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Microbiology:多吃蘋果可改善腸道菌群環境

2021-01-11 生物谷

「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常見的西方諺語,一項最新研究再次證實了這句話的道理。動物實驗顯示,多吃蘋果可以明顯增加腸道內有益細菌的數量,有助於保持健康。

新一期英國《BMC微生物學雜誌》刊登丹麥大學研究人員的報告說,如果給實驗鼠長期吃蘋果,則可以檢測到其腸道內一些有益細菌的數量增加。這些細菌有利於腸道維持理想的酸鹼環境,而且它們還可以分泌一種可被腸道細胞當作能量來源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說,這是因為蘋果中含有的蘋果膠質可以幫助有益細菌在實驗鼠腸道內生長,而這些細菌帶來的好處甚至可能包括減少患癌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人類腸道系統對蘋果膠質是否存在同樣的反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但這項研究結果可以說明,人們對蘋果的偏愛是有道理的。(生物谷Bioon.com)

腸道菌群研究:

Science: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Structure:腸道菌用結構識別控制澱粉分解

ISME Journal:基因與飲食和肥胖的關係

Nature:腸道細菌可保護宿主腸道免受病原體侵害

PLoS biology:人類腸道細菌超1000萬億

PNAS:腸道細菌控制你的體重

Nature:友好細菌影響腸道響應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Effects of apples and specific apple components on the cecal environment of conventional rats: role of apple pectin

Tine R. Licht1 Max Hansen2, Anders Bergstr1, Morten Poulsen2, Britta N. Krath2,3,

Jaroslaw Markowski4,  Lars O. Dragsted3, and Andrea Wilcks1

1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National Food Institut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Mkh Bygade 19, DK-2860 Sorg, Denmark
2Department of Toxi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National Food Institut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Mkh Bygade 19, DK-2860 Sorg, Denmark
3Department of Human Nutrition, Faculty of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Rolighedsvej 30, DK-1958 Frederiksberg C, Denmark
4Department of Storage and Process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mology and Floriculture, 96-100 Skierniewice, Poland

Background

Our study was part of the large European project ISAFRUIT aiming to reveal the bi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epidemiologically well-established health effects of fruits. The objective was to identify effects of apple and apple product consumpt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eca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ats, as well as on a number of cecal parameters, which may be influenced by a changed microbiota.

Result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cecal microbiota profiles obtained by PCR-DGGE targeting bacterial 16S rRNA genes showed an effect of whole apples in a long-term feeding study (14 weeks), while no effects of apple juice, purée or pomace on microbial composition in cecum were observed. Administration of either 0.33 or 3.3% apple pectin in the diet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the DGGE profiles.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尹軍霞 (紹興文理學院生物學系 浙江紹興312000)林德榮 (紹興第二醫院腫瘤科浙江紹興312000)摘要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
  • Nature Microbiology:火眼金睛,腸道菌群絕對定量分析擒「真兇」!
    腸道菌群絕對定量分析揭示PSC/IBD診斷中與炎症和膽管阻塞相關的菌群變化發表單位: 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Rega研究所佛蘭德腸道菌群項目隊列(FGFP;n=1120)中觀察到的非疾病相關個體作為健康對照;106個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炎症性腸病(PSC/IBD)糞便樣本(PSC n = 18,克羅恩病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
    現在我國的相關疾病發生也越來越多,每年有幾百萬老人確診。怎麼減少這種疾病的發生呢?降低高風險因素是關鍵。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需要好好改善。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一、腸道菌群紊亂增加患阿爾茨海默氏病的風險瑞士、義大利等多個國家的聯合專家團隊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衡與大腦澱粉樣斑塊的發展之間存在相關性,這是阿爾茨海默氏病特徵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起源,患者血液中鑑定出的某些腸道細菌產生的蛋白質確實可以改變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觸發疾病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研究結果表明,丁酸梭菌可以通過調節Wnt信號轉導通路和腸道菌群來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為CRC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題目:Clostridium butyricum, a butyrate-producing probiotic, inhibits intestinal tumor development through modulating Wnt signaling and gut microbiota 譯文: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 最新研究:中藥改善血糖與炎症,主要還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起作用
    二、知母調節腸道菌群、恢復胰腺功能,改善大鼠糖尿病 北京放射醫學研究所的馬百平團隊、中國醫學科學院餘利巖團隊等研究發現: 1、在知母提取物(AAE)中檢測到8種黃酮和30種皂苷化合物,給糖尿病大鼠口服補充AAE可改善血糖、脂質譜和炎症;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一項動物實驗表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的老鼠,在出現膿毒症之後,經過相同的治療,它們的病死率不同,這表明腸道微生態的種類會影響膿毒症的病死率,說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對機體的保護作用會有所不同。03、腸道微生態與致病菌在正常腸道微生態環境中,寄生在機體內的致病病原菌增生困難,從而致病概率不高。
  • 海棠酵素:具有改善腸道菌群等益生功能
    海棠酵素細菌和真菌菌群結構分析:通過R語言統計和分析作圖,可得各樣本在不同分類水平下含量較高的前30種微生物菌相的相對豐度圖,展示海棠酵素微生物群落組成的種類和相對含量。海棠酵素改善小鼠腸道菌群功能探究:小鼠糞便的收集,選取6周齡雄性昆明小鼠16隻,隨機分為空白組和實驗組,每組8隻。空白組小鼠灌胃0.86%生理鹽水,實驗組小鼠灌胃海棠酵素原液,每天灌胃一次,灌胃0.4mL,連續灌胃28d。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若干年後,也許有相當多的人進入百歲人生。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就來聊聊腸道菌群和長壽的故事。腸道微生物群作為健康衰老可能的介質,通過對抗炎症、腸道通透性以及認知和骨骼健康的惡化來保持宿主環境的穩態。健康老年人的腸道菌群如何定義?考慮到大多數老年人都患有腸道相關合併症,因此在該人群中定義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極具挑戰性。腸道環境的變化,例如炎症,腸道滲漏,活性氧的產生以及藥物的使用,都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組。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同時,也寄居在人體的體表和體腔內,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細菌一般對人體的無害的,而且有些細菌還是有益的,它們與人體和外界環境之間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微生態系統。腸道菌群參與調控人體多種生理功能,對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一、通過黏膜防禦屏障,來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腸道是重要的防禦屏障,首先通過競爭性提取各營養物質,其次就是分泌抗菌素,其實就是產生黏液,細胞激素,刺激淋巴細胞發育成熟和產生產生免疫球蛋白,阻止潛在有害的致病菌進入人體在腸道內定植。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一、IBS患者的腸道菌群情況腸道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態環境,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原蟲等,其中細菌佔多數。當機體受到環境、氣候、飲食、用藥等因素影響時,腸道的條件致病菌轉變為致病菌,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使腸道微生態失調,主要包括菌群比例失調和定位轉移(移位)兩大類。1.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是指腸道菌群數量的增減和比例失調以及菌種性質的變化。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IBS 患者存在菌群失調。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隨著病原菌數量的增加和厚壁菌門數量的減少,菌群失調。酒精性肝病 長期攝入酒精可導致人類和動物模型中菌群結構的變化,腸道通透性增加,隨著持續的酒精濫用,致病菌的多樣性進一步減少,相對豐度增加,如腸桿菌科和腸球菌科。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了解下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包含居住在胃腸道中的大約100萬億微生物的集體基因組,我們腸道細菌的基因庫包含比人類基因組多150倍的獨特基因。在人體定植的許多微生物群落中,腸道菌群正在成為影響宿主健康狀況的主要參與者。腸道菌群的組成是在宿主發育早期建立的,並且可以在一生中經歷無數的變化。
  • 腸道益生菌數量總不夠?保護菌群環境,配合補充
    在腸道中存在著很多菌群,這些菌群大致可以分為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中性菌佔據著較多數量,但是這些菌群平時都是保持相互平衡的關係,從而構成了腸道裡的微生物生態環境,讓身體處在健康的狀態。為了保持微生態環境的平衡,這時就需要益生菌參與,而身體本身是可以產生益生菌,在生活當中酸奶、奶酪等食物也可以補充益生菌,這樣才能保證身體益生菌的數量達標,起到維護腸道菌群環境的動態平衡。但是生活中有很多情況,會導致益生菌減少,從而出現菌群失調。為什麼腸道益生菌總會減少?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