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速遞 | 腸道細菌通過酪胺生合途徑調控宿主行為

2021-02-13 遇見生物合成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形成諸如:共生、致病或互惠等複雜關係。本文在秀麗隱杆線蟲腸道共生細菌Providencia中鑑定了酪胺生物合成所需的基因,該基因產物為神經調節物質酪胺(tyramine, TA),酪胺緊接著會被宿主酪胺β-羥化酶(tyramine β-hydroxylase, tbh-1)轉化為章魚胺(Octopamine,OA),從而繞過了宿主酪胺生物合成的需求並操縱宿主的嗅覺器官。研究人員發現OA靶向ASH傷害性神經元OCTR-1 octopamine受體 ,從而調節宿主厭惡性嗅覺反應。本文以一個獨特的視角,闡述了一個很魔幻的像殭屍螞蟻(也可能像生化危機,釜山行等電影裡的喪屍)一樣的驅動策略,這種腸道菌群調控宿主行為的研究對於促進寄宿主之間的共生問題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

Fig 1. Modulation of octanol avoidance by Providencia requires the OCTR-1 octopamine receptor in the ASH sensory neurons. 註:辛醇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本文以此為刺激源。

Fig 2. Two AADCs in Providencia act redundantly to modulate octanol avoidance. a, Cartoons depicting the tyrDC locus in Lactobacillales, the adcA locus in Morganella (top), and corresponding loci including engineered muations in JUb39 (bottom). b, Presence of tyrDC, adcA, E.-coli-type tyrP and Morganella-type tyt-1 at the family and genus level among Enterobacterales. 

Fig 3. Biosynthesis of tyramine (TA) and octopamine (OA) in C. elegans. 註:本文發現Providencia中存在的酪胺合成基因簇合成酪胺後,會在宿主體內作用下形成OA,從而規避宿主酪胺生合系統並調控宿主的規避行為(至於該共生菌如何規避宿主酪胺途徑並劫持tbh-1,需要各位在原文中尋找答案)。

相關焦點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在這篇論文裡面,科學家們研究了腸道細菌對於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行為的影響。由於這種動物結構簡單並且培養方便,秀麗隱杆線蟲是生物實驗室的常見實驗動物。因此,很多在遺傳發育等領域中的重要發現都是最初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面做出來的。
  • Nature | 微生物膽酸代謝產物調節腸道RORγ + 調節性T細胞穩態
    Dennis Kasper,該課題組的研究重點是微生物群在免疫系統發育、成熟和調節中的調控作用。    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編碼的代謝流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活性分子與宿主之間不斷產生相互作用。其中,初級膽酸(BAs)是在肝細胞內合成並釋放到十二指腸用以促進脂質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的生物活性分子,而一些膽酸能夠逃逸到結腸,然後腸道中共生的微生物可以將它們轉化為各種腸道膽酸,這些膽酸作為一種重要的激素信號,它們可以通過特定的核受體以及G蛋白偶聯受體調節宿主膽固醇新陳代謝和能量平衡。此外這些受體在塑造宿主固有的天然免疫反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其中許多是通過多步生物合成途徑產生的,而哺乳動物則沒有這種途徑。這些分子維持細菌功能,例如信號傳導,結構成分和能源,儘管有些分子,如蛋白質毒素,主要以其影響宿主系統的作用而為人所知。MAMPs的存在,結構和免疫調節活性隨細菌種類的不同而變化,因此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宿主對特定MAMPs的暴露水平和反應水平,進而影響後續的健康狀況和行為。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其中許多是通過多步生物合成途徑產生的,而哺乳動物則沒有這種途徑。這些分子維持細菌功能,例如信號傳導,結構成分和能源,儘管有些分子,如蛋白質毒素,主要以其影響宿主系統的作用而為人所知。MAMPs的存在,結構和免疫調節活性隨細菌種類的不同而變化,因此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宿主對特定MAMPs的暴露水平和反應水平,進而影響後續的健康狀況和行為。
  • 7月Nature雜誌亮點研究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蘭迪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感官行為的分子機制。
  • ...腸道細菌與哺乳動物宿主之間存在一種通用的溝通策略---一氧化氮
    2019年2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腸道中的細菌不僅幫助哺乳動物宿主消化胃部中的食物,還能夠告訴它們的宿主基因該做什麼。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物種間溝通(interspecies communication)」方法:細菌分泌一種稱為一氧化氮的特定分子,從而允許它們與宿主DNA進行溝通並控制宿主DNA,這提示著這兩者之間的交談可能廣泛地影響人類健康。
  • 研究速遞 | 食品添加劑E171可能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而致癌
    研究速遞 | 食品添加劑E171可能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而致癌
  • 動物所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此外,食糞行為還可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發現食糞行為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這一過程說明,細菌的代謝產物可決定腸道免疫細胞群的組成。研究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增加其抗炎表型的基因表達,從而增加pTreg細胞的分化。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群可產生多種次級代謝產物在血液中積累,並對宿主會產生系統性的影響。
  • 亞硝酸鹽:腸道病原菌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增強致病力的重要信號分子
    硝酸鹽還原酶把炎症過程中宿主細胞產生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從而為病原菌在腸道厭氧環境下提供生長必須的能源。而腸道正常菌群一般不表達硝酸鹽還原酶因而在炎性腸道中在和病原菌競爭生長過程中處於劣勢。這也是病原菌能夠突破正常腸道菌群屏障而引進感染性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亞硝酸鹽作為信號分子在腸道病原菌感染過程中調控毒力基因的表達及其致病力的作用相對知之甚少。
  • Science綜述:微生物組是宿主新興表型的來源
    例如,免疫調節Irak3 TLR2(toll樣受體2)信號通路所需的基因變化塑造了乳球菌和科氏桿菌科的豐度,這可能是通過改變宿主對肽聚糖的免疫反應能力實現的。類似地,在生命早期表達toll樣受體5(Tlr5)基因與小鼠的腸道菌群改變有關,而這則可能是通過增強對鞭毛細菌的免疫反應實現的。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廣泛的先天免疫激活通過腸道菌群對宿主進行調控。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第一隻恐龍蛋是軟殼蛋
    [論文詳細信息] A neurotransmitter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 腸道細菌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的感受行為
  • Nature:細菌交流關鍵機制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文章第一作者,Bassler實驗室研究生Doug  Higgins表示,「誘發疾病的細菌用一種化學預言相互交流,現在我們能通過幹擾它們的交流來控制傳染」,「這篇文章雖然是針對霍亂,但是以其為範例,我們可以控制其它細菌。」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數以百億計的微生物與宿主構成共生關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幫助宿主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之外的其它生理活動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析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各器官間的互作關係有助於在分子水平理解腸道菌與宿主在長期的共進化過程中演化出的共生機制。  參與代謝調控是腸道菌影響宿主機體健康的重要方面。
  • Nature中文摘要 4 December 2014
    對長期暴露在壓力環境下且去除伏隔核中β-連環蛋白的小鼠進行小RNA 解析(small RNA profiling),揭示了依賴β-連環蛋白的microRNA調控是與抗壓能力相聯繫的。綜上所述,這些發現闡明了β-連環蛋白在抗壓行為的發展上是一個關鍵的調控因子,並且通過激活包括Dier1和下遊microRNA在內的microRNA網絡來發揮作用。
  • Nature子刊:微生物組療法想要成功,少不了這個方法
    腸道細菌通過競爭性或捕食性、共生或互惠的相互作用[6],促進群落內協同表型和生存依賴性的建立。這一認識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它將對解釋下一代益生菌[2]、建立(定殖)和持久性(移植)、功能合成群落和糞菌移植[6]中所必需的細菌之間營養協作(交叉餵養)作用至關重要。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動物實驗探索機制:動物可以通過糞便微生物群移植來實現人性化,糞便物質取自人類,用於在嚙齒類動物的腸道中重新填充與人類捐贈者相似的成分。這樣可以在齧齒動物中重建與供應者人類相似的表型,為在人類中很難研究的機制提供了一種臨床前的方法。功能分析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動物行為測試,以及分子和成像技術進行的體外測試來完成。
  • 早就知道腸道細菌厲害,可你知道它們竟連宿主的基因都...
    然而,根據發表在《細胞》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腸道細菌的交流能力高得出人意料:它們竟然可以實現跨越物種交流,對宿主的基因表達進行控制。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醫學院、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和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腸道細菌分泌的一種分子會附著在宿主的多種蛋白質上,從而改變宿主調節自身基因表達的能力,影響宿主發育。
  • eLife:利用光遺傳學控制腸道細菌代謝,竟可延長宿主壽命
    已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宿主生命的多個方面,包括衰老。鑑於人類腸道環境的複雜性和異質性,闡明特定微生物物種如何有助於長壽一直是一個挑戰。為了探索細菌產物對衰老過程的影響,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開發出一種利用光遺傳學(optogenetics)直接控制生活在秀麗隱杆線蟲腸道中的細菌的基因表達和代謝產物產生的方法。
  • 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
    他們的研究顯示,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2019年12月25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表示,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編碼的代謝途徑通過許多生物活性分子不斷與宿主基因產物相互作用。初級膽汁酸(BA)在肝細胞內合成並釋放到十二指腸中,以促進脂質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