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被誤解 非編碼RNA存在「認知黑洞」

2021-01-15 國際在線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並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麼作用?是進化的冗餘還是神秘的緩存?

《細胞》雜誌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該分子能夠調控免疫系統的「進」與「退」,這是此前學術界從未認識和證明的。

「由於長鏈非編碼RNA(lncRNA)豐度低,業界對其功能爭議很大。」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徐平龍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評價道,但此次發表的研究嚴謹地鑑定了所發現的一種全新lncRNA是有功能的,即能夠進行免疫調控,而曹雪濤院士正是這一機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大海撈針 從浩淼細胞中層層篩選而出

細胞雖小,卻瀚如乾坤。尋找一個不知道存不存在的RNA分子,如大海撈針。

到哪裡找線索?病毒感染給了曹雪濤啟示。談到為什麼會從病毒這個「敵人」的角度考慮。曹雪濤講道:「我們中國文化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外國人很難理解的。這一哲理指導我們對免疫系統的理解就是,激活和抑制很可能會交融在一處,那麼我們就從這個『交融點』突破解題。」

既然體內蛋白能夠識別外來的病毒RNA,能不能識別體內自身RNA呢?

科學界大部分認為不能。「免疫系統擁有識別『自我』『非我』的能力,就好像邊境衛士,對外來的侵害反應敏感,對轄內『居民』熟視無睹。」曹雪濤院士團隊成員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姜明紅說,「但是曹老師並不這麼看,他說,究竟是不是熟視無睹,你要證明才行。」

在中國傳統哲理思想的指引下,曹雪濤鎖定了一個已知的關鍵蛋白——「RIG-I」,求證這個能與病毒RNA結合的蛋白,會不會和體內自身的RNA分子結合。

RIG-I很像一個分子水平的「老鼠夾子」,2011年有科學家解析了這個蛋白的分子結構,發現「老鼠(病毒RNA)」沒來的時候,夾子合著,兩頭的結構域相互作用,蛋白處於「閉合」狀態;一旦「老鼠」來了,與夾子的一頭結合,另一頭就會「彈開」,蛋白遂處於激活狀態。而這樣的構象變化,會引發細胞合成出關鍵的抗病毒分子——幹擾素,幹擾素分泌後被周圍細胞接受,引發抗病毒的「連鎖反應」。

研究團隊通過紫外加強RNA結合蛋白免疫沉澱(UV-RIP)的方法,將「老鼠夾子」和它獵捕的「老鼠」同時從細胞中分離出來。隨後通過蛋白質變性等方法,把「老鼠夾子」過濾掉,就獲得與RIG-I結合的所有RNA。

夾子「釣」上來的所有RNA中,有沒有未被發現的有功能的lncRNA呢?

將「撈針」的範圍鎖定夾子「釣」上來的RNA後,團隊又通過設計對應的幹擾實驗繼續縮小範圍,即看究竟哪個RNA被封殺之後,免疫活動不再被抑制。功能篩選幫助團隊鎖定了一批備選者並列出「排名」。排名靠前的RNA分子,且與特定信號通路相關的lnc-Lsm3b被鎖定,一個新的RNA分子從浩淼的小鼠巨噬細胞中經過層層篩選被「打撈」上來,並獲得了確切的序列。

團隊後續開展了多角度的證明工作,如通過幹擾、敲除、過度表達等技術,反覆證明lnc-Lsm3b能夠在病毒感染的細胞中,通過「分子誘餌」的方式鎖定RIG-I,使其不與病毒RNA結合。

海量實驗 頂級期刊的尖銳難題被逐個攻克

全新的發現,使得團隊興奮異常。沒想到的是,更大的磨礪還在後面。

團隊向頂級期刊投稿,審稿人卻要求必須用CLIP(交叉互連免疫沉澱)技術明確RNA的哪一個點和蛋白質相互作用,連接在一起。用語言很難解釋蛋白質和RNA在活體細胞內錯綜複雜的關聯,姜明紅給科技日報記者畫圖:一個長鏈RNA會結合多個蛋白,這些蛋白有的是特異連接,連得緊密,有的就是「掛」在上面,而蛋白之外還會帶上其他的RNA,「纏繞」「連帶」「虛實」……

CLIP很難做,國內實驗室極少有成熟的經驗。收到修改意見後的團隊成員開始大量查閱論文。「國外的實驗流程無法完全照搬,不同的細胞做法不同,需要重新摸條件。」團隊中主要攻關這一技術的劉倫說。

CLIP技術和RIP(RNA結合蛋白免疫沉澱)技術類似,但是卻能夠達到單個鹼基的解析度。為此,通過海量實驗,針對裂解液的成分如何影響細胞內物質,團隊開始了如指掌;不同RNA酶的脾氣也熟練掌握。

「實驗室的部分我們自己攻克了,但是測序公司表示無法進行匹配的測序工作,原因是無法合成特有的適當引物。」劉倫說,國內沒有公司生產CLIP所需引物,而RNA測序必須先反轉錄為cDNA才能夠進行,引物決定了反轉錄的準確性,決定了目標位點能否確定。實驗室自己擔負起RNA轉錄、構建cDNA文庫的工作。完成3代測序、用化學方法測量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這些免疫研究實驗室原本並不擅長的難題被團隊逐個攻克。

按圖索驥 摸索並掌握一套獨有技術體系

根據已有發現,團隊按圖索驥,利用分子篩層析實驗證實缺失lnc-Lsm3b表達的巨噬細胞在感染病毒以後,多聚化的RIG-I蛋白顯著增加。他們推測,病毒RNA與RIG-I結合以後,能夠誘導RIG-I單體形成多聚化狀態,從而激活下遊信號通路。而lnc-Lsm3b只與單體結合,可能是通過抑制RIG-I的多聚形成抑制RIG-I的活性。

「Lsm3b只能結合單體的RIG-I蛋白、一條鏈能結合9個蛋白、結合力比病毒RNA高……」這些都是對這個全新RNA分子的多角度了解。

如同向「黑洞」中打進一束光,曹雪濤團隊在對現有知識體系顛覆的同時,肯定地回答了學界之前關於這類自身RNA分子是否存在、功能幾何的爭議。

「過去我們用別人的技術進行實驗,現在我們自己摸索並掌握一套獨有的技術。」曹雪濤說,整個研究的「練兵」不僅拓展了人類的「知識域」,還拓展了實驗室的思路和眼界。接到《細胞》雜誌編輯部發來修改要求時感受到的「不可思議」和巨大壓力,團隊成員現在已能笑談。

「只是這段RNA與人類的同源性很低。」姜明紅表示了小小的惋惜,這意味著,該發現無法直接應用於人類的新藥創製領域,但是,其他擁有人源細胞材料的機構,可以沿著這條路,進一步發現人類機體內是否存在相似的RNA。曹雪濤更看重的是,確定靶點的方法一旦被高質量地掌握,就能夠確定蛋白質的靶點,進而確定藥物作用的靶點,助力抗病毒藥物的研發。

(原標題:長期被誤解 非編碼RNA存在「認知黑洞」)

相關焦點

  • 非編碼RNA也有功能:夠調控免疫系統的「進」與「退」
    在人類基因組中95%的基因並不編碼蛋白質,其他物種也有大量的非編碼基因。這些DNA不會被編碼成蛋白質,卻又會轉錄出非編碼RNA,它們對生命活動起什麼作用?是進化的冗餘還是神秘的緩存?《細胞》雜誌近日刊登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團隊的研究論文,他們發現一種全新非編碼RNA分子。
  • 崔慶華:在長非編碼RNA的世界中,一定存在著長非編碼RNA中的P53, PTEN
    崔慶華教授是國際上最早從事miRNA生物網絡調控和miRNA /lncRNA與疾病關係生物信息學研究的學者之一,那麼是什麼吸引他關注並能長期執著於長非編碼RNA疾病資料庫創建這項研究?建立非編碼RNA疾病資料庫的最大價值與意義在哪裡?目前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呢?
  •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合集,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
    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多年來,人們已經清楚的認識了一系列結構RNA和調節RNA。ncRNA的由來研究熱點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還是在LincRNA上面,未來還會發現更多的非編碼分子微小RNA(miRNA,miR)是一類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中的單鏈非編碼RNA,在胚胎期腦發育和神經系統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 非編碼RNA研究園地 | 一種大環肽與腫瘤發生的自然通訊
    然而,仍未探討m6A的額外監管亞基是否存在。一位讀者參與了m6A。m6A對RNA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發現長的非編碼RNA(IncRNA)LINC 00266-1編碼71個胺基酸肽.進一步表明腫瘤組織中存在天然的內源性RBRP肽。總之,RBRP是自然的,內源性的,廣泛地表達在各種細胞和組織中。
  • 中國科大發現新型非編碼RNA - 非編碼RNA專區 - 生物谷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教授實驗室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研究性論文,報導了其實驗室發現的一類新型非編碼RNA以及此類非編碼RNA的功能和功能機理。非編碼RNA是一大類不編碼蛋白質而在細胞中起著調控作用的RNA分子。
  • 新技術「解密」非編碼RNA
    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意識到,非編碼序列經過廣泛轉錄後生成的大量非編碼RNA在個體生命中具有重要的生理調控功能。非編碼RNA有著怎樣的結構?如何發揮功能?認識這些,對於理解生命健康過程至關重要。5月6日,《自然》刊發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薛願超團隊的最新成果。
  • RNA Biol:章張等發表長非編碼RNA分類問題綜述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百人計劃」研究員章張及其團隊,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開展科研合作,對長非編碼RNA的分類問題進行了系統綜述,相關論文在RNA Biology發表。
  • 最強攻略2: 史上最全非編碼RNA資料庫匯總解讀
    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長度大於 200 個核苷酸的非編碼RNA。研究表明, lncRNA 在劑量補償效應、表觀遺傳調控、細胞周期調控和細胞分化調控等眾多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遺傳學研究熱點。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如果你問我人類在進化發育過程中有什麼特別的,我會說特別之處就在於存在超過30,000個非編碼RNA,並且大部分的非編碼RNA只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之間存在。" Stefanie Dimmeler說道。從她研究的心血管再生角度來講,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只在人類中以特定形式存在,有許多因子,如長非編碼RNA,能夠對這些疾病進行調控,它們可以通過影響血管內層的內皮細胞幫助器官和組織提供氧氣和營養。
  • 工具篇|coding and non-coding RNA,都到我碗裡來
    目前RNA的分類根據其蛋白編碼能力分為mRNA和非編碼RNA(ncRNA)。
  • 一文講清非編碼RNA的前世今生,擁有2021的第一篇SCI的秘訣
    ncRNA的由來研究熱點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還是在LincRNA上面,未來還會發現更多的非編碼分子,會有窮盡嗎,誰知道呢?微小RNA(miRNA,miR)是一類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中的單鏈非編碼RNA,在胚胎期腦發育和神經系統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種類眾多。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以及環狀RNA(circRNA)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複雜的生物學功能。
  • 我科學家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最新發現與創新  本報訊 (記者王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近日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這將為進一步了解PWS症候群的病理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2017年不能錯過的長非編碼RNA研究推薦
    2017年即將過去,這一年的非編碼RNA研究取得了很多重磅級成果。與早先的主要是在不同類型的疾病(癌症)中大規模鑑定非編碼RNA,今年的研究是對非編碼RNA機制的更深入探索,給我們展現了作用方式更豐富多彩的非編碼RNA世界。
  • 關於黑洞的四大誤解,你中招了幾個?黑洞或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黑洞是關於我們宇宙最熱門的搜索詞之一,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想法,一個空間區域具有如此強大的引力,沒有任何東西能逃脫它致命的控制,甚至是一束光。嗯,不完全是,事實上,你認為我們所知道關於黑洞的許多事情最終都變成了誤解。
  • Nature:像海綿一樣的非編碼RNA
    一種非編碼RNA 能通過抓住阻遏蛋白,抑制其作用,從而啟動翻譯。小RNA (small RNAs 或 sRNAs )是一類長度為40-400個核苷酸的非編碼 RNA 分子,廣泛存在於從細菌到哺乳動物等多種不同的生物體內,執行多種生物學功能,如mRNA 分子的翻譯抑制、降解斷裂等。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這是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介紹,非編碼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長鏈非編碼RNA以及環狀RNA等。
  • 2月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推薦
    長非編碼RNA研究推薦1.Nature Medicine: 調控巨噬細胞膽固醇穩態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長非編碼RNA研究者通過用LXRs的興奮劑處理細胞,鑑定到一系列差異表達的長非編碼RNA。其中一個與Abca1的基因座位臨近,並明顯上調的長非編碼RNA——「Mexis」(macrophage-expressed LXR-induced sequence),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Mexis與Abca1在不同的組織中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並且敲除Mexis可以顯著的抑制Abca1的表達。
  • 老年痴呆常見誤解:記憶喪失就等於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是大腦退化性疾病,該病具有漸進性和不可逆性,但是並非是衰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專家表示,事實上大多數人不會發生認知障礙。 摘要:   今年1月份是加拿大「認知障礙症宣傳月」,而為了讓市民更多的了解認知障礙症。8日加拿大「生活放大鏡」網站最新載文,刊出「對認知障礙症的十大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