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驚!早就知道腸道細菌厲害,可你知道它們竟連宿主的基因都...

2020-11-26 生物谷

 

近幾年,腸道細菌逐漸顯露出各種「本領」,不僅幫助我們消化食物,還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例如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然而,根據發表在《細胞》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腸道細菌的交流能力高得出人意料:它們竟然可以實現跨越物種交流,對宿主的基因表達進行控制。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醫學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腸道細菌分泌的一種分子會附著在宿主的多種蛋白質上,從而改變宿主調節自身基因表達的能力,影響宿主發育。

用領導該項研究的作者Jonathan Stamler博士的話說,「腸道有著複雜的結構,許多研究人員都在尋找細菌會用什麼樣不同尋常的物質對人類健康造成可能的影響。」然而,這群科學家發現腸道細菌分泌的這種分子並非微生物才有的「非主流」化合物,卻是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各種組織中普遍存在的信使分子:一氧化氮。

在哺乳動物細胞內,一氧化氮以一種被稱為S-亞硝基化的方式對蛋白質提供修飾,調節蛋白質的穩定、定位和相互作用。據估計,整個蛋白質組的70%可能都受到S-亞硝基化的翻譯後修飾,其影響涉及代謝、能量利用、運動甚至動物的壽命。

而當科學家們在模式生物線蟲的體內追蹤腸道細菌分泌的一氧化氮時,發現這些微生物來源的一氧化氮分子可以對宿主的多種蛋白進行S-亞硝基化。可以說,腸道細菌們就像掌握了一門通用語言來與宿主基因進行交流。

其中,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種對發育至關重要的蛋白ALG1,觀察這種蛋白會如何受到腸道細菌的影響。當研究人員把分泌一氧化氮的細菌餵食給線蟲後,觀察到分泌的一氧化氮分子附著到線蟲的ALG1上。而過多的一氧化氮讓線蟲的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出現畸形。

值得注意的是,ALG1是一種在進化上從線蟲到人類高度保守的蛋白。換言之,在哺乳動物體內,當共生的微生物產生了過多的一氧化氮,這種蛋白或許也會通過同樣的S-亞硝基化修飾受到影響,有可能也會導致發育問題。

正如有人想到用植入益生菌的方式來改善消化或其他代謝問題,這項研究的新發現也讓Stamler博士設想出一種潛在的治療思路,或許可以給腸道接種細菌來調整一氧化氮的釋放,利用這一物種間通用的信號通路改善人體健康。(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19(第五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19MicIntestin ?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eLife:利用光遺傳學控制腸道細菌代謝,竟可延長宿主壽命
    為了探索細菌產物對衰老過程的影響,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開發出一種利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直接控制生活在秀麗隱杆線蟲腸道中的細菌的基因表達和代謝產物產生的方法。
  • ...腸道細菌與哺乳動物宿主之間存在一種通用的溝通策略---一氧化氮
    2019年2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腸道中的細菌不僅幫助哺乳動物宿主消化胃部中的食物,還能夠告訴它們的宿主基因該做什麼。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物種間溝通(interspecies communication)」方法:細菌分泌一種稱為一氧化氮的特定分子,從而允許它們與宿主DNA進行溝通並控制宿主DNA,這提示著這兩者之間的交談可能廣泛地影響人類健康。
  • 《自然》:能抗擊癌症,也能抵禦病菌感染,這群腸道細菌厲害了!
    這些細菌、真菌、古細菌等與人體相互作用,對於我們的健康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科學家們漸漸認識到,像肥胖、癌症等諸多疾病都與腸道菌群關係密切。而人體中的這些「異己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本田賢也(Kenya Honda)博士帶領其研究小組在健康人腸道菌群的諸多成員之中,優選出11株細菌,它們可以極大增強生物的免疫反應。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導讀:腸道「強壯」的免疫功能與效應T細胞及調節性T細胞(Treg)在體內的平衡有關。Treg細胞的主要特徵是細胞內Foxp3分子的表達。丁酸鹽在內的微生物發酵產物可在胸腺外誘導Foxp3的表達,促進CD4+T細胞向外周Treg(pTreg)細胞分化,且該過程由非編碼序列1(CNS1)增強子協助進行。
  • 你需要給腸道細菌測 DNA 嗎?
    通過測序,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有哪些顯性的或隱性的疾病基因。這對於預防、治療某些疾病,阻止它們遺傳給下一代,有著莫大的好處。要知道你的身體並非僅屬於你,它是一個生態系統,除了人體細胞,還寄生著數以億計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尤以寄居在腸道的微生物居多。這些微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和精神狀況,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能知道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微生物,並通過相應的食物或藥物來調理和控制它們,對於我們的健康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圖片來源:《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5月22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你會偶爾享受一下美味的沙拉嗎?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而近幾年,隨著基因分析技術飛速發展,人們意識到,腸道菌群的規模和功能都被大大地低估了。很多細菌無法在培養皿中生長,但其基因組信息卻在腸道樣本中被找到。據此推測,棲息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約有 3~5 萬種,總數超過 10 億個,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 16 倍。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黃琨 • 2020-07-28 16:00:25
  • Nature速遞 | 腸道細菌通過酪胺生合途徑調控宿主行為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形成諸如:共生、致病或互惠等複雜關係。本文在秀麗隱杆線蟲腸道共生細菌Providencia中鑑定了酪胺生物合成所需的基因,該基因產物為神經調節物質酪胺(tyramine, TA),酪胺緊接著會被宿主酪胺β-羥化酶(tyramine β-hydroxylase, tbh-1)轉化為章魚胺(Octopamine,OA),從而繞過了宿主酪胺生物合成的需求並操縱宿主的嗅覺器官。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她的團隊正在嘗試找出哪些細菌的抗原正在影響 IRBP 反應性 T 細胞,以及它們如何對細胞進行改變以攻擊眼睛。 自從她開始這個項目以來,這個想法就受到了其他幾個研究小組的支持。 但是在腸道中,APC 所做的則相反,APC 需要釋放信號告訴 T 細胞要「耐受」共生微生物。因此,想要通過分子擬態引發自身免疫,必須要採取某些其他措施。 Kriegel 說:「你可以想像一下,一旦基因關聯錯誤,那麼就會立馬引起致病反應,而不是正常的調控。」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你知道剛剛過去的5月29日是什麼日子嗎?1958年,世界腸道健康組織(WGO)創始人Henry Cohen博士提出,5月29日這一天將永久的成為「世界腸道健康日。2005年5月29日,WGO的研究人員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胃腸道學者齊聚一堂,舉行了第一次腸道健康研討會。
  • Science:人體細胞又添新類型,可「清洗」腸道細菌
    我們腸道內的微生物群對於機體健康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但若得不到有效調節和控制,則會成為健康隱患,可能引發腹瀉、腹脹、炎症性腸炎等病症。為此,我們的腸道表面分泌有一層保護性的粘液,以防止腸道內細菌直接侵入腸壁組織而引發炎症反應。這些粘液的主要成分為粘蛋白,由腸壁上的杯狀細胞(goblet cell)分泌。
  • 細菌能指導動物發育,還能控制大腦?沒了細菌很多動物無法長大
    也就是說通過補充細菌,它們基本已經被治好了。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理呢?通過觀察小鼠的腸道,他們發現凡是母親經歷過嚴重免疫反應的小鼠,其腸道都非常脆弱,血管稀稀拉拉,上表皮細胞也特別薄,小腸絨毛非常畸短,發育非常不好。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我們知道體內DNA的細微差異引起巨大的表型多樣性,也就是說大家都能區分彼此。相比之下,人體微生物的宏基因組(微生物在我們體內的總DNA含量)變化更大,只有三分之一的組成基因存在於大多數健康個體中。所以要理解健康微生物組這些差異是重大的挑戰。
  • 基因調控因子能夠促使細菌殺死競爭對手並在魷魚中建立共生關係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揭示了使不同細菌菌株之間的競爭關係,並在夏威夷短尾魷魚中建立共生的分子機制,它們發現了「克敵制勝」的關鍵基因調控機制。,有了許多這樣的共生體,宿主組織的表面就變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不同物種和細菌菌株細胞相互作用並爭奪資源。
  • 人體腸道細菌的鞭毛竟然是抗病毒成分
    本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要阻止人類腸道內某種致命病毒,關鍵在於人類腸道中的細菌——生活在人類胃腸道中數萬億難以察覺的細菌
  • 幹細胞移植後,腸道杯狀細胞的損失會導致致命...
    可導致結腸內壁失去保護性杯狀細胞,這可能是致命的。這些細胞產生保護性粘液層,防止腸道細菌進入腸道組織和血流。科學家發現,移植後成熟杯狀細胞的減少破壞了它們形成的粘液層,導致細菌入侵腸道組織。在注射IL-25的小鼠中,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後,能夠侵入腸道黏膜的細菌明顯減少。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另一種結腸細胞分泌並存在於粘液中抗微生物分子Lypd8中,在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內層粘液中丟失。他們還發現,Lypd8對於IL-25的保護作用是必要的。
  • 噬菌體與宿主細菌的相互作用--吸附篇
    此外,對於一些有尾釘的噬菌體,它們還具有甘氨醯水解酶活性,可以解聚宿主表面的多糖。一些噬菌體也可以感染不同的宿主,如噬菌體 92,它具有四個不同的尾纖維蛋白,不僅可以感染大腸埃希氏菌,還可以感染鼠傷寒沙門氏菌。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噬菌體都使用尾部蛋白來識別宿主。例如, X174的衣殼蛋白H具有RBP功能,並以大腸埃希氏菌LPS為靶標,蛋白H是管狀的,為DNA注射提供了通道。
  • 科學家發現:每個人的腸道都有獨特的病毒「指紋」,年齡和種群影響其多樣性
    根據首個收集人類消化系統病毒種群的綜合資料庫的研究,每個人的腸道病毒組成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另外,一項對健康西方人腸道病毒的分析還表明,病毒類型多樣性在兒童和老年人之間的「高峰」和「低谷」反映了生命周期中細菌的變化。事實上,科學家對病毒了解得越多,他們就越認為它們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這表明病毒有可能代表一種新型藥物,可以對抗致病細菌,特別是那些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
  • BMC Microbiology:多吃蘋果可改善腸道菌群環境
    動物實驗顯示,多吃蘋果可以明顯增加腸道內有益細菌的數量,有助於保持健康。新一期英國《BMC微生物學雜誌》刊登丹麥大學研究人員的報告說,如果給實驗鼠長期吃蘋果,則可以檢測到其腸道內一些有益細菌的數量增加。這些細菌有利於腸道維持理想的酸鹼環境,而且它們還可以分泌一種可被腸道細胞當作能量來源的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