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新冠家庭中傳染性非常高,腿越細血壓越高,暗物質探測器或...

2021-01-15 前瞻網

中疾控:北京聚集性疫情病毒分離培養成功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8日發布消息稱,近日接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聚集性疫情病例的呼吸道標本,進行了病毒的分離培養。核酸檢測結果提示病毒在迅速大量擴增,證明病毒分離培養成功。目前病毒在持續傳代與擴增中。

新冠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染性非常高

6月17日,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家庭內傳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染性非常高,並且COVID-19患者在出現症狀前的傳染性與實際患病時一樣。這些結論是通過分析1月7日到2月18日中國廣州349名COVID-19患者和1964名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數據得出的。

比頭髮絲細1000倍的納米海綿可抑制新冠病毒傳染性

發表在《納米快報》雜誌上的第一批數據描述了抗擊COVID-19的新方向。包裹在人肺細胞膜和人體免疫細胞膜中的納米顆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細胞培養中的SARS-CoV-2病毒,導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細胞和繁殖的能力。

新冠抗體對人體的保護或只能持續6個月

根據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冠狀病毒提供的保護性免疫持續時間基本過短,COVID-19倖存者自然產生的抗體可能只能提供6個月的保護,之後將面臨再次感染的風險。

抑制多發性抽動綜合症患者抽搐有了新方法

《新科學家》刊登了一種不尋常的治療多發性抽動綜合症的新方法。在手腕上施加電流,使其通過神經進入大腦並改變腦電波,該方法適度地降低了患有多發性抽動綜合症患者抽搐的頻次,這與使我們保持鎮靜的不活躍的腦電波有關。

不同新陳代謝或體型需要不同飲食計劃

一項關於基因、微生物群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對新陳代謝影響的研究顯示,人們對食物的反應各不相同,人與人間的差異很大,甚至高達10倍,這意味著對一個人有益的健康飲食可能對另一個人並不健康。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醫學》。

上海交大研究發現:腿越細,血壓越高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Endocrine Connection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表明,在超重和肥胖的中國男性和女性中,大腿的周長與血壓高低有關,簡而言之,大腿越粗,肥胖症患者的血壓和心臟病風險就越低。

靶向衰老細胞的CAR T細胞可逆轉細胞衰老相關病理過程

來自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Scott W. Lowe和Michel Sadelain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通過設計選擇性靶向衰老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 cells,發現其在體內外都具有良好的特異性裂解衰老細胞的能力,在衰老相關病理小鼠模型中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腸道菌群新功能:膽酸脫羥基作用代謝途徑全解析

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ael A. Fischbach研究組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Steven C. Almo研究組合作在Nature發文揭開了腸道微生物介導的膽酸脫羥基作用信號途徑,為控制膽酸代謝以及合成相關替代分子提供了可能的機會。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對霍亂的易感性和抵抗力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Ansel Hsiao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文章,該研究探究了微生物多樣性是如何影響宿主對霍亂弧菌的易感性的。結果表明霍亂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人存在明顯差異,且其腸道菌群在腹瀉停止、機體逐步恢復的過程中會慢慢改變,逐漸趨近於同一地區沒有出現急性營養不良和腹瀉的個體。

肥皂泡也能為花朵授粉

來自能美市日本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肥皂泡能通過將花粉粒送到目標花朵上,幫助梨樹授粉,肥皂泡可能是機器人授粉技術的一種低技術含量的補充。相關論文6月17日發表在iScience上。

中科院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

《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與鳥類相比,人類是「色盲」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野生蜂鳥能看到5種非光譜顏色。在進化過程中,哺乳動物的夜行祖先失去了兩個視錐細胞。後來,雖然靈長類祖先又重新進化出第三個視錐細胞,但人類的色覺仍然不如許多動物。

發表不到24小時就被質疑的Nature論文撤稿

一篇於2019年8月28日在線發表的Nature論文今天撤稿,該文章發表不到24小時就曾被打假鬥士Bik博士指出文章多處WB條帶存在問題。本次撤稿的主要理由是強調論文中的圖片 2j、3a和3d存在異常。作者強調,他們仍然相信論文中呈現的結論,重要發現是有效而且可以被重複的。

基礎學科儲備和培養人才的「強基計劃」開始實施

今年高考,自主招生退出舞臺,重在為國家整個基礎學科儲備和培養人才的「強基計劃」開始實施。據了解,目前強基計劃已經完成網上報名,高考結束後,將進行校測。

瀋陽分院與遼陽市續籤全面科技合作協議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與遼陽市舉行續籤院市全面科技合作協議與遼陽共建中心協議活動。會上,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和遼陽市籤署保護性耕作技術合作協議;遼陽市授予盧柯、張鎖江、成會明等三位院士「振興遼陽特殊貢獻獎」,表彰了姜偉等10名科技特派員。

法學教育創新聯盟在天津大學成立

天津大學舉行首屆中國高校法學教育創新研討會暨天津大學法學院復建五周年座談會,發布《法學教育創新聯盟成立倡議書》。該聯盟由全國若干知名法學院校發起,旨在建設成為全國高校探討法學教育機遇挑戰、共享法學教育改革創新經驗的大平臺。

科學家以光為媒介用CRISPR手術刀精準切割DNA 觀察到超高速DNA修復

在一系列使用人類癌細胞系的實驗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說,他們已經成功地利用光作為觸發因素,使用一種稱為CRISPR的分子手術刀,迅速對基因組材料進行了精確切割,並觀察了專門的細胞蛋白如何修復基因被切割的確切位置。

科學家找到常見癌細胞一個弱點:暴露於半乳糖時無法適應並死亡

南加州大學維特比分校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系Mork Family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常見的癌細胞類型中的一個弱點:糖無彈性。也就是說,當癌細胞暴露於不同類型的糖(半乳糖)時,細胞將無法適應並死亡。

研究證實:長期接觸空氣汙染導致大腦早期發育異常和神經炎症增加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與交通有關的空氣汙染與神經發育障礙相關的大腦發育變化風險增加之間存在聯繫。他們的研究基於嚙齒類動物模型,證實了先前顯示這種關聯的流行病學證據。

暗物質探測器或發現假想粒子

XENON國際合作組織在義大利格蘭薩索地下實驗室建造了一系列用於尋找暗物質的探測器,其中運行著全球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XENON1T。XENON研究小組的物理學家在線研討會上推測探測器觀測到的來源不明的意外結果,或為來自太陽的新粒子——軸子(一種假想的亞原子粒子)。

新預言:冰巨星內部氦與甲烷的結合與共舞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孫建教授等,與英國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晶體結構搜索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方法,預言氦和甲烷在高壓下可形成穩定化合物,並發現該化合物在高溫高壓極端條件下會出現新奇的塑晶態與超離子態共存的現象。

減少22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0年預算大幅降低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部門預算》,在「過緊日子」的形勢要求下,科學基金2020年預算進行壓減。科學技術(類)基礎研究(款)自然科學基金(項)2020年預算數為289.03億元,佔部門財政撥款總額的92.73%,比2019年預算執行數減少22.07億元,減少7.1%。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家庭中傳染性非常高,腿越細血壓越高,暗物質探測器或發現假想粒子
    目前病毒在持續傳代與擴增中。新冠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染性非常高6月17日,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家庭內傳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傳染性非常高,並且COVID-19患者在出現症狀前的傳染性與實際患病時一樣。
  • 科學家尋找暗物質的新方法:天然的地下古巖石探測器!
    現在,來自波蘭、瑞典和美國的一隊物理學家有了另一個新想法。他們認為,不要只看地殼下探測器中的鍺、氙和閃爍基數器,而要去看地殼本身。在埋藏著太陽系過去歷史的巖石記錄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受撞擊原子核的反衝化石,即一個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的定格痕跡。
  • 用於超靈敏暗物質探測器的超純銅材料
    在探尋暗物質的過程中,銅非常重要。費米實驗室科學家丹·鮑爾說:"在地球表面,我們正處於宇宙射線的沐浴之中。"當這些源自太空的高能粒子擊中銅原子時,它們可以擊潰質子和中子,產生另一種叫做鈷-60的原子。鈷-60具有放射性,這意味著它是不穩定的,會自發地衰變成其它粒子。轉化成鈷的銅原子數量微乎其微,對銅的日常用途沒有影響。
  • 海拔越高溫度也越高?這座奇特的山顛覆科學家的認知,改寫教科書
    編者按:根據新視野號探測器傳回的數據,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山脈的頂部存在著非常明亮的物質,其成分是凝結成霜狀的甲烷。這個發現意味著冥王星上的山海拔越高溫度也越高,與地球上機制相反,顛覆了科學家的認知,也改寫了教科書。
  • 遙遠的外星球可以變成暗物質探測器
    這是暗物質。根據對銀河系巨大星團的計算機模擬,無論暗物質是什麼,我們都希望它更密集地聚集在銀河系中心,並且通常會使您從這些中心越遠越稀薄。正是整個銀河系中暗物質密度的差異可能有助於天文學家識別這種神秘物質。如果我們只有大型的暗物質探測器散布在整個銀河系中。
  • 超純銅,用於超敏感暗物質探測器
    在探測暗物質的過程中,這種神秘物質佔宇宙中物質的85%,每天銅在地面上被花費在物質上。費米實驗室科學家丹·鮑爾說:"在地球表面,我們處於宇宙射線的陣雨中。當這些來自太空的高能粒子撞擊銅原子時,它們可以敲出質子和中子,產生另一個叫做鈷-60的原子。鈷-60具有放射性,這意味著它是不穩定的,並自發地衰變成其他粒子。轉化為鈷的銅原子數量極小,對銅的日常使用沒有影響。
  • 暗物質探測器發現潛在假想粒子
    圖片來源:ENRICO SACCHETTI近日,有物理學家宣布尋找到了神秘暗物質粒子,從而引發了一場媒體炒作風波。 《科學》對此事件做了報導,並表示,該研究小組並未排除其他可能性。自2006年起,XENON國際合作組織在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建造了一系列用於尋找暗物質的探測器,其中運行著全球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XENON1T。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而它的「火眼金睛」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空間探測器。常進說,中國暗物質衛星的觀測能段是國際空間站「阿爾法磁譜儀」的10倍,能量解析度比國際同類探測器高3倍以上。「悟空」將面朝太空,接受來自宇宙四面八方的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由於暗物質可能存在於任何區域,它頭兩年將對全天掃描,探測暗物質存在的方位。
  • 新方法,尋找暗物質更直接了
    用宇宙學家的話來說,宇宙中的所有可見物質,就像是漂浮在充滿了暗物質的浩瀚海洋中的少數存在。這種說法其實非常形象,因為構建了行星和恆星等的普通物質其實只佔了宇宙的5%,,而神秘的暗物質則約佔據了27%。在新的暗物質探測方案中,研究人員為引力版暗物質實驗提出了兩個方案:兩個方案都需要用到微小的機械裝置作為靈敏的引力探測器。並且這些探測器需要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以儘量減少由熱產生的背景噪聲。
  • 「過冷水」可用作新型暗物質探測器
    儘管科學家們預測暗物質約佔宇宙中物質總量的 85%,但截至目前,它們仍未被直接檢測到。
  • 暗物質探測器發現潛在假想粒子
    徐銳 XENON1T是位於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暗物質探測器 自2006年起,XENON國際合作組織在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建造了一系列用於尋找暗物質的探測器,其中運行著全球最靈敏的暗物質實驗XENON1T。 暗物質研究中最主流的模型是一種被稱為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的粒子。 XENON1T中有3.2噸超純液氙,其中2噸用於碰撞。
  • 「人造小太陽」與「悟空」探測器-悟空 暗物質 暗能量 探測器...
    「託卡馬克」在俄語中是由「環形」、「真空」、「磁」、「線圈」幾個詞組合而成。在圈狀的環流器中,等離子體電流和環行線圈產生強磁場,將極高溫等離子狀態的聚變物質約束在環形容器裡,實現聚變反應。  暗物質抓捕小能手:悟空號  「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計劃,屬於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暗物質與空間天文研究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發。
  • 暗物質是什麼,這種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質構建了宇宙的結構嗎?
    暗物質存在的證據萬物之間有萬有引力。太陽系中的八顆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它們越向外旋轉,旋轉的速度就越低。例如,火星的旋轉速度比地球的速度高30公裡。上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們在觀測宇宙中其他星系中恆星的速度時發現,圍繞中心的速度並不是全部衰減,而是與內圈恆星的速度幾乎相同。
  • 首席科學家詳解暗物質衛星「悟空」
    如果把足夠高的能量濃縮在極小的空間體積之內,就像科學家在大型強子對撞機裡進行的粒子碰撞實驗一樣,這些能量就會轉化為各式各樣的粒子四散奔逃,被科學家設置在周邊的各類探測器記錄下來。如果能量足夠高,理論上,這樣的碰撞有可能產生出暗物質粒子——而暗物質粒子是隱身的,無法被周邊的探測器記錄到。於是,在科學家看來,這場粒子碰撞中就會有很大一部分能量不翼而飛。
  • 最終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的,或許是這種奇異「準粒子」!
    現在,一組理論家提出了一種新方法,用一種叫做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奇怪「準粒子」來尋找暗物質。暗物質之謎理論物理學家表示,這些微小漣漪甚至可以吸引一個稍縱即逝的輕量級暗物質粒子脫離隱藏。人們對暗物質有各種各樣的了解,但引人注目的是它是什麼。
  • 原始黑洞或能揭示暗物質本質,暗物質的物理性質是什麼?
    這千分之一的變化,就表示了整個宇宙中的物質分布情況,有的地方分布得多,有的地方分布得少。根據這張圖,再結合剛才的旋轉曲線、X射線觀測、引力透鏡的觀測情況,總之有大量的天文觀測,現在的最新結果表示,宇宙中我們只弄清了5%,還有95%是看不見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質大概佔26%點幾,接近70%的是暗能量。
  •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紫外探測器在空間天文望遠鏡、軍事飛彈預警、非視距保密光通信、海上破霧引航、高壓電暈監測、野外火災遙感及生化檢測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實際應用時,由於自然環境的不確定性,待測目標的紫外光強度通常不高,環境中存在著大量對紫外光具有強吸收和散射能力的氣體分子或塵埃,導致最終到達探測器可檢測的紫外光信號非常弱。因此,提高紫外探測器對弱光的探測能力至關重要。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暗星系是被稱為低表面亮度星系,正是由於它們,才獲得了關於宇宙中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重要確認和新信息。國際高級研究學院(SISSA)天體物理學家Chiara di Paolo、Paolo Salucci和Erkurt Adnan一起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盤狀星系可以用宇宙關係來表示。
  • 宇宙中佔比非常大的暗物質,或許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神秘!
    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的一篇新論文提出:「一個叫做阿貝爾3827(Abell3827)的星系團,位於距離地球14億光年處,其中的暗物質粒子正在對一種重力之外的力做出反應。」實際上,論文的作者探測到的是不同尋常的暗物質布局。
  • 暗物質與暗能量
    2003年威爾金森微波背景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和斯隆數字巡天(SDSS)天文觀測以其對宇宙學參數的精確測量,進一步強有力地支持了這一模型。這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物質基本結構的道路上無疑是一個光輝的成就。WMAP的結果告訴我們,宇宙中普通物質只佔4%,23%的物質為暗物質,73%是暗能量, SDSS 也給出類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