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化史被刷新!有鱗類動物的起源終於有答案了?
進化史被刷新!有鱗類動物的起源終於有答案了?它的出土顛覆了我們之前對於有鱗類動物的起源與進化的認知,並為科學家們研究有鱗類進化的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另一方面,當用不同數據建立系統發育樹(用於反應物種間進化關係的樹狀結構圖)時,其所反映出的有鱗類動物進化過程將截然不同。當採用基因分子數據時,壁虎類被認為是最先演化出的有鱗類動物。而當採用形態特徵數據時,鬣蜥類則被認為是最先演化出的有鱗類1。
-
科學家揭示蟑螂的進化史
這項研究由澳大利亞、日本和中國等國研究人員聯合開展,通過線粒體基因組全面追溯蟑螂的進化史。分析發現,大陸漂移導致的地理隔離對蟑螂的物種分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部分地區也存在蟑螂跨洋遷徙的現象。科學家一般認為,盤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使不同地區的生物走上不同進化道路,是影響陸生動植物物種分布的主要因素,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分子生物學證據對此提出質疑。 蟑螂歷史悠久、生命力頑強、分布廣泛,適合用於檢驗地理隔離對物種分化的影響。研究人員在英國《分子生物學與進化》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從現有的數千個蟑螂物種中選擇了119個,比較它們的線粒體基因組,追溯進化歷程。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 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
-
從基因的角度重寫20萬年人類歷史,開啟對未來的想像
為了實現這一成就,數千名科學家花了十餘年時間,耗資3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鹼基對花費1美元。而這之後的15年來,研究基因又變得更加簡單,人類基因組的數據如今已經無法估量。在撰寫本書期間,我們已經擁有了大約15萬個完全測序的人類基因組,還有來自全球各地的數百萬人的樣本可供使用。「十萬基因組計劃」等大型醫學項目證明了我們如今可以輕易地從活體細胞中提取儲存的基因數據。
-
兩位女科學家同摘諾貝爾化學獎,重寫生命密碼的「基因剪刀」是什麼...
漢松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一旦DNA被切割,那麼重寫生命的密碼就變得簡單了。 兩名科學家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 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脫氧核糖核酸(DNA)是重要遺傳物質,它呈螺旋互繞的雙鏈結構,在DNA鏈條上含有遺傳信息、具有某種功能的DNA片段就是基因。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
-
美德科學家欲復活3.8萬年前穴居人(組圖)
美德科學家欲復活3.8萬年前穴居人(組圖)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們就正在破譯3.8萬年前「穴居人」的遺傳密碼,希望能夠找到人類進化史中的一個謎團,甚至希望能夠復活穴居人。 兩年破譯遺傳密碼尋找與人類0.04%的不同 《紐約時報》8月1日報導,德國萊希比馬克斯-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院的科學家和美國454生命科學公司計劃用兩年的時間破譯穴居人的遺傳密碼。
-
基因分析顯示早期哺乳動物具有夜行能力
新華社舊金山4月24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說,他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最早的哺乳動物祖先具有敏銳的夜視能力,通過晝伏夜出避開白天覓食的爬行動物。而基於基因分析的結論證實了這一假設。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曾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研究人員推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最早的共同祖先並不具備良好的夜視能力,而是習慣白天活動。但在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分化出來後不久,哺乳動物開始增強夜視基因,夜間出動,這樣可以避開白天捕食的爬行動物。
-
她們發現基因剪刀 可重寫生命密碼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當天在皇家科學院公布了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漢松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
人類進化史
人類進化史?人類從類 人進化到人類的標準就是文 明的誕生,刨除神話故 事等不可考證的依據。原始 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遊牧民族封建化,參見查理曼大帝 ,遼國定都)現代社會之中發生變革、融合。說到底就是人類相對與大自然的認識自然與改變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輔相成。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人類社會發展是爆炸式的。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根據胚胎發育的營養來源,可以分為卵性營養(Lecithotrophy)和胎性營養(Matrotrophy)兩種類型,卵性營養物種胚胎發育的營養來自卵黃,而胎性營養物種胚胎發育的營養由母體通過胎盤供應。卵生物種都屬於卵性營養,而胎生物種可據胚胎發育的營養來源劃分為卵性營養胎生和胎性營養胎生,不同胎生物種處於卵性-胎性營養連續譜的不同位點上。
-
「會走路的魚」改寫進化史?
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由水登陸 2004年,科學家們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發現這種魚的化石,把它命名為「提克塔利克」,因紐特語中是「一種大型淺水魚」的意思。這是一種大型水生動物,居住在亞熱帶河流衝積扇的泥灘裡。魚身長可達2.7米,長有鋒利牙齒,捕食水裡的魚或陸地上的昆蟲。
-
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類進化來的,進化過程大概是這樣
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了我們地球上現存的物種都是通過基因突變、適應環境,經過漫長的時間,從單一的物種分化而來的,往上追溯各個物種之間都有共同的祖先,甚至是所有的物種在生命起源時期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
鴨嘴獸為什麼奇怪-它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部分
兩者的基因都是相對原始且不變的,揭示了幾種脊椎動物的奇異混合體,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乍一看鴨嘴獸似乎與眾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揭示了我們與地球其他脊椎動物的相似之處和共同的血統。科學家認為,它的基因組可以告訴我們有關自身進化的秘密,以及我們遙遠的哺乳動物祖先從產卵到生育的過程。
-
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
徐書華在辦公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25日電題:青年科學家徐書華:研究亞洲人群基因組 探秘人類進化奧秘作者 鄭瑩瑩在亞太地區,很少有人像徐書華和他的團隊這樣,十幾年來執著探索亞洲人群基因遺傳和演化規律的。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有鱗類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三分之二。有鱗類的胎生起源多發生在較低的分類階元(屬下、種下水平),便於進行不同繁殖模式的比較研究,因此為研究胎生繁殖模式的進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模型。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
-
小蝴蝶身上有大學問:新技術揭示蝴蝶進化史
最近,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對一些常見蝴蝶和飛蛾的將近3000個基因進行跟蹤研究,一直追溯到它們最古老的祖先,並製作出一份涵蓋廣泛的「鱗翅目樹」——這也是首次利用大範圍下一代DNA測序技術進行的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近日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上。
-
會走路的魚可能改寫進化史 恐為人類祖先(圖)
「會走路的魚」或改寫進化史 3.75億年前生活在北極地區,科學家視其為陸棲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 據新華社電 一種會走路的魚3.75億年前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科學家近日揭示這種魚的頭部結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改寫生物進化史。
-
最新的牙齒分析表明,早期的哺乳動物更像爬行動物
科學家對牙齒化石中的生長環進行計數,以找出最早期的哺乳動物存活的時間。隨著生命的不斷增長,牙骨質每年都像樹木一樣沉積,圖中用彩色箭頭突出顯示。Morganucodon基於Bob Nicholls/Palaeocreations 2018模型 最早的哺乳動物由似哺乳爬行動物中的獸孔目演化而來,大約在三疊紀晚期與恐龍幾乎同期出現。 在三疊紀中期,一些獸孔目動物開始產生一些新的特徵。
-
重寫生命的「剪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這兩名科學家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突破性貢獻,她們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要生命秘密的工具」,之所以說是「重寫生命」是因為兩位獲獎人發現了基因技術裡面最犀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但這個獎拿的可是有些坎坷,不僅面臨著大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質疑,還與我國的張峰就專利歸屬和誰該拿這個諾貝爾獎起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