCoV相比於SARS-CoV和SARS-like CoV發生的胺基酸替換,圖片來自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10.1016/j.chom.2020.02.001。

由於對這種新型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這些研究人員無法對2019-nCoV與SARS-CoV或SARS-like CoV之間存在的大量胺基酸替換給出合理的解釋。比如,2019-nCoV和SARS-CoV中與人受體ACE2蛋白直接相互作用的受體結合基序中不存在胺基酸替換,但在RBD的其他區域發生了六個突變。與SARS-CoV相比,這些差異是否會影響2019-nCoV的宿主趨向性和傳播特性值得在未來開展進一步的研究。(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iping Wu et al. Genome Composition and Divergence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Originating in China. 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10.1016/j.chom.2020.02.001.

相關焦點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研究者表示,通過對冠狀病毒進行進化分析,他們發現,2019-nCoV可能起源於蝙蝠,2019-nCoV的S蛋白或能通過與人類細胞ACE2受體相互作用來進入宿主細胞,這或許就揭示了2019-nCoV的發病機制;另一方面,2019-nCoV還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2共享了大約96.2%的序列,通過對比2019-nCoV的S蛋白(GenBank:MN908947.3)的胺基酸序列與蝙蝠SARS
  • 中科院:與美國同步共享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科學院7日在官網上發文披露,國家生物信息中心(CNCB)/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NGDC)首批自主收錄的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實現與美國NCBI核酸資料庫GenBank數據同步與共享。
  • 中科院:與美國同步共享5株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
    ,國家生物信息中心(CNCB)/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NGDC)首批自主收錄的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實現與美國NCBI核酸資料庫GenBank數據同步與共享。中科院官網截圖全文如下:國家生物信息中心(CNCB)/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NGDC)首批自主收錄的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實現與美國NCBI核酸資料庫GenBank數據同步與共享。
  • 科學家發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仍在蔓延。今天,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為人們認識這種新型病毒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科學依據。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帶領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論文,分析闡述了引起近期武漢地區肺炎疫情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及其與導致「非典」疫情的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遺傳進化關係,並揭示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8期)
    2020年1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從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鑑定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大多數2019-nCoV肺炎患者的症狀較輕,預後良好。到目前為止,一些患者已經出現嚴重的肺炎,肺水腫,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2020年2月11日,世衛組織將這種疾病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9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7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世衛組織:新型冠狀病毒官方宣傳片(視頻+文字中英文)
    Investigations found that it was caused by a previously unknown virus – now named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年12月,中國出現了一批肺炎病例。調查發現,它是由一種以前未知的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現在被命名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
  • bioRxiv: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機制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題為「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specific mutation pattern between human coronavirus SARS-CoV-2 and Bat-SARSr-CoV RaTG13」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浙江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技術揭示了人類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中文版專題開放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引言—冠狀病毒是重要的人類和動物病原體。2019年末,一種目前命名為2019-nCoV的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引起了肺炎病例聚集。 本專題將討論2019-nCoV感染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徵、診斷、治療和預防。社區獲得性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 SARS)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iddle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冠狀病毒見其他專題。
  • 《自然》:全球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
    新型冠狀病毒示意圖 圖據《自然》雜誌新型冠狀病毒於去年12月首次被發現出現在人類身上。隨後,疫情形勢不斷變化,引發了全球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一系列研究活動。通過搜索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使用的術語「coronavirus」或「ncov」,《自然》雜誌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medRxiv、ChemRxiv,谷歌學術網站virological.org,學術活動追蹤網站Altmetric,以及學術機構的網站搜索了已發表的相關研究報告。
  • 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發布
    2020年1月22日,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正式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
  • 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型冠狀病毒唯一源頭
    1月26日,美國《科學》雜誌網站在線發文,題為《武漢海鮮市場可能不是新病毒在全球傳播的源頭》,稱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並非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病毒也可能是從別的地方傳入。作者做出此判斷的依據,是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24日發表的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首批臨床數據報告中的數據。具體情形如何?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美國《科學》在線發文截圖。
  • J Med Virol:最大規模的薈萃分析揭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特性
    2020年2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迄今為止,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基因組進行最大規模的測序分析結果證實,這種病毒起源於蝙蝠,且病毒的異質性較低;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博洛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病毒的蛋白質中鑑別出了一種高度可變的基因組熱點區域
  • 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團夥」作案手法揭秘
    冠狀,指病毒的獨特形狀,作為一種大型病毒家族,冠狀病毒常見於哺乳類和鳥類中。與動植物基因組相比,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基因組實在太簡約,但並不簡單。那麼,2019-nCoV基因組中的這幾個基因又是怎樣「朋比為奸」的?
  •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
    清華向燁、王新泉研究組發文揭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的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8月21日電 8月13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副教授、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與其受體ACE2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與感染防控專家...
    本刊訊2月2日,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傳染病影像技術專業委員會專家共識協作組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放射檢查方案與感染防控專家共識
  • BioRxiv已有8篇論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整理丨BioArt編輯部2020年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布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2019-nCoV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達96%,推測2019-nCoV或來源於蝙蝠(詳見:特別報導 | 相似度96%,石正麗團隊報導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該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
  • Science期刊發文指出一篇聲稱無症狀感染者可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
    2020年2月5日訊/生物谷BIOON/---2020年1月30日,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德國前四例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病例的論文上了多家媒體的頭條,這是因為這似乎證實了公共衛生專家們的擔心:沒有顯示這種病毒感染症狀的人仍然可以將這種病毒傳播給其他人。這可能使得控制這種病毒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