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利用TPCA方法分析細胞中的蛋白複合物動態變化

2021-01-08 生物谷


2018年3月13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被稱作熱鄰近共聚(thermal proximity coaggregation, TPCA)的方法來系統性地分析細胞中的蛋白複合物動態變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3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rmal proximity coaggregation for system-wide profiling of protein complex dynamics in cells」。論文通信作者為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Chris Soon Heng Tan博士和南洋理工大學的Pär Nordlund教授。

TPCA是基於Nordlund團隊在2013年開發出的一種被稱作細胞熱轉移測定(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 CETSA)的方法而被開發出來的(Science, 05 Jul 2013, doi:10.1126/science.1233606)。CETSA的操作過程是首先將藥物與細胞裂解液或活細胞進行孵育,然後分別進行梯度加熱。經過加熱後,孵育體系中仍保持摺疊狀態的配體(如藥物分子)結合蛋白相對穩定, 而沒有結合配體的蛋白會解摺疊,從而迅速變性產生沉澱。然後,可溶性蛋白可以通過離心或過濾從沉澱蛋白中分離出來並進行定量,孵育體系中可溶性蛋白量也就是仍保持摺疊狀態的蛋白量,進而對可溶性蛋白部分進行熱穩定性分析。檢測穩定結合蛋白的方法通常採取蛋白質印跡法(Western Blot)和基於質譜的技術,通過擬合溶解曲線計算蛋白的溶解溫度(Tm)。Tm值的變化間接反映蛋白質熱穩定性的變化,從而在細胞內追蹤藥物的作用。利用這種方法,Nordlund團隊在細胞水平和動物模型水平上都直接測量了藥物分子是否到達並結合到它們的靶蛋白上。

圖片來自Daniel Martinez Molina。


2014年,Nordlund團隊利用CETSA對人K562細胞進行熱量

蛋白質組

分析(thermal proteome profiling)發現了血紅素生物合成酶鐵螯合酶(ferrochelatase, FECH)與BRAF抑制劑威羅菲尼(vemurafenib)和ALK抑制劑艾樂替尼(alectinib)的相互作用,證實由威羅菲尼和其他藥物誘導的光敏性是由鐵螯合酶介導的,並且揭示威羅菲尼的潛在脫靶作用,從而為深入了解脫靶引起的毒副作用和藥理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Science, 03 Oct 2014, doi:10.1126/science.1255784)。

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細胞狀態和條件下是不斷變化的,由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的蛋白複合物在細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由此形成的蛋白複合物在不同細胞中、在不同生理狀態和不同疾病狀態下的差異仍未得到充分理解。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Nordlund團隊嘗試著利用CETSA方法分析細胞中的蛋白複合物發生的動態變化。這些研究人員猜測蛋白複合物中的蛋白亞基在加熱變性後往往聚合在一起。他們利用CETSA方法確定上千種蛋白的溶解曲線,然後基於這些溶解乳腺之間的相似性分配一種TPCA特徵,由此獲得的這種方法就被稱作TPCA。這種方法在很多已知的蛋白複合物中得到驗證,可用來高通量地監控細胞內的蛋白複合物動態變化。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TPCA方法鑑定出很多沒有差異性蛋白表達的蛋白複合物,如在細胞周期的S期期間受到調節的染色質結合蛋白複合物。他們還利用這種方法鑑定出6種細胞系中的細胞特異性的蛋白相互作用,這突顯了這種方法在鑑定受到疾病影響的蛋白複合物的潛力。(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Chris Soon Heng Tan, Ka Diam Go, Xavier Bisteau et al. Thermal proximity coaggregation for system-wide profiling of protein complex dynamics in cells. Science, 09 Mar 2018, 359(6380):1170-1177, doi:10.1126/science.aan0346Xiao-Han Li, Pavithra L. Chavali, M. Madan Babu. Capturing dynamic protein interactions. Science, 09 Mar 2018, 359(6380):1105-1106, doi:10.1126/science.aat0576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大進展!利用sci-CAR方法同時分析上千個細胞中的轉錄組...
    2018年9月6日/生物谷BIOON/---不同細胞類型的基因組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它們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不是相同的。表觀基因組由一組影響每個細胞的基因組發揮何種功能的標記組成,而轉錄組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條件下,細胞內所有轉錄產物的集合。轉錄產物經翻譯後會產生蛋白。
  • Science:全文解讀!開發出CRISPR LiveFISH技術,成功對活細胞中的...
    儘管測序方法已用於鑑定和描述與遺傳疾病和基因編輯有關的染色體異常,但是染色體重排的時間動態變化鮮為人知。之前的研究依賴於使用基因組整合的LacO/TetO陣列,這既枯燥又有挑戰性。與螢光蛋白融合在一起的沒有核酸酶活性的dCas9,或者招募單向導RNA(sgRNA)的與螢光蛋白融合在一起的RNA結合蛋白能夠對基因組位點進行CRISPR介導的實時成像。
  • Science:揭示蛋白QRICH1在細胞應對內質網應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細胞感知ER應激,並通過由效應蛋白IRE1/ERN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活化轉錄因子6(ATF6)和蛋白激酶RNA樣ER激酶(PERK, EIF2AK3)介導的三個協調途逕啟動UPR。總的來說,UPR效應途徑微調了蛋白翻譯的速度,並誘導促進ER功能的基因的轉錄上調,如那些編碼伴侶蛋白和分泌複合物的基因。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細胞》期刊同期還以背靠背的方式發表了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在史丹福大學研究組的題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的組裝》(Assembly of a GPCR-G protein Complex)的研究論文,報導了利用氫氘交換質譜分析和X射線輻射裂解蛋白印記質譜分析研究 beta2 腎上腺素受體與Gs蛋白複合物形成的動態過程的工作。
  • Science:重大發現!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2018年1月9日/生物谷BIOON/---利用細胞內的相變(如相分離和凝膠化)形成動態的無膜區室為細胞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近期的研究已鑑定出一類特殊的富含極性胺基酸(如甘氨酸、穀氨醯胺,絲氨酸或酪氨酸)的內在無序結構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domain)是細胞中的相分離的潛在促進物。
  • Science:揭示Ccr4-Not複合物監測翻譯中核糖體的密碼子最優性
    2020年4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受到嚴密控制的基因表達過程需要信使RNA(mRNA),mRNA代表著來自DNA的多肽藍圖,需要細胞的蛋白生產機器--核糖體---來翻譯。因此,蛋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胞mRNA的水平,而控制mRNA的衰減是決定基因表達整體水平的最關鍵過程之一。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開發了一種允許在單個細胞中同時分析拷貝數變化、甲基化和基因表達的測序方法---這種方法將單細胞測序數據與來自染色體構象的信息、表觀遺傳數據和腫瘤細胞的其他特徵相結合在一起。這項研究是真正理解癌症轉移機制的長期努力的第二步,尤其是在結直腸癌中。
  • Science|解析preTCR-pΜΗC複合物結構
    該研究利用x射線晶體學解析了preTCRβ-pΜΗC-I複合物結構 (圖1, A), 揭示preTCR如何通過preTCRβ單一結構域拓撲性識別結合自身抗原的ΜΗC配體分子(圖1,A和B),為T細胞分化發育,特別是「TCR-β選擇」的研究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Science Advances》:單向旋轉分子馬達與吸附蛋白的動態交互作用決定間充質幹細胞的命運
    利用分子運動來介導吸附的蛋白質層,可以最終指導人類骨髓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MSCs)的命運。當光碟機動的分子馬達嫁接到吸附蛋白預處理的hBM-MSCs上後,旋轉運動可調控其向成骨細胞分化,而沒有旋轉時細胞則不表現出這樣的分化潛能。
  • ...開發出CRISPR LiveFISH技術,成功對活細胞中的DNA和RNA進行實時...
    儘管測序方法已用於鑑定和描述與遺傳疾病和基因編輯有關的染色體異常,但是染色體重排的時間動態變化鮮為人知。之前的研究依賴於使用基因組整合的LacO/TetO陣列,這既枯燥又有挑戰性。與螢光蛋白融合在一起的沒有核酸酶活性的dCas9,或者招募單向導RNA(sgRNA)的與螢光蛋白融合在一起的RNA結合蛋白能夠對基因組位點進行CRISPR介導的實時成像。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只有知道生物分子的原子排布,科學家們才能了解這個蛋白的功能。幾十年來,分析蛋白結構有一個無冕之王——X射線晶體衍射。在X射線晶體衍射中,科學家們讓蛋白結晶,然後利用X射線照射,隨後根據X射線的衍射來重建蛋白的結構。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
  • Science:內質網自噬讓細胞保持健康
    這些位點形成於高度動態的由Lnp1加以穩定的管狀內質網網絡上,其中Lnp1是一種位於管狀內質網連接處的保守蛋白。儘管內質網自噬發生在連續內質網網絡的離散位點上,但是將內質網裝載到自噬體中的受體分散於這個內質網網絡中。內質網上的特定位點如何成為內質網自噬的靶標尚不清楚。
  • 揭示蛋白QRICH1在細胞應對內質網應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細胞感知ER應激,並通過由效應蛋白IRE1/ERN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活化轉錄因子6(ATF6)和蛋白激酶RNA樣ER激酶(PERK, EIF2AK3)介導的三個協調途逕啟動UPR。總的來說,UPR效應途徑微調了蛋白翻譯的速度,並誘導促進ER功能的基因的轉錄上調,如那些編碼伴侶蛋白和分泌複合物的基因。
  • Science :肌動蛋白7a與Sans蛋白質複合物2.8埃分辨晶體結構
    根據醫學統計數字,聽力障礙在新生嬰兒中相當普遍——每1,000個新生嬰兒中就有幾個病例。在失聰或弱聽的兒童中,有3%至6%是Usher綜合症患者。Usher綜合症是一種基因失調的病症,它會導致病人在生命不同階段蒙受不同程度的聽力或視力喪失。肌動蛋白7a是一類在細胞體內負責運輸的分子,它的功能對於人類聽力毛細胞和眼睛的發育尤為重要。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Leonid Sazanov及其研究團隊破解了複合物I的工作原理之謎:它的構型變化與靜電波相結合,將質子移入線粒體基質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2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mammalian respiratory complex I」。
  • 2019年7月5日Science期刊精華
    Elledge及其團隊開發出全局蛋白穩定性-多肽組(Global Protein Stability- peptidome)技術,並利用它描繪了一組位於蛋白C-末端的蛋白降解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採用這種方法來探究了人類N-末端組(N terminome)的穩定性,從而允許他們以一種無偏見的方式重新評估他們對蛋白降解子途徑的理解。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正因為如此,一些控制真核細胞分裂周期中關鍵事件的蛋白都起源於古生菌。這其中包括ESCRT-III蛋白,它在許多真核生物中催化細胞分裂的最後一步,在古生菌嗜酸熱硫化葉菌(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中也是如此。
  • Cell丨代謝標記法研究多蛋白複合物的成熟過程
    與此相比,由於缺乏合適的高通量方法,絕大多數蛋白質複合物的生物發生和動力學的表徵較差。經典的體外重組策略雖然在破譯蛋白質複合物的功能方面非常成功,但一次通常只適用於少數蛋白質。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遺傳方法在識別相關的分子參與者方面具有強大的能力,但不能從引入變化導致的間接結果中辨別直接影響。即使將這些策略結合在一起,也無法輕鬆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如組裝動力學或結構成熟過程的順序。
  • 2019年8月2日Science期刊精華
    在一篇發表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的標題為「Cancer cell evolution through the ages」的評論性文章中,Carlo Maley和Darryl Shibata描述了這種性傳播疾病的動態變化。這種疾病起源於一種生活在8500年前的古老動物。
  • Science:揭示N-豆蔻醯化蛋白質量控制機制
    2019年7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細胞實現選擇性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徑。E3泛素連接酶是這種系統中特異性的主要決定因素,這種特異性被認為是通過選擇性識別底物蛋白中的特定蛋白降解子(degron)基序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