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蛋白Nsp1關閉宿主蛋白合成機制

2020-11-26 生物谷

2020年7月22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和烏爾姆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大流行性冠狀病毒SARS-CoV-2如何抑制受感染細胞中的蛋白合成,並且發現它有效地解除了人體先天免疫系統的武裝。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ranslational shutdown and immune evasion by the Nsp1 protein of SARS-CoV-2」。

圖片來自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編碼的非結構蛋白1(Nsp1)對宿主細胞具有破壞性的作用。事實上,Nsp1是這種病毒用來確保自身在人類宿主中複製和傳播的核心武器之一。近20年前,與SARS-CoV-2存在親緣關係的SARS-CoV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Nsp1就已被確認為一種致病因子,在當時它被發現能抑制受感染細胞的蛋白合成。如今,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是什麼讓Nsp1如此強效。在這篇論文中,他們詳細描述了這種蛋白的作用模式。

在所有生物細胞中,合成蛋白的任務是由稱為核糖體的複雜分子機器來完成的。核糖體與作為蛋白合成藍圖的信使RNA(mRNA)相互作用,並將每個mRNA的核苷酸序列轉化為相應蛋白的胺基酸序列。這種胺基酸序列又決定了每一個蛋白的形狀和生物功能。核糖體由兩個不同的亞基組成,Nsp1與較小的40S亞基結合。在這個較小的亞基與60S亞基相互作用形成空腔之前,mRNA最初與這個較小的亞基結合,然後從所形成的的空腔中穿過。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Nsp1蛋白的一端與40S亞基相互作用的方式阻止了mRNA的結合。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慕尼黑大學基因中心的Roland Beckmann教授和他的同事們藉助高解析度的低溫電子顯微鏡,從三維細節上展示了Nsp1如何與這個較小的核糖體亞基中的一個特定口袋緊密結合,並抑制功能性核糖體的形成。進一步的實驗顯示,Nsp1還可以與完全組裝的核糖體的特定構象狀態相互作用。

此外,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烏爾姆大學醫院的Konstantin Sparrer及其研究團隊還能夠證實蛋白合成的關閉導致人體對病毒的主要防線之一幾乎完全崩潰。Nsp1通過抑制一個重要的信號轉導級聯反應,使得先天免疫反應失活。這些研究人員希望,所獲得的新見解將有可能讓人們找到中和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從而減輕它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嚴重性。他們說,一種潛在的方法是開發能夠遮蓋這種病毒蛋白結合位點的分子。這應該是可行的,這是因為Nsp1結合口袋本身似乎在核糖體功能中並不具有重要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Matthias Thoms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translational shutdown and immune evasion by the Nsp1 protein of SARS-CoV-2.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8665.

2.COVID-19: Viral shutdown of protein synthesis method found
https://phys.org/news/2020-07-covid-viral-shutdown-protein-synthesis.html

相關焦點

  • 高解析度SARS-CoV-2甲基轉移酶結構揭示轉錄後加工分子機制
    截止2020年10月4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已超過3500萬,死亡病例100多萬。面對嚴峻的疫情,多國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開展了關於SARS-CoV-2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試驗。大多數研究集中於新冠病毒的結構蛋白與宿主受體、蛋白酶的相互作用,開放相應的抑制劑和中和抗體,對於病毒轉錄加工方面的認識相對較少。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3埃以內的可以認為是高解析度結構,在電子密度圖上可以很清楚的確定側鏈構象,側鏈之間的鹽鍵,氫鍵等相互作用。RBD-ACE2-B0AT1 複合物結構圖他們發現,在形態上,新冠病毒的S蛋白像一座橋橫跨在ACE2表面,又像病毒的一隻手,緊緊抓住ACE2,這一點與SARS病毒很相似。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與SARS病毒的序列也非常像,相似性達到82%。
  • Mol Cell|揭示SARS-CoV-2抑制宿主翻譯的機制
    責編 | 兮由新冠病毒,團隊研究人員深入探究了Nsp1蛋白的結構特徵,發現Nsp1蛋白與40S核糖體可直接結合,該複合物的cryo-EM結構顯示,Nsp1蛋白C末端結構域主要包含兩個α螺旋結構,並與核糖體蛋白uS3, uS5,以及rRNA螺旋h18通過電荷相互作用以及疏水相互作用緊密結合,插入40S核糖體的mRNA通道中並阻斷
  • 饒子和/婁智勇團隊解答新冠病毒RNA延伸與帽結構合成分子機制
    闡明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中核心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的「帽結構合成中間狀態」與「核酸合成延伸狀態」兩個過程的分子機制,揭示新的抗病毒藥物作用靶點。在此基礎上,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婁智勇教授團隊深入探索了新冠病毒RTC的工作機制,對RTC的動態過程進行系統劃分和定義,先後解析了「延伸轉錄複製複合體」(E-RTC)和「加帽中間態轉錄複製複合體」[cap(-1)』-RTC]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闡明了新冠病毒轉錄複製的關鍵結構信息,發現了聚合酶nsp12在mRNA合成中的獨特機制,為發展高效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重要信息
  • 饒子和/婁智勇團隊解答新冠病毒RNA延伸與帽結構合成的分子機制
    新冠病毒SARS-CoV-2引發的COVID-19疫情至今已造成全球4700多萬人感染和120餘萬人死亡。在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後,所編碼的一系列非結構蛋白要形成複雜的超分子蛋白質機器「轉錄複製複合體」(RTC),包含了聚合酶、引物酶、解旋酶、甲基轉移酶、核酸酶以及多種輔因子蛋白,負責病毒轉錄複製的核心過程,涵蓋了眾多抗病毒藥物設計的關鍵靶點。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2020年8月8日訊/生物谷BIOON/---真核生物很可能是由古生菌宿主和α-變形桿菌之間的共生夥伴關係產生的,後兩者分別產生了細胞體和線粒體。正因為如此,一些控制真核細胞分裂周期中關鍵事件的蛋白都起源於古生菌。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新冠病毒可以說,S 蛋白決定了病毒的宿主範圍和特異性,是宿主中抗體的重要作用位點,同時也是疫苗設計、治療性抗體和診斷方法的關鍵靶標。揭開新冠病毒高傳染性的秘密為了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的 S 蛋白的結構,McLellan 團隊的研究人員首先根據已經公開的基因組序列,合成了新型冠狀病毒 S 蛋白的膜外部分,然後用冷凍電鏡解析 S 蛋白的三聚體結構。
  • 新冠病毒 S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的文章,詳細的闡釋了S蛋白在新冠病毒與宿主侵染和膜融合的機制。在之前Science文章中確定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三聚體結構,而在這篇文章的冷凍數據3D分類顯示出新冠病毒的Spike蛋白存在多種構象狀態,並在3.0Å解析度下重建了閉合的新冠病毒S三聚體和在3.3Å解析度重建了打開的單個SB區的三聚體。
  •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1:12 近日,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Juan Reguera及其研究組解析出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重要毒力因子Nsp1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新冠病毒採取多聚體蛋白的方式進行翻譯,在蛋白酶切割下,ORF1a、ORF1b被加工為成熟的病毒非結構蛋白,其中Nsp1是病毒感染最先表達產生的蛋白質。病毒Nsp1能夠靶向宿主40S核糖體亞基導致翻譯暫停,並激活核酸酶水解宿主RNA,而病毒RNA不受影響,以此劫持宿主系統。Nsp1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也可能作為減毒疫苗的靶點。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05-06 微生物研究所 ,揭示了病原菌與宿主間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及分子機理,為抗結核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和特異靶點。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蛋白N-糖基化機制
    2018年2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研究人員成功地確定了一種將糖鏈連接到蛋白上的酶的三維結構。每當細胞接收信號、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或者識別病毒和細菌時,這不僅涉及蛋白,而且還涉及附著到它們的表面上的糖鏈。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這個話題的關注度相對較低,而且這些糖鏈的結構在組成和分支上差別很大,並且似乎有助於確保蛋白正確摺疊並能夠執行它們的特定任務。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這一結構有助揭示人流感病毒如何破壞宿主細胞的基因表達。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10月2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rchitecture of eukaryotic mRNA 3′-end processing machinery」。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儘管X射線晶體衍射一直是結構生物學家的最佳工具,但是它存在較大的限制。科學家們將蛋白進行大塊結晶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
  • Science:揭示超強效的合成納米抗體中和新冠病毒機制
    冠狀病毒的病毒顆粒被含有負責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同源三聚體跨膜糖蛋白---刺突蛋白(S蛋白)---的膜包圍。S蛋白的表面暴露部分由兩個結構域---S1和S2---組成。S1結合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而S2催化病毒和宿主細胞膜的融合。包含在S1內的是受體結合結構域(RBD)和N末端結構域(NTD),其中RBD直接與ACE2結合。
  • Science:揭示蛋白NRLP1特異性識別雙鏈RNA來檢測病毒感染機制
    在執行這一任務的蛋白中,有一類稱為炎性體傳感蛋白(inflammasome sensor)的蛋白。一旦被激活,這些傳感蛋白就會形成炎性體複合物,然後引發一系列炎症反應,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感染細胞的死亡。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但是,確定單個GPCR如何識別不同G蛋白亞型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對GPCR信號轉導機制的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cryo-EM)技術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與它的同源激動劑和不同類型的G蛋白(Gs或Gi)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  儘管X射線晶體衍射一直是結構生物學家的最佳工具,但是它存在較大的限制。科學家們將蛋白進行大塊結晶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