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GABAA受體膜蛋白結構可指導安全用藥

2020-11-27 健康一線視頻網

阿片類止痛藥的風險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有關過量服用致死的新聞亦屢見不鮮。不過,除了單獨過量服用這類藥物的危害,它與另一種苯二氮卓類(benzodiazepines)藥物的混合使用所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混合使用風險增加

該類藥物包括安定(diazepam)、阿普唑侖(alprazolam) 等,幾十年來一直被用作鎮定劑使用,主要用於緩解焦慮。同時它們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如上癮等)也眾所周知。然而,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將它們與阿片類止痛藥混合的具體危險:當服用阿片類藥物的人同時服用苯二氮卓時,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的風險要高出五倍。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的資料,涉及阿片類藥物的過量用藥中,近三分之一也涉及苯二氮卓類藥物 。這是因為這兩類藥物都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劑。它們共同作用後可引發呼吸困難,進而導致窒息。因此, FDA 和其他監管機構一再試圖強調這兩種藥物處方的風險。在上個月NEJM雜誌發表的一篇前瞻性文章中,FDA就呼籲「積極主動的藥物警戒」——即更好地跟蹤不同或相同醫生給病人開的藥。

只有更安全的用藥才能作為一個長期有效的解決方案。目前,開發非上癮類阿片類藥物的工作已經展開,科學家們旨在找到具有相同鎮靜作用但沒有危險副作用的化合物。

發現與苯二氮卓類藥物相關的蛋白結構

6月2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題為「Structure of a human synaptic GABAA receptor」的文章中,科學家提出了一項有助於這類研究的進展:他們發現了一種主要集中在大腦突觸附近、被稱為GABAA受體的膜蛋白詳細結構。苯二氮卓類藥物和其他一些藥物的生理效應就是通過與這種受體結合而觸發的。

作者們介紹,GABAA受體的結構非常複雜,化學家無法用傳統的結構生物學技術解決。因此,他們轉向求助於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 - electronic microscopy, cryo - EM ),這是一種將電子束射向被凍結在溶液中的蛋白質的技術,旨在解決更為複雜的人類蛋白質的結構問題。

GABAA受體包含多個亞基,這些亞基可以多種方式排列在所謂的亞型中(isoforms);這篇Nature論文著眼於在人類大腦突觸中發現的主要亞型。高解析度的結構揭示了神經遞質GABA (γ-氨基丁酸)和苯二氮卓類藥物是如何與亞基之間的界面結合的。

新型替代化合物?

作者們認為,關於苯二氮卓類藥物如何與這種受體結合的確切信息可幫助開發治療焦慮、癲癇和其他神經疾病的新化合物。

此外,蛋白質的複雜性還有助於解釋它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多功能性。除了與苯二氮卓類藥物結合,GABAA受體還可被巴比妥酸鹽、酒精、麻醉劑和類固醇等化合物激活。因此,了解其結構也有助化學家在這些領域找到治療性化合物。接下來,他們將確定這些化學性質不同的藥物的作用方式。

最後,研究人員指出,傳統的阿片類藥物與苯二氮卓類藥物已經幫助了數百萬人,且只要小心使用,將會繼續造福人類。但過度使用也必然導致不良風險的發生。而現在,基礎結構生物學的介入或能為我們今後如何正確用藥指明方向。

責編:艾曼

參考資料:1)Brain-protein structure could point way to safer prescription drugs

原標題:Nature:是藥三分毒,了解這種蛋白結構可指導安全用藥

相關焦點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Nature | 膜內分子伴侶複合物協助膜蛋白的生物合成
    這些功能中的一些可能需要蛋白的跨膜結構域不僅僅作為簡單的膜錨定區域發揮作用。比如說受體蛋白或者轉運蛋白需要跨膜結構域特定的親水表面來協助蛋白發揮生理功能【3】。因此,多次跨膜蛋白的跨膜結構域具有多種不同的長度、序列特點以及生物物理性質。當跨膜蛋白被摺疊時,多次跨膜蛋白的跨膜結構域通常會被包裹在內使其親水性區域彼此面對,而向周圍磷脂雙分子層呈現出一個幾乎不受幹擾的疏水性表面【4,5】。
  • Nature:重磅!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分子科學學院生物設計研究所研究員Wei Liu說,「這篇論文的最大亮點是我們如今獲得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的全長結構。」Liu提到這種特殊的細胞表面受體能夠結合信號分子,從而影響血糖調節。這種胰高血糖素受體屬於B類GPCR。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GABAA受體轉運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利用結構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的深度交叉合作,揭示了GABARAP促進GABAA受體細胞膜轉運的分子機制。 圖1:GABARAPL1/γ2-GIM複合物晶體結構以及GABARAP對GABA能神經信號傳遞的影響 GABARAP最早被鑑定為與GABAA受體γ2亞基相互作用的蛋白,是參與GABAA受體細胞膜定位過程的重要蛋白之一
  • ...的膜蛋白(主要是G蛋白偶連受體和離子通道蛋白)結構與功能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人類(或其他高等真核生物)的膜蛋白
  • 科學家發現HIV-1包膜糖蛋白識別輔助受體的結構基礎
    12月12日,美國哈佛大學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coreceptor recognition by HIV-1 envelope spike」的文章,發現HIV-1包膜糖蛋白
  • Nature:研究揭示激發態β2-腎上腺素受體的結構
    該研究報告了與不同激動劑(即BI167107、hydroxybenzyl isoproterenol和內源性激動劑「腎上腺素」)形成複合物的、完全具有活性的人β2-腎上腺素受體(β2AR)的三個結構。β2AR是一種「G-蛋白耦合受體」 (GPCR),後者是很多臨床藥物作為作用目標的普遍存在的膜蛋白。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這些蛋白是細胞信號通路中的關鍵分子,也是比較熱門的藥物靶標。這些蛋白很難結晶,而低溫電子顯微鏡不大可能對單個蛋白進行成像,這是因為很難從背景噪音中提取這些信號。這些困難都無法阻擋加利福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生物物理學家程亦凡。他計劃解析一種細小的膜蛋白TRPV1。TRPV1是檢測辣椒中引起灼燒感的物質的受體,並與其它痛感蛋白緊密相關。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綜合了生化、結構、分子神經、電生理及化學生物學等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GABARAP促進GABAA受體細胞膜轉運的分子機制。GABARAP最早被鑑定為與GABAA受體γ2亞基相互作用的蛋白,是參與GABAA受體細胞膜定位過程的重要蛋白之一。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此前,常文瑞課題組曾於2004年用X-射線晶體衍射的方式成功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的「捕光天線」的晶體結構,這是世界上首個源於高等植物光系統II的光合膜蛋白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促進中國在光合作用捕光機理和膜蛋白結構生物學方面的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史上最大力度 | 有了GPCR以後,G蛋白不再孤單,4篇Nature同時闡述其複合物結構,中科院藥物所強勢貢獻一篇
    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在最近幾天,連續有4篇Nature介紹GPCR與G蛋白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同時說明這個領域的持續火爆程度。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Nature:重大進展!首次解析出人突觸GABAA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望開發...
    解析出這種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朝一日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更好地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GABAA受體與γ-氨基丁酸(GABA)結合,其中GABA是成年大腦中主要的抑制性或鎮靜性神經遞質。為了正常地發揮作用,大腦需要平衡刺激性信號和鎮靜性信號。GABAA受體功能障礙在以大腦中過度興奮為特徵的疾病(如癲癇)中發現到。
  • The Scientist:膜蛋白晶體結構最新研究進展
    和原文作者Robert Michael Stroud]在所有已知蛋白中,膜蛋白差不多佔據了40%,包括受體,通道蛋白,信號分子,是細胞通信所必需的,如果膜蛋白功能失效,則會導致很多疾病。然而迄今為止,在已知的蛋白結構總量當中,膜蛋白只佔據一小部分。基於結構的設計是開發藥物的一種強有力的武器,且藥物要能有效治療,作用位點就必須精準,且副作用最小化。X射線晶體學,仍然是解決不同大小的蛋白的原子結構的唯一通用方法。然而,由於非常難於製備高純度的膜蛋白和得到它們的晶體,該方法也無從施展。
  • Nature:帶你解析趨化因子受體-趨化因子-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解析了人源趨化因子受體CXCR2與趨化因子CXCL8(又稱IL8)及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同時還解析了CXCR2與設計的別構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該項研究有助於深入理解內源性蛋白質分子激活GPCR的機制,助力抗癌藥物研發,促進靶向趨化因子系統的藥物設計與發展。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這些蛋白是細胞信號通路中的關鍵分子,也是比較熱門的藥物靶標。這些蛋白很難結晶,而低溫電子顯微鏡不大可能對單個蛋白進行成像,這是因為很難從背景噪音中提取這些信號。  這些困難都無法阻擋加利福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生物物理學家程亦凡。他計劃解析一種細小的膜蛋白TRPV1。TRPV1是檢測辣椒中引起灼燒感的物質的受體,並與其它痛感蛋白緊密相關。
  • G蛋白偶連受體與蛋白相互作用發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igtrans 201618,閱讀全文連結見最後)。              GPCR(Guanosine-bindin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家族是目前最重要的藥物作用靶標庫,據統計超過50%的臨床用藥物以及正在研發中的藥物都作用於GPCR。GPCR是細胞信號傳導中的重要蛋白質,其拓撲構象為7次跨膜的受體。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解析肉鹼膜轉運蛋白晶體結構
    膜轉運蛋白CaiT與底物複合物的結構示意圖(1-12表示12段跨膜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