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N-豆蔻醯化蛋白質量控制機制

2020-11-30 生物谷

2019年7月17日訊/

生物谷

BIOON/---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細胞實現選擇性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徑。E3泛素連接酶是這種系統中特異性的主要決定因素,這種特異性被認為是通過選擇性識別底物蛋白中的特定蛋白降解子(degron)基序來實現的。然而,人們識別這些蛋白降解子並將它們與其相關的E3連接酶匹配在一起的能力仍然面臨重大挑戰。

人們早就知道蛋白的穩定性受其N-末端胺基酸殘基的影響,並且在過去三十年中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描述了一系列N-端規則(N-end rule)途徑,這些途徑通過N-末端的蛋白降解子基序讓其所在的蛋白遭受降解。

近期,美國哈佛醫學院的Itay Koren、Stephen J. Elledge及其團隊開發出全局蛋白穩定性-多肽組(Global Protein Stability- peptidome)技術,並利用它描繪了一組位於蛋白C-末端的蛋白降解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採用這種方法探究了人類N-末端組(N terminome)的穩定性,從而允許他們以一種無偏見的方式重新評估他們對蛋白降解子途徑的理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7月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glycine-specific N-degron pathway mediates the quality control of protein N-myristoylation」。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w4912。

對人類N-末端組的穩定性分析取得兩項重大發現:UBR家族E3連接酶的擴展庫包括以在一個完整的起始蛋氨酸之後的精氨酸和賴氨酸開始的底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位於N-末端的甘氨酸能夠充當一種強大的蛋白降解子。

這些研究人員建立了人胚胎腎293T報告細胞系,在這種細胞系中,帶有一種稱為N-末端甘氨酸的蛋白降解子的不穩定肽與綠色螢光蛋白(GFP)融合在一起,隨後進行CRISPR篩選以鑑定出所涉及的降解機制。這些篩選鑑定出兩種由相關的底物銜接蛋白ZYG11B和ZER1定義的Cul2 Cullin-RING E3連接酶複合物,而且這兩種複合物冗餘地作用於具有N-末端甘氨酸的目標底物,從而讓它們被蛋白酶體降解。此外,通過對作為例子加以說明的底物進行飽和誘變,他們確定了由ZYG11B和ZER1特異性識別的優選N-末端甘氨酸蛋白降解子的組成。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優選的N-末端甘氨酸蛋白降解子從後生動物

蛋白質組

的天然N末端移除,這表明蛋白經過進化後避免通過這種途徑進行降解,但在經過注釋的半胱天冬酶(caspase)切割位點上強烈富集。對位於所有已知的半胱天冬酶切割位點下遊的N-末端肽開展的穩定性分析證實了Cul2

ZYG11B

和Cul2

ZER1

可在凋亡過程中對蛋白水解切割產物的移除作出重大貢獻。

最後,這些研究人員確定了ZYG11B和ZER1在N-豆蔻醯化蛋白(N-myristoylated protein)質量控制中的作用。N-豆蔻醯化是一種重要的翻譯後修飾,僅在N-末端甘氨酸上發生。通過在不存在N-肉豆蔻醯基轉移酶NMT1和NMT2的情況下分析人N-末端組的穩定性,他們發現未經歷N-豆蔻醯化反應的蛋白底物會暴露出它的N末端甘氨酸蛋白降解子,不然這些蛋白降解子會被遮擋住。因此,讓甘氨酸蛋白降解子有條件地暴露於ZYG11B和ZER1中,從而可以允許對已逃避N末端豆蔻醯化的異常蛋白進行選擇性蛋白酶體降解。

綜上所述,這些數據表明另外一種以N-末端甘氨酸為中心的N-末端蛋白降解子途徑調節後生動物蛋白質組的穩定性。Cul2

ZYG11B

和Cul2

ZER1

介導的通過N-末端甘氨酸蛋白降解子進行的蛋白降解可能在清除

細胞凋亡

過程中由半胱天冬酶切割產生的蛋白水解片段和N-豆蔻醯化蛋白的質量控制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Richard T. Timms et al. A glycine-specific N-degron pathway mediates the quality control of protein N-myristoylation.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w4912.

相關焦點

  • 豆蔻醯輔酶A:蛋白質N-豆蔻醯轉移酶的N端區域的生物學功能和藥物設計
    生物谷:豆蔻醯輔酶A:蛋白質N-豆蔻醯轉移酶(NMT)負責催化將豆蔻醯輔酶A上的豆蔻酸共價連接到真核生物和病毒的眾多新生蛋白N末端的甘氨酸上,在多種重要細胞過程中發揮重要的生物學功能。遺傳和生化研究結果表明NMT是抗真菌藥物的理想靶標。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自然》雜誌:首次揭示組蛋白賴氨酸乳酸醯化(Kla)調控機制
    新聞事件今天《自然》雜誌發表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小組的一篇表觀遺傳蛋白修飾文章,首次揭示了組蛋白賴氨酸乳酸醯化(Kla)這個調控機制,並證明其在基因表達,微環境中改變巨噬細胞中的作用。作者首先用一系列化學和生化的方法,確認此修飾在組蛋白中的存在。
  • 「精」亦求精——巴豆醯輔酶A水合酶CDYL調控組蛋白巴豆醯化而影響...
    之後的一系列後續研究表明,組蛋白的醯化有眾多的生物學功能,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關注關注,而巴豆醯化修飾(crotonylation)就是其中的熱點之一。近日,景傑生物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尚永豐院士合作,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最新 研究成果1,該研究揭示了CDYL(chromodomain Y-like transcription corepressor )作為水合酶,催化crotonyl CoA和  β-hydroxylbutyryl-CoA的轉化,進而調控組蛋白巴豆醯化水平的新機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蛋白醯化修飾的新機制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細胞焦亡的形態學特徵、發生及調控機制等均不同於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迄今為止,已經證實弗氏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桿菌、綠膿桿菌、弗朗西斯氏菌、嗜肺性軍團桿菌以及葉爾森桿菌均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現有研究發現,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不僅存在於單核巨噬細胞,還存在於樹突細胞等其他細胞中。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正因為如此,一些控制真核細胞分裂周期中關鍵事件的蛋白都起源於古生菌。這其中包括ESCRT-III蛋白,它在許多真核生物中催化細胞分裂的最後一步,在古生菌嗜酸熱硫化葉菌(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中也是如此。
  • 基因頭條 | 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重要...
    科研進展 1、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分析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 巴豆醯化在生殖發育、腫瘤發生、轉錄調控、抗逆脅迫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單鏈DNA磷硫醯化修飾系統
    中外多個實驗室經過緊密合作,發現了一套全新的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Ssp系統,並揭示了細菌通過該修飾來抗噬菌體感染的分子機制。相關跨校合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是細菌抵禦外源DNA轉移的一種細胞防禦機制,在細菌中廣泛分布。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揭示了SIRT5可通過琥珀醯化、丙二醯化等調控免疫代謝、心臟代謝、腫瘤代謝中的諸多生物學功能,其生理和病理功能依然有很多未知尚待挖掘。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單鏈DNA磷硫醯化修飾系統
    中外多個實驗室經過緊密合作,發現了一套全新的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Ssp系統,並揭示了細菌通過該修飾來抗噬菌體感染的分子機制。相關跨校合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是細菌抵禦外源DNA轉移的一種細胞防禦機制,在細菌中廣泛分布。
  • 科學家解析首個激活狀態甲醯化多肽受體FPR2的信號轉導機制
    在細菌和宿主線粒體蛋白質中大量存在甲醯化的多肽,它們的普遍特徵是蛋白序列中N末端甲硫氨酸被甲醯化修飾,從而被人體內一類被稱為甲醯化多肽受體(Formyl-peptide receptors, FPRs)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識別並激活下遊信號傳導通路,引起相關免疫細胞行為改變,達到機體對外源病原體微生物的固有免疫防禦以及清除體內衰老或損傷細胞的目的
  • 清華李海濤組在《Nat Chem Biol》報導巴豆醯化最新閱讀器
    左為常見的組蛋白醯基化修飾類型舉例;右為YEATS結構域利用「三明治芳香籠」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基本機制之一,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調控著遺傳信息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在基因表達和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甘肅中金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委託,對「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以單一來源的方式進行採購。名稱 數量 單位 1 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
  • 科學家解析蛋白質量控制
    ,有助於深入理解細胞內蛋白質量控制系統在空間上的精細調控。 對於因為各種原因而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細胞可通過其質量控制系統進行清除,以避免其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響。但是對於細胞採用怎樣的機制來清除錯誤摺疊的Gβ,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時空變化,目前知之甚少。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錯誤摺疊的Gβ能夠被泛素化修飾,進而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通路完成降解。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團隊首次鑑定到八種新的賴氨酸醯化修飾:丙醯化、巴豆醯化、琥珀醯化、丁醯化、丙二醯化、戊二醯化、二羥基異丁醯化和三羥基丁醯化 (圖 1)。這些醯化修飾多發生在組蛋白上,其中很多和基因表達的調控有關,因此引發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推動了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有些醯化修飾並不局限於發生在組蛋白上:琥珀醯化修飾同樣也可以發生在非組蛋白,如線粒體內中三羧酸循環中的代謝酶。
  • 2019年7月5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N-豆蔻醯化蛋白質量控制機制doi:10.1126/science.aaw4912人們早就知道蛋白的穩定性受其N-末端胺基酸殘基的影響,並且在過去三十年中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描述了一系列N-端規則(N-end rule)途徑,這些途徑通過N-末端的蛋白降解子基序讓其所在的蛋白遭受降解。
  • 【中國科學報】蛋白琥珀醯修飾通路研究獲突破
    近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密西根大學在一項合作研究中,首次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對去乙醯化調控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在779個蛋白上鑑定出2500多個琥珀醯位點,並研究揭示了蛋白琥珀醯修飾具有廣泛調節細胞代謝的作用,同時也提示此修飾可能影響其他重要細胞生物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