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腸道細菌吃藥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科學60秒

2021-02-26 環球科學

科學60秒」(60-Second Science)是全球最著名的科學英文廣播,由《科學美國人》出品,網羅全球最新奇的科學發現,用過山車式的飛快語速,將其濃縮在60秒的播音之中。收聽「科學60秒」,既能知新,又可練耳。



在訂閱號主頁點擊「聽廣播」可獲取「科學60秒」推送目錄,141009及之前的內容可通過回復日期代碼獲取音頻和中英文對照腳本,141009之後的內容可直接點擊連結到包含音頻的頁面。

Drugged Gut Microbiome Cuts Heart Risk in Mice

給腸道細菌吃藥能降低小鼠的心臟病風險

撰文/播音 克里斯多福·因塔利亞塔(Christopher Intagliata)

翻譯 Meatle

審校 邰倫玥

The microbes in our gut play a big role in helping us digest our food. But as they break down nutrients, they also generate secondary compounds that can influence our health. Take carnitine, or lecithin—substances found in red meat. When your gut microbes break them down, the bugs excrete the waste product trimethylamine, TMA. Which your liver enzymes convert to trimethylamine-N-oxide, TMAO, a substance that ups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我們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在消化食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它們分解食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影響我們健康的副產物。舉個例子,當腸胃細菌分解紅肉中常見的肉毒鹼或卵磷脂時,這些微生物會排洩出三甲胺(TMA)。三甲胺在肝臟的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可以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物質——氧化三甲胺(TMAO)。

 

But this effect isn't limited to red-meat eaters. "We're constantly feeding our gut microbes these compounds. Even in the most ardent vegetarian or vegan it happens." Stanley Hazen, a physician in preventive cardiology at Cleveland Clinic. "Every time you eat, even when you eat a pickle or a cucumber or a pure piece of lettuce, once you eat something, your gallbladder contracts and squirts some bile into the intestines to try to help digest the food." And even bile, he says, has compounds, like lecithin, that gut microbes digest into TMA. 

 然而這種影響並不局限於紅肉愛好者。「我們持續不斷地用這些化合物餵養腸胃微生物。甚至嚴格的素食者也不例外。」克利夫蘭診所的預防心臟病學醫師,斯坦利·哈森(Stanley Hazen)說到。「只要你吃了東西,即使吃下的是泡菜、黃瓜或只是一片生菜,膽囊就會收縮,擠出一些膽汁進入到腸道以協助消化。」而膽汁也含有卵磷脂這類的化合物,被腸道細菌轉化為TMA。

 

So why not block the gut microbes from making TMA in the first place? Hazen and his colleagues found a substance that does just that. It's a kind of butanol called DMB, and it's found in extra-virgin olive oil, grapeseed oil, and some red wines and balsamic vinegars. When mice ate DMB, the compound blocked the gut bacteria from producing TMA—which in turn prevented clogged arteries in the animals.

那為何不在源頭上阻止細菌產生這些物質?哈森與他的同事發現了一種具有此功效的物質。這是一種被稱為DMB的丁醇類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在特級初榨橄欖油、葡萄籽油、紅酒或義大利香脂醋中找到。當小鼠攝入了DMB後,DMB會阻止腸道細菌生成TMA,換句話說,DMB可以預防小鼠的心肌梗塞。

 

"I kind of like to think of this as a statin for microbes. When we take a statin, or something that blocks cholesterol synthesis in our body cells, we're not killing the cell, we're just preventing the body from making cholesterol. In an analogous way, this is preventing the microbe from making TMA, and that therefore in the host reduces TMAO levels and is reducing diet-induced atherosclerosis." The study is in the journal Cell. [Zeneng Wang et al, Non-lethal Inhibition of Gut Microbial Trimethylamine Produ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我認為這是一種對微生物起效的斯達汀。當我們吃下了斯達汀,或是其他抑制細胞中的膽固醇生成的物質,我們並沒有殺死這些細胞,只是阻止了膽固醇的生成。類似地,DMB阻止微生物產生TMA,而這樣會在源頭上減少TMAO的水平,並且減少食源性的動脈粥樣硬化。」這項研究被刊登在Cell上。

 

As for whether this finding explains the heart-healthy benefits of the Mediterranean diet for humans? "We haven't studied the Mediterranean diet. But you can start connecting the dots. And I think that is an area where future studies need to go." Until then, no harm in a little olive oil—especially if you’re putting it on a nutritious salad. 

這項發現是否解釋了為何地中海式飲食會對人類心臟健康有益?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對地中海飲食展開研究,但是你可以朝這個方向聯想。同時這將是後續研究的方向。在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前,吃點兒橄欖油應該沒啥害處,尤其是加在營養滿滿的沙拉裡時。

 

點擊閱讀原文,或在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微信訂閱號主頁點擊「聽廣播」可獲取「科學60秒」推送目錄,141009及之前的內容可通過回復日期代碼獲取音頻和中英文對照腳本,141009之後的內容可直接點擊連結到包含音頻的頁面。

相關焦點

  • 雙氧水竟成細菌致病幫兇;冠狀動脈斑塊中細菌與心臟病發作有關
    03 腸道細菌與高血壓和抑鬱症有關,或將改善難治性高血壓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高血壓科學會議(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Hypertension 2019 Scientific Sessions)上一項初步研究表明
  • 多吃纖維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
    只是每天額外補充七克纖維就可以顯著降低兩種疾病的風險。  幾十年以來,全穀物燕麥纖維對心臟健康的好處已經得到公認。但新的研究表明,其他形式的纖維同樣可以為心臟提供保護,意味著人們有更多的選擇來創造一頓健康美味的早餐。  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黛安娜,在二十多年間對超過20項研究進行了調查。信息採集自包括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的六個資料庫。
  • Nejm:紅肉和雞蛋可能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幾周之內,同一批研究者第二次報告:人們吃的食物和腸道內的細菌可能會提高心臟病風險。兩周前,他們說:基於肉毒鹼——紅肉中的一種物質——對腸道細菌的作用,它會讓人更可能患心臟疾病。這一次,他們又稱:蛋黃中大量存在的卵磷脂亦有同樣效果。
  • FASEB J:一種常見的口腔細菌或能通過改變機體腸道微生物組來促進...
    2020年1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眾所周知,牙周病是機體代謝症候群發生的一種重要風險因素,而代謝症候群則是一組增加機體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的疾病,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誘發牙周病的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感染或會通過改變患者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
  • 能降低各類疾病風險
    《生命時報》結合該研究採訪專家,教你科學認識並補足「膳食纖維」這種營養素。受訪專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範志紅中國註冊營養師 劉萍萍《自然》雜誌再次表揚「膳食纖維」從科學定義來講,膳食纖維是指植物中不能被人體消化利用的糖類物質。
  • 英國《每日快報》:葉綠素可降低癌症風險,延長壽命|腸道菌群|...
    【英國《每日快報》2021年01月10日文章】題:葉綠素可降低癌症風險並促進肝臟健康,從而延長壽命。光合作用是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作為一種存在於所有綠色植物和其他一些生物中的色素,葉綠素在光合作用中必不可少。據健康專家說,葉綠素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帶來眾多健康益處。
  • 每天吃一把核桃竟能防心臟病和腸癌
    「核桃」,是世界上四大乾果之一,在我國非常常見,一年四季都會有核桃,口感香酥,被人們做成糕點、零食等,但卻因為這區區的核桃竟能防心臟病和腸癌,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試驗開始前和結束後,研究人員採集參試者的血液和排洩物樣本,血液樣本用於測量膽固醇、血糖和炎症水平,排洩物樣本用於確定腸道細菌的構成。結果發現,連續六周每天吃核桃,可以明顯減少膽汁酸生成,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 美國每日科學:腸道細菌能操控人的心情?(3)
    【延伸閱讀】衛報:特殊腸道細菌有助減肥2013-09-09 14:54:28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瘦人身上的細菌可以成為治療肥胖症的根本性新療法。據英國《衛報》網站9月5日報導,一系列的試驗發現,瘦人和肥胖者身上的不同細菌可導致老鼠減重或增重。這一發現基于越來越多的認為腸道微生物對控制體重起著重要作用的研究。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說,研究通過改變腸道內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開闢了對付肥胖的新療法。由傑弗裡·戈登帶領的研究人員招募了4對雙胞胎女性。
  •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口服的藥物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發揮功能前就被腸道裡的細菌「吃掉」了。
  • 吃藥能喝綠豆湯嗎 看看就知道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吃藥的時候有些東西是不可以吃的,有些東西是可以吃的,那吃藥的時候能喝綠豆湯嗎,吃中藥的時候有哪些禁忌呢,你知道吃藥的最佳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來了解一下吧。  吃藥能喝綠豆湯嗎1、用藥期間儘量避免綠豆湯。因為喝中藥要注意的事項也特別多,如果在吃藥期間就和綠豆湯會大大地影響藥的效果。2、如果在吃藥期間喝綠豆湯,建議隔開3小時喝,那就沒事了。
  • 孕期狀況可能與後代心臟病風險有關
    新華社倫敦1月25日電(記者張家偉)抽菸、肥胖等因素長期以來被認為與心臟疾病風險相關。英國研究人員進行的最新動物實驗顯示,如果母體孕期出現一些妊娠併發症,也會增加其後代未來患心臟病的風險。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為探究影響後代心臟疾病的風險因素,在懷孕的綿羊身上進行了相關實驗。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研究者Fu說道,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腸道菌群或能通過在腫瘤內部定植來增強抗CD47療法的抗腫瘤效應,當給予特定的細菌或其工程化菌群就能作為一種有效的策略來調節多種抗腫瘤免疫療法的功效;本文研究貨位研究人員深入調查腫瘤內部細菌所產生的效應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同時也能幫助解釋為何癌症患者無法對免疫療法產生反應。
  • 每天堅持跑步7分鐘少得心臟病 死亡風險降低30%
    新研究發現,每天跑步7分鐘,不論快慢,就能降低心臟病死亡風險。該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  研究人員跟蹤調查了55137名年齡在18~100歲的成年人長達15年,他們發現,堅持跑步鍛鍊的人,死亡風險降低了30%,因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風險降低了45%。即便每周跑步不足51分鐘,即每天約7分鐘,每天不足6英裡(約9.6公裡)也會有效。不僅如此,每周跑步不到一小時,與每周跑步超過3小時的效果相似。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在今天的科學中,食物和腸道細菌是兩個可以激發興趣和爭論的話題。當然,兩者都是相互關聯的,一項新的研究側重於這種關係的一些微妙之處。 缺乏健康的腸道細菌會損害我們的健康;當我們不吃健康的飲食時,情況也是如此。然而,科學家們並不完全了解特定食物對腸道細菌的確切影響。 這一知識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微生物群的複雜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據估計,抑鬱症很快可能成為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臟病。與抑鬱相似,焦慮也像瘟疫一樣在全世界蔓延。據信,全球約有2.75億人患有焦慮症。去甲腎上腺素也會刺激有害細菌的生長。此外,去甲腎上腺素甚至能使這些有害細菌更具攻擊性,增加它們的生存機會。一些細菌甚至可以將去甲腎上腺素轉變成一種更有害的形式腎上腺素,這會加劇壓力的有害影響。似乎這還不夠,壓力對腸道菌群的有害影響甚至可以改變腸道和大腦之間的一些關鍵信號通路,導致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生。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動物研究表明,懷孕期間食用高飽和脂肪的食物會降低後代腸道中有益細菌的水平,從而引發類似自閉症的症狀。也許這也適用於人類。因此,避免高飽和脂肪的食物似乎是明智的,尤其是在懷孕期間。僅僅關注飲食是不夠的,患有糖尿病和/或肥胖的孕婦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可能生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
  • 連續做伏地挺身,可以讓你成倍地降低心臟病的風險.英語讀頭條(第552期)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說,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要低30倍以上。令人驚訝的是,伏地挺身能力比有氧訓練能力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這被認為是健康評估的黃金標準。更簡單地說:你能做多少伏地挺身可能比有氧健身評估更能評估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親身試驗,調節腸道菌群能減肥
    腸道菌群理論在自己身上的見證,讓他更有資格為這個當下大熱的學科領域代言。美國華盛頓大學基因組研究所副主任喬治・溫斯託克評價說,「趙立平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是以一種置身度外的、客觀的、科學的方式來呈現他的研究發現。」如今,60多歲的趙立平教授72公斤,合體的毛衣下沒有隆起的肚腩,身材「剛剛好」他用自身的親身經歷證實了肥胖與腸道菌群之間的關係。
  • 60分貝噪音影響心臟 9個方法預防心臟病
    我們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心臟病。  60分貝噪音影響心臟  噪音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對人體心臟的影響也越大。研究發現,長期生活中高分貝噪音中的人群,飛機噪音對他們的影響也要高於普通人。每天生活在至少60分貝噪音中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比普通人高30%。  生活中除了噪音會影響心臟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是導致心臟病的原因呢?
  • 人體腸道細菌的鞭毛竟然是抗病毒成分
    本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認為要阻止人類腸道內某種致命病毒,關鍵在於人類腸道中的細菌——生活在人類胃腸道中數萬億難以察覺的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