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每日科學:腸道細菌能操控人的心情?(3)

2020-12-02 參考消息

【延伸閱讀】

衛報:特殊腸道細菌有助減肥

2013-09-09 14:54:28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瘦人身上的細菌可以成為治療肥胖症的根本性新療法。

據英國《衛報》網站9月5日報導,一系列的試驗發現,瘦人和肥胖者身上的不同細菌可導致老鼠減重或增重。

這一發現基于越來越多的認為腸道微生物對控制體重起著重要作用的研究。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說,研究通過改變腸道內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開闢了對付肥胖的新療法。

由傑弗裡·戈登帶領的研究人員招募了4對雙胞胎女性。每對雙胞胎中都有一個體型肥胖,另一個則正常。

研究人員收集了每個參與者的糞便,糞便當中包含大量腸道微生物。在經過一系列測試之後,科學家將這些微生物植入經過特殊餵養,沒有自身腸道微生物的老鼠體內,然後觀察效果。

結果發現,移植了纖瘦女性糞便微生物的老鼠仍保持了正常的體型,而移植了肥胖女性糞便微生物的老鼠則增重了很多。檢測顯示,一種名為擬桿菌的細菌在纖瘦女性的體內更多見,它能夠防止老鼠增加過多的脂肪。

在接下來的試驗中,移植了纖瘦女性腸道微生物的老鼠和移植了肥胖女性腸道微生物的老鼠被放在了一個籠子裡。因為老鼠有食糞癖,它們的腸道細菌就產生了混合。

在同一個籠子裡待了10天之後,肥胖的老鼠變瘦了不少。不過這是在老鼠被餵食高纖維低飽和脂肪的健康食物的情況下發生的。當食物被換成高脂肪低纖維的之後,肥胖的老鼠沒有變瘦。

科學家認為,健康飲食讓「好」細菌在動物腸道內大量繁殖,甚至治好了超重老鼠的肥胖症。不過高脂肪低纖維的典型西方飲食會妨礙這種效果。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在西方纖瘦的體型普遍少見。

相關焦點

  •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口服的藥物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發揮功能前就被腸道裡的細菌「吃掉」了。
  • 給腸道細菌吃藥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科學60秒
    「科學60秒」(60-Second Science)是全球最著名的科學英文廣播,由《科學美國人》出品,網羅全球最新奇的科學發現
  • 人體腸道細菌的鞭毛竟然是抗病毒成分
    本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要阻止人類腸道內某種致命病毒,關鍵在於人類腸道中的細菌——生活在人類胃腸道中數萬億難以察覺的細菌
  • 你需要給腸道細菌測 DNA 嗎?
    要知道你的身體並非僅屬於你,它是一個生態系統,除了人體細胞,還寄生著數以億計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尤以寄居在腸道的微生物居多。這些微生物對於我們的健康和精神狀況,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能知道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微生物,並通過相應的食物或藥物來調理和控制它們,對於我們的健康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 大多數口腔細菌能在腸道安家
    理論上口腔細菌會隨著消化道一直遊移到腸道,那麼口腔細菌除了在口腔中起作用外還能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嗎?也就是說,幾乎每時每刻,人類通過吞咽口水或者喝水吃飯等途徑將口腔菌群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胃腸道,其中部分菌種在腸道中定植。進一步研究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結直腸癌患者腸道細菌發現與健康腸道菌群相比,患者腸道中的部分優勢菌群同樣來源於口腔。這種現象預示著口腔菌群可能對某些胃腸道疾病的發生「負責」。
  • 養樂多呼籲關注腸道健康
    研究顯示,人體內生存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分布在腸道、口腔、皮膚等各個部位,單在腸道內就生存著1000多種不同的細菌,被稱為「腸內菌群」。這些細菌大多對人體有益,能共同抵禦致病菌的入侵,維持腸道內微生態平衡。而腸內菌群是否平衡,則影響著人體腸道免疫功能是否能正常發揮。事實上,現代人不良的生活習慣、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等,正不斷影響著腸內菌群的平衡。
  • 《科學》重磅發現!3種腸道細菌「點亮」4種癌症免疫治療
    一項最新的研究在腸道微生物組中發現了新的線索。北京時間8月14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卡明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了哪些腸道細菌可以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腫瘤,以及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018年9月30日/生物谷BIOON/---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迴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並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有趣的科學發現並不一定需要使用特別高大上的實驗材料。最近《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就是一個例子。在這篇論文裡面,科學家們研究了腸道細菌對於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行為的影響。由於這種動物結構簡單並且培養方便,秀麗隱杆線蟲是生物實驗室的常見實驗動物。因此,很多在遺傳發育等領域中的重要發現都是最初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面做出來的。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黃琨 • 2020-07-28 16:00:25
  • 《自然》:能抗擊癌症,也能抵禦病菌感染,這群腸道細菌厲害了!
    這些細菌、真菌、古細菌等與人體相互作用,對於我們的健康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科學家們漸漸認識到,像肥胖、癌症等諸多疾病都與腸道菌群關係密切。而人體中的這些「異己者」,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對人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了。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本田賢也(Kenya Honda)博士帶領其研究小組在健康人腸道菌群的諸多成員之中,優選出11株細菌,它們可以極大增強生物的免疫反應。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導讀:腸道「強壯」的免疫功能與效應T細胞及調節性T細胞(Treg)在體內的平衡有關。Treg細胞的主要特徵是細胞內Foxp3分子的表達。丁酸鹽在內的微生物發酵產物可在胸腺外誘導Foxp3的表達,促進CD4+T細胞向外周Treg(pTreg)細胞分化,且該過程由非編碼序列1(CNS1)增強子協助進行。
  • 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腸道問題在自閉症兒童中很常見,最近的幾項研究(儘管規模不大)顯示,使用健康受試者的糞便移植可以改善兒童自閉症的行為和心理症狀。也許,微生物組研究人員在將他們的發現轉化為臨床療法時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障礙是腸道細菌種群因人而異、令人瞠目結舌的多樣性。
  • 人體腸道藏神奇細菌:主要目的是製造能量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人體腸道細菌能夠「發電」。該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研究報告合著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微生物學家丹尼爾·波特努瓦稱,發電細菌並非一個新概念,在遠離人類生活的環境中可以找到,例如:湖泊底部。但是之前科學家還不知道腐爛植物或者哺乳動物體內的細菌能以一種更簡單的方式發電,尤其是農場牲畜。
  • 腸道微生物通過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
    據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人的健康和行為,甚至與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其可通過血液中的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這一發現提供了一種能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內在機制。該校神經科學項目博士生奧斯汀·穆德稱,嬰幼兒期間神經代謝物的變化對腦發育影響重大,而腸道細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消化好不好影響心情
    導語:為什麼心情鬱悶的時候總是
  • 英國《每日快報》:葉綠素可降低癌症風險,延長壽命|腸道菌群|...
    【英國《每日快報》2021年01月10日文章】題:葉綠素可降低癌症風險並促進肝臟健康,從而延長壽命。光合作用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作為一種存在於所有綠色植物和其他一些生物中的色素,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中必不可少。據健康專家說,葉綠素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帶來眾多健康益處。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Nature:挑戰常規,絕大多數人腸道細菌能夠在體外培養
    美國北卡萊羅納大學微生物學教授James Oliv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道,「這真地是一項非常完美的研究,它面面俱到,作出重要貢獻。」為了評估多少人腸道菌群在體外能夠培養,來自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研究所的Trevor Lawley和同事們開始利用來自6名健康人的新鮮糞便樣品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