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分離花粉管一受體蛋白複合體—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團隊首次分離到花粉管識別LURE(胚珠組織分泌的一類小肽類物質,可引導花粉管到達卵細胞)的受體蛋白複合體,並揭示了信號識別和激活的分子機制。該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

受體蛋白激酶是植物中的一類大蛋白家族,該類蛋白通過一個跨膜域連接胞外結構域和胞內的激酶結構域。花粉管細胞膜上也分布著大量該類受體蛋白激酶。

楊維才團隊將模式植物擬南芥中25個在花粉管中高表達的候選基因做了激酶區域失活突變的顯性抑制構建,將突變的花粉管授到野生型的柱頭上,觀察在珠孔附近花粉管的行為。還通過25個基因的缺失突變體,觀察了其花粉管尋找胚囊的能力。

研究人員發現了3個編碼花粉管膜表面的受體蛋白激酶的基因,其相應突變體表現為花粉管識別胚囊的效率降低。進一步研究發現,三個受體蛋白的胞外域都可以在體內和體外條件下特異地結合LURE,而缺失這三個基因的突變體花粉管對LURE響應能力明顯下降,表明這三個受體激酶都是LURE的受體。

這一項發現為克服物種間生殖隔離提供了新的思路,建立了利用受體蛋白編碼基因來克服花粉管識別胚囊階段種間生殖隔離的方法。

《中國科學報》 (2016-03-31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Plant | 華東師範大學李超課題組揭示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新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花粉管自身產生的富含半胱氨酸小肽RALF4和RALF19能夠被ANXUR/BUPS受體激酶感受而調控花粉管細胞壁的完整性而維持其生長。然而,關於這一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具體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核內肌動蛋白通過多種途徑調控基因表達,儘管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核內肌動蛋白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機理還不清楚。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段巧紅告訴《中國科學報》,扮演這一重要角色的就是擬南芥FERONIA受體激酶。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 科學網—受體調控讓花粉管「搶婚」難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追本溯源 刨根問底 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過程十分複雜,反應中心蛋白的空間結構也十分精妙。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中。光合反應中心被認為只進化產生過一次,即現存的所有光反應中心蛋白都是從同一個祖先蛋白進化而來。追本溯源,科學家希望探究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的空間結構是什麼樣的,與其他高等光合生物的反應中心有何不同?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D(gD)與其細胞受體nectin-1的複合體結構,從而解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模式,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I型和II型囊膜病毒由於只需要單一糖蛋白來完成融合,過程相對簡單,因而已經有較深入的研究。但是III型囊膜病毒的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膜融合,整個過程比較複雜,其機制還很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3月20日發表於《科學》。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時間:2016-02-19 18:17:35來源:新華社作者:編輯: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維才領導的研究組,近日揭開了這一植物生殖的奧秘,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這也為雜交育種開闢了新天地。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雜誌《自然》。  據介紹,被子植物的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也是雜交育種的技術瓶頸之一。
  • Nature:核糖體與SRP及其受體組成特殊複合體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就如同溺愛子女的父母總是會在第一天親自護送孩子上學一樣,細胞內的新合成蛋白往往也需要一些推動作用才能轉運到細胞外。近日法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對這一「交接」過程進行了成像分析,並確定了參與攜帶新合成蛋白質轉運出細胞的一個重要的核糖體-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所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2月2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植物雌雄識別的分子機制(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組找到了破解這些奧秘的「鑰匙」——首次分離出花粉管識別雌性吸引信號的受體蛋白複合體,並揭示出信號識別和激活的分子機制。這一發現揭開了被子植物生殖繁衍的謎團,更重要的是為雜交育種開闢了一片新天地。這一成果發表於近期的《自然》雜誌。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殺菌劑生物學團隊揭示了殺菌劑作用靶標——肌球蛋白的三維結構。未來,在該成果基礎上開展新型殺菌劑的設計和生產,有望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靶向殺菌。國際微生物學期刊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理學》(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近140年的現代殺菌劑發展史上,人類先後研發了400多種殺菌劑用於植物病害的化學防控。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並提出了Tim23通道蛋白跨膜轉運細胞質前體蛋白的分子機制模型
  • 甲醯肽受體FPR2結構為抗炎藥物研發奠定基礎—新聞—科學網
  • 兩篇Science文章揭示關鍵大腦受體複合體的結構 有望開發多種神經...
    2019年12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成功揭示了關鍵大腦受體複合物的奧秘。大腦中名為AMPARs的穀氨酸受體對於突觸可塑性、學習和記憶力非常重要,AMPARs受體的功能不良常常與多種神經性和精神性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包括癲癇症、阿爾茲海默病、重度抑鬱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2016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謝道昕、饒子和及婁智勇等合作發現了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感知機制,揭示了「受體-配體」不可逆識別的新規律,發現受體D14參與激素活性分子的合成和不可逆結合、進而觸發信號傳導鏈,調控植物分枝。這一發現豐富了生物學領域過去百年建立的配體可逆地結合受體並循環地觸發傳導鏈的「配體-受體」識別理論,為創立生物受體與配體不可逆識別的新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並對植物株型遺傳改良和寄生雜草防治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 曹雪濤團隊發現首個細胞核內DNA免疫識別受體—新聞—科學網
    據論文報導,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被稱為hnRNP-A2B1的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該工作開闢了天然免疫與炎症研究領域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