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 | 腸道「暗物質」在體微生物行為研究新方法

2020-09-22 糖尿病便秘腸炎管理

人類生活與微生物密切相關,在自然界存在的細菌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當屬定植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近十幾年來科學界對腸道菌群的研究呈爆發式增長,但整個領域的研究過於依賴於各類DNA測序手段,對於腸道細菌在體內的生長、代謝等微生物學過程知之甚少。只有對這些細菌的基礎行為有了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深究菌群在宿主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揮的各類複雜功能。然而,由於目前許多腸道細菌在實驗室中仍無法單獨培養,導致人們對這部分菌群的了解還相當匱乏,因此稱其為腸道中的「暗物質」。而那些能夠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的腸道細菌,其在體外的研究結論能否完全反映其在體內的真實生物學行為,目前也仍存在一定爭議。因此,在腸道菌群研究領域中非常需要能夠直接在體探究腸道微生物活動的方法,以便了解其在體內原位的生長、代謝和繁殖情況。

9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楊朝勇王煒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題為Revealing the in vivo growth and divisionpatterns of mouse gut bacteria 的研究論文,利用D-型胺基酸在體序貫標記技術,結合使用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探針,研究小鼠腸道中的各類細菌在體內的生長分裂方式,為揭開這些腸道「暗物質」的神秘面紗提供了首個可行的研究方法。



細菌細胞壁上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在合成和代謝過程中,會通過青黴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 PBP的轉肽酶結構域在其五肽結構末端的D-型胺基酸(D-amino acid, DAA處發生替換(與周圍環境中的其他DAA)、水解(去掉最末端的D-丙氨酸)等修飾,並且細菌的某些PBP對DAA的側鏈上的基團有很高的容忍性。因而,如果在細菌生長環境中加入帶有螢光基團的fluorescent DAA(FDAA)探針,在其細胞壁的代謝過程中探針就可以被共價地連接到肽聚糖的寡肽結構中。由於絕大部分種類的細菌都存在較為保守的肽聚糖結構,因而在灌胃使用後,FDAA探針可以通過小鼠腸道細菌本身的生長代謝過程,實現對大多數腸道菌群的螢光標記。在此項工作中,研究人員序貫使用帶有不同顏色的FDAA探針(TADA, Cy5ADA)灌胃,對小鼠的腸道菌群進行在體標記,以此使得絕大部分腸道細菌會同時帶有兩種螢光的標記信號。由於新合成的細胞壁區域會帶有較強的第二探針信號,因此兩種螢光在細胞壁上的分布可以反映細菌在標記過程中的生長分裂情況。隨後,將盲腸的菌群樣品分別使用靶向染色特定種屬細菌的FISH探針,即可通過螢光成像明確各種細菌相應的生長分裂模式(圖1)這其中也包括了尚無法在體外進行單獨培養和研究的腸道細菌。

圖1 FDAA序標記結合FISH染色示意圖及腸道菌群雙色螢光標記成像


研究者分別觀察了小鼠腸道內6種革蘭氏陽性和6種革蘭氏陰性菌屬(genus)在體原位的生長分裂模式。並在此基礎上,設計靶向特定細菌物種(species)的FISH探針,在種水平上觀察不同細菌在體內的生長分裂情況,其中明確了6種不可培養細菌的分裂模式。此外,該團隊還成像觀察到分節絲狀菌(SegmentEdfilamentous bacteria, SFB這一重要的免疫相關的腸道細菌在體內的生長分裂情況,利用雙色螢光成像提供的微生物學信息,可以分析SFB細菌成熟分化過程的不同階段,為研究SFB在體內的微生物活動提供了新的策略。


圖2 FDAA序貫標記的SFB雙色螢光成像圖


此外,近期該團隊還開發了可對腸道細菌在體的生長代謝活性進行直接定量的新方法。研究人員首先證明了FDAA的標記強度能夠準確地反映細菌的生長代謝水平。通過灌胃FDAA在體標記各類腸道細菌後,結合FISH探針靶向菌群中感興趣的特定種屬,進而可利用流式細胞術分析該類細菌的FDAA螢光強度,從而對其在體的生長代謝水平進行直接定量。該團隊將這一定量方法用於腸道菌群代謝活性的晝夜節律研究,發現小鼠腸道中革蘭氏陽性菌在夜間生長代謝活躍,而革蘭氏陰性菌則恰好相反,為理解菌群在體內的微生物活動規律提供了新的見解。該工作於2020年5月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Angew.Chem. Int. Ed. 59: 11923)



綜合上述兩個工作,該研究團隊基於FDAA代謝標記與FISH染色,開發了可定性研究各類腸道細菌在體原位生長分裂方式的新策略,並可利用這一原理對腸道細菌在體原位的生長代謝水平進行直接定量,成功建立了一套獨立於DNA測序之外的腸道細菌在體研究的新穎方法,為揭開腸道「暗物質」的秘密提供了新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該研究團隊利用其開發的FDAA在體代謝標記這一策略發展了多種腸道菌群研究的新策略。在19年發表的一項工作中(Nat. Commun. 10: 1317),該團隊與北京大學陳興教授團隊合作,應用FDAA序貫標記,提出了首個可用於研究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後植入菌存活情況的非測序方法。研究者利用FDAA探針代謝標記供體小鼠的腸道菌群,在移植給受體小鼠後,利用帶有第二種顏色的FDAA探針灌胃標記受體小鼠總體的腸道菌群,以此能夠通過細菌上兩種螢光信號的標記分布情況來判斷植入菌在受體內的存活情況(存活下來的植入菌應當同時帶有兩種顏色的FDAA標記)。此外,該研究團隊與交大醫學院譚蔚泓教授團隊合作,基於FDAA代謝標記策略,結合使用近紅外二區(NIR-II)染料,首次實現了腸道菌群的實時活體成像(Angew. Chem. Int. Ed. 59:2628)為可視化觀察體內深層組織中的各類細菌提供了一個便捷的研究工具。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以下各節將按腸道細菌和微生物代謝產生的生物活性分子(下圖)轉化的前體來源(從新細菌,宿主或飲食中獲取的來源)來描述類別。 還提供了對特定分子作用的簡要描述。>細菌分子的產物微生物會產生許多蛋白質,維生素和結構成分,這些物質或有益於宿主或對宿主產生負面影響。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以下各節將按腸道細菌和微生物代謝產生的生物活性分子(下圖)轉化的前體來源(從新細菌,宿主或飲食中獲取的來源)來描述類別。 還提供了對特定分子作用的簡要描述。腸道菌群代謝物多胺系統的失調與情緒障礙,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病有關,並且多胺已被研究作為抑鬱症和焦慮症行為,認知能力下降和藥物依賴性的臨床前治療藥物。 由於大多數哺乳動物神經遞質是從胺基酸前體衍生的,因此我們推測,細菌將胺基酸轉化為影響行為的分子可能代表了神經科學中新的微生物內分泌學重點,值得進一步研究。
  • 《2019研究前沿》發布137個前沿 引力波、暗物質等入選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科睿唯安26日在北京聯合向全球發布《2019研究前沿》,從十大學科領域中遴選出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天文學與天體物理領域的引力波、暗物質相關研究入選其中。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張志剛在研究人體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發生的關係時,綜合應用了經典生態學、進化生物學、網絡生物學、基礎醫學等研究方法和思路,並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兄弟醫院單位進行合作研究,初步搭建了與疾病診斷相關的微生態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我們發現,當人體共生微生物發生移位(translocation)時,會大大增加疾病發生的複雜性和潛在風險。」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1.Nature:開創腸道微生物組研究新時代!新方法鑑定出導致結腸炎的腸道細菌doi:10.1038/nature25019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清除了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個重大的障礙:他們設計出並成功地使用一種方法來梳理腸道細菌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他們說,這種被稱作微生物組三角測量(microbial triangulation)的方法可能並不僅僅是推動微生物組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而且也可能會闡明這兩者之間真正的因果關係。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Microbiome(IF:11.607)發表的題為 「EphB6 基因缺陷小鼠的腸道菌群通過介導維生素 B6 動態平衡調節自閉症樣行為」的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在遺傳因子誘導的自閉症中的重要作用,為理解和治療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提供了新的策略。
  • Sci Adv:中國科學家揭示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缺失與兒童患自閉症譜系...
    2020年1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自閉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兒童機體中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的缺失,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出現這一現象的機制和原因。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暗星系是被稱為低表面亮度星系,正是由於它們,才獲得了關於宇宙中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重要確認和新信息。國際高級研究學院(SISSA)天體物理學家Chiara di Paolo、Paolo Salucci和Erkurt Adnan一起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盤狀星系可以用宇宙關係來表示。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圖片來源:Robert Pringle)近年來,微生物領域研究發展迅速,提出了有關人類和動物體內微生物的新知識和新問題。一項新的研究通過使用DNA分析來研究飲食、環境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補充。
  • 學術頭條:新冠家庭中傳染性非常高,腿越細血壓越高,暗物質探測器或...
    抑制多發性抽動綜合症患者抽搐有了新方法《新科學家》刊登了一種不尋常的治療多發性抽動綜合症的新方法。腸道菌群新功能:膽酸脫羥基作用代謝途徑全解析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ael A. Fischbach研究組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Steven C. Almo研究組合作在Nature發文揭開了腸道微生物介導的膽酸脫羥基作用信號途徑,為控制膽酸代謝以及合成相關替代分子提供了可能的機會。
  • 暗物質又出「模糊暗物質」新概念!天吶,已經有很多種暗物質了
    暖暗物質被認為是冷暗物質一個稍輕和移動更快的版本,而模糊暗物質,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由超輕粒子組成,每個粒子質量約為電子的十億分之一(10^-27)(冷暗物質粒子要重得多,大約是電子質量的10^5倍)。
  • 新方法,尋找暗物質更直接了
    然而,以這種方式尋找WIMPs的研究要麼一無所獲,要麼得到的是不確定的結果。隨著對WIMPs的搜索似乎已接近尾聲,物理學家開始思考全新的方法以尋找質量更大的暗物質粒子。最近,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尋找暗物質的新方法,這是一種更加直接的方法,憑藉的僅是暗物質與可見物質間的引力相互作用,而這種引力相互作用,正是目前科學家唯一能確定存在於暗物質與普通物質之間的耦合。
  • Rob Knight發NBT:數據降維新方法助力腸道菌群研究
    Nature子刊:Rob Knight團隊發表微生物組數據降維新方法Nature Biotechnology——[36.558]① 探索菌群數據的常用降維方法,如主坐標分析,但不能實現基於菌群動態對表型進行聚類;② 成分張量因子分解(CTF)新方法可以對重複測量的數據進行無監督的降維,從而生成傳統的β多樣性分析以及差異特徵豐度評估;③ CTF假設數據具有潛在的低等級結構,其中只有少數表型因素解釋了大部分方差;④ 它充分利用重複的測量,同時考慮到微生物組測序數據集的高維,稀疏性和組成性;⑤ 可用於現有數據集的重新分析以及未來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研究表面,影響過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遺傳因素,另一方面是環境因素。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 有味道的研究!考古學家在中世紀的廁所裡,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蹤跡
    現在,研究人員對拉脫維亞和以色列兩個這樣的廁所的分析表明,使用這些廁所的人,有著與狩獵採集者或現代工業化者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員解釋道,腸道微生物群包括腸道中發現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通過研究中世紀的微生物群落,科學家可以追蹤飲食和消化隨時間的變化,更好地了解現代微生物群落的健康狀況。
  • 用新型腔體探測器尋找隱形軸子暗物質
    隨後,研究人員提出,軸子也可能是暗物質的一種有前途的候選者,暗物質是一種難以捉摸的,假設的物質不發射、反射或吸收光。雖然尚未通過實驗觀察到暗物質,但據信它佔宇宙質量的85%。檢測軸子可能對正在進行的暗物質實驗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可以增強對這些難以捉摸的粒子的當前理解。
  • 暗物質根本不存在?你的個性腸子說了算 | 一周科技速覽
    在沒有暗物質的條件下,仿真模擬成功地完成了由宇宙塵埃到圓盤狀星系的演化過程。研究團隊在論文[1]中詳細展示了仿真模型設計,以及星系演化過程中各階段的狀態,令人信服地證明了「不依靠暗物質,通過修改引力理論也可以解釋星系運行狀態」。當然,作為旨在排除暗物質可能性的理論,MOND理論目前還面臨其他難題有待解決。
  • Cell: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年6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如何以化學方式轉化或代謝口服藥物,從而影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