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發布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蝴蝶因其豐富的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已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鳳蝶科是具有重要進化地位的蝴蝶支系,其豐富的色彩和形態等多樣性是昆蟲生態與進化研究的主題。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Li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基礎上,對廣泛分布在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並對體色進化及物種分化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碧鳳蝶Papilio bianor Cramer, 1777進行了基因組研究。運用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PacBio),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Hi-C)技術,成功地組裝了碧鳳蝶染色體(29條常染色體和1條性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這是首個利用Hi-C技術完成的染色體水平的蝴蝶基因組。該基因組總長約為421.52 Mbcontig N50scaffold N50分別高達5.50 Mb12.51 Mb。基因組注釋的結果表明碧鳳蝶基因組大小的一半以上為重複序列(233.09 Mb, 55%),是所有已發表的蝴蝶基因組中重複序列最高的基因組。注釋到的蛋白編碼基因共15375個。利用4D位點以及直系同源基因構建的進化樹提示鳳蝶屬起源於39-57百萬年之間,碧鳳蝶與柑橘鳳蝶和金鳳蝶的分歧時間在23-35百萬年之間。通過PSMC對碧鳳蝶的歷史種群動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碧鳳蝶種群從最近的一次間冰期開始增加,直至末次盛冰期為止,這與先前對其他昆蟲的研究結果一致。碧鳳蝶染色體水平的參考基因組不僅為研究碧鳳蝶特殊生物學特性的遺傳和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也為鳳蝶乃至整個蝴蝶資源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基礎資料。

  該成果是在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李學燕帶領的昆蟲研究團隊潛心專研下取得的,Chromosomal-level reference genome of Chinese peacock butterfly (Papilio bianor) based on third-generation DNA sequencing and Hi-C analysis 為題,於114日在GigaScience發表。李學燕是文章的第一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621062)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XDB13000000)和「西部青年學者」項目(A類)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

相關焦點

  • 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發布 揭示鳳蝶屬起源於39-57百萬年之間
    原標題: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發布 揭示鳳蝶屬起源於39-57百萬年之間  碧鳳蝶雌性個體圖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發布了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並進一步揭示鳳蝶屬起源於39-57百萬年之間,碧鳳蝶與柑橘鳳蝶和金鳳蝶的分歧時間在
  • 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公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學燕副研究員帶領的昆蟲研究團隊運用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Hi-C)技術,成功地組裝了碧鳳蝶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這是首個利用Hi-C技術完成的染色體水平的蝴蝶基因組。
  • 中華碧鳳蝶起源於約5000萬年前
    科技日報昆明11月19日 (通訊員趙若蘋記者趙漢斌)鳳蝶科是具有重要進化地位的蝴蝶支系,因其豐富的色彩和形態等多樣性,成為昆蟲生態與進化研究的熱門主題。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近日發布了中華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
  • 中華碧鳳蝶起約源於五千萬年前
    記者19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近日發布了中華碧鳳蝶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根據所構建的進化樹提示,這種美麗的物種竟起源於約五千萬年前。李學燕副研究員介紹,研究組曾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的基礎上,對廣泛分布在東亞、南亞以及東南亞並對體色進化及物種分化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碧鳳蝶進行了基因組研究。他們運用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結合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成功地組裝了碧鳳蝶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共有29條常染色體和1條性染色體。
  • 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繼測定了中國各科代表種類蝴蝶的基因組C值並發現蝴蝶祖先基因組大小均約為500 Mb (Liu et al., Systematic Entomology, 2020),完成了首個利用Hi-C技術與三代長讀長測序技術相結合解析的染色體水平的蝴蝶(碧鳳蝶)基因組(Lu et al.
  • 科學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食肉目染色體進化規律
    染色體進化是物種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具有顯著核型差異的食肉目動物為染色體進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雖然前人通過比較染色體塗色法建立了食肉目內許多物種的染色體比較圖譜,但這些研究的解析度比較低,尚沒有深入到精細的核苷酸水平,也不能在核苷酸水平研究不同食肉目物種間的共線性區塊、染色體重排以及染色體斷裂區分布等染色體進化規律。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雲南植膠區山地膠園鳥瞰圖及完成了基因組測序的橡膠樹 GT1 品種(供圖)橡膠樹基因組圖譜及其特徵(供圖)大戟科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供圖)近日,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高立志教授帶領的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2017-06-01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2月5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破譯樹鼩基因組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人員通過完成高質量的樹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全基因組測序及比較基因組分析,闡明了其系統分類地位和相關生物學特徵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樹鼩用於若干重要疾病如HBV、HCV感染以及抑鬱症模型創建的遺傳學基礎。該研究將能推動樹鼩應用於生物醫藥的系統研究。樹鼩是一種分布於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地區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完成最新版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及注釋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年來,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樹鼩開展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導完成了樹鼩高質量基因組測定、基於樹鼩精原幹細胞的轉基因技術突破、樹鼩特殊遺傳特性和生活習性的解析等工作,拓展了人們對於這一新型實驗動物的認識。
  • 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飛舞的精靈,碧鳳蝶帶給我們深思
    01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城市邊緣,有一種頭很大的碧鳳蝶,它們不像其他蝴蝶那樣棲息於高山上或者叢林裡。眾所周知,蝴蝶非常美麗,而碧鳳蝶簡直就是蝴蝶中的西施。碧鳳蝶喜歡吃竹葉,因此它的卵一般產在竹葉上,因為當卵成長為蛹時,蛹愛吃竹葉。
  • 科研人員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12月16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及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6年,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並揭示大戟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進化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昆明植物所獲悉,由該所和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幹細胞是機體發育和組織穩態維持的基礎,基因組穩定是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再生醫學應用的前提。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新華社昆明6月19日電(記者白靖利)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目前基因組數據已經面向全世界公開下載使用。科學家們還研究發現了多種防控草地貪夜蛾的有效「武器」。雲南農業大學、深圳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通力合作,與國內各省區及美國樣本互動,共產出1.5太(TB)的基因組測序原始數據,目前已經完成了一雌一雄兩個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大小分布達到542.42兆和530.77兆。「無論是基因組完整性還是基因集的完整性都超過了目前已有版本。」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副教授)、趙凱歌(副教授)研究組和金雙俠(教授)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教授)研究組在開放獲取期刊Genome Biology 上,以「The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