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自帶24小時生物鐘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生物節律

2020-12-04 央視網

人體自帶24小時生物鐘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生物節律

原標題:

  新聞背景

  「十一」長假期間,2017年諾貝爾獎各科學獎項陸續公布。其中,因為涉及到「生物節律」這個人們熟悉又困惑的現象,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格外受到關注。

  人體生物三節律初探因由

  生物節律、生物時鐘、生物周期等有一個相似或相同的涵義,即生物甚至自然萬物的行為都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在運行。春去秋來,潮漲潮落;花開花謝,夜去晝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這些,都是自然和生物的節律。

  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德梅朗把含羞草放在恆定黑暗的環境下時,發現含羞草葉片的活動仍能保持24小時的波動性變化。這表明,植物似乎有自己的生物鐘,而且這種生物鐘是內源性的,這也是生物節律的最早證據。

  到了20世紀初,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人的生物節律或生物周期。德國柏林的醫生威廉·弗裡斯和奧地利維也納的心理學家赫樂曼斯·沃博達宣稱,人的體力存在著一個從出生之日起以23天為一周期的「體力盛衰周期」;人的情感和精神狀況也存在著一個從出生之日起以28天為一周期的「情緒波動周期」。20年後,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特爾切爾教授也聲稱發現了人的智力存在著一個從出生之日起以33天為一個周期的「智力強弱周期」。後來人們稱這三人的發現為「人體生物三節律」,即PSI周期(Physical、Sensitive和Intellectual的縮寫)。

  不過,這一人體生物三節律在後來並沒有得到更多的生物學內部機理的證明,也並不為人們廣泛認同。

  周期基因接近奧秘

  探索的分水嶺出現在1971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本澤和他的學生科羅普卡以果蠅為模型,研究和尋找可以控制果蠅晝夜節律的基因。他們發現,果蠅體內有一個基因產生不同突變後,會致使果蠅本來按部就班的生活規律變得混亂不堪,導致果蠅晝夜節律的周期要麼變短要麼變長,甚至讓其晝夜節律完全消失,成為一個夜遊神。後來,這個基因被命名為周期(Period)基因,簡稱Per基因。

  發現Per基因只是人們認識生物內源性節律的一個良好開端,因為只靠這個基因還是無法解釋為何生物具有24小時節律以及在白晝和黑夜有不同的行為的機理。

  2017年10月2日,諾貝爾委員會宣布,由於在「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三位獲獎者的工作正是在這方面有了深入的發現。

  分子機制揭開真相

  1984年,在美國波士頓布蘭迪斯大學的傑弗裡·霍爾和麥可·羅斯巴什團隊,以及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麥可·揚團隊,各自獨立地從果蠅體內克隆(分離和提取)出了Per基因,並且把這個基因編碼產生的蛋白稱為Per蛋白。

  他們發現,在夜晚Per蛋白會在果蠅體內積累,到了白天又會被分解。由此,Per蛋白會在不同時段有不同的濃度,以24小時為周期增加和減少,與晝夜節律驚人地一致。為何Per蛋白會在24小時周期內呈現不同的濃度並循環往復呢?

  霍爾和羅斯巴什提出了一個假說來解釋。Per蛋白可以讓Per基因失去活性,即Per蛋白與Per基因形成了一個抑制反饋的環路,Per蛋白可以抑制基因合成自己,這就形成了Per基因一個連續而循環的24小時節律。當Per基因有活性的時候,可以合成Per信使RNA,後者進入細胞質後開始合成Per蛋白。隨後,Per蛋白進入細胞核,逐漸積累,抑制Per基因的活性,使其生產Per蛋白減少。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抑制性的反饋機制,形成了晝夜節律。

  這個假說固然闡明了果蠅24小時周期產生的原因和機理,但還是有一些問題不能解答。例如,Per蛋白只有從細胞質進入細胞核,才能抑制Per基因。而霍爾和羅斯巴什的研究又表明,每當夜晚,Per蛋白就會在細胞核裡積聚,那麼,它們是如何進入細胞核的?

  這個問題通過麥可·揚的研究獲得了圓滿解釋。1994年,麥可·揚發現了第二個節律基因,稱為Tim基因。Tim基因可以編碼Tim蛋白,後者可以與Per基因產生的Per蛋白相互結合,共同起作用,形成生物節律。麥可·揚在實驗中發現,Tim蛋白會結合到Per蛋白上,然後兩種蛋白一起進入細胞核,並且在那裡抑制Per基因的活性。

  上述研究提示了細胞中Per蛋白水平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的機理,但是還是沒有解釋清楚為何這種周期是24小時。

  後來,麥可·揚的又一項研究揭開了其中的奧秘,他發現了又一個生物節律基因,稱為DBT基因,這個基因編碼DBT蛋白。DBT蛋白又可延遲Per蛋白的積累,因此,讓Per蛋白增加和減少的周期固定在24小時左右。

  再後來,1994年,在美國芝加哥北郊西北大學工作的日裔科學家高橋用老鼠做實驗,發現了哺乳動物的生物時鐘基因——Clock基因和其編碼產生的CKIε蛋白(激酶),才比較完整地解釋了人和動物的生物鐘,也比較清楚地說明,人和動物的生物時鐘是由Clock基因和蛋白、Per基因和蛋白、Tim基因和蛋白、DBT基因和蛋白這4種基因和蛋白共同作用,形成了動物和人24小時生物節律。

  延伸閱讀

  生物節律與疾病

  後來,生物節律的分子機理進一步被發現,有許多其他分子也具有調整生物節律的作用,並被認為是生物節律分子。例如,到了夜晚,人大腦中的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增多,可以幫助人安然入睡,但在白天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又讓人以飽滿的精力去工作。而且,褪黑激素也能調整時差,紓解壓力,解決情緒失調,並且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物,能中和並清除自由基。所以褪黑激素也被視為一種生物時鐘。

  如果人們不按生物時鐘作息、生活和工作時,工作效率會很低,而且還會患病。例如,當今的富貴病之一——糖尿病就被發現與生物時鐘有關。

  流行病學的研究早就發現,三班倒工人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研究人員發現,褪黑激素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有關。原因在於與這種激素有關的基因出現了變體。兩項獨立的研究發現,一種稱為MTNR1B的基因變體與2型糖尿病發病的增加有關聯,這種基因的功能是產生一種結合到褪黑激素上面並對褪黑激素起反應的受體蛋白。早在2007年,瑞典隆德大學的雷夫·格魯普等人就發表了一項對3000人的基因分析的結果,其中有一半人是患了2型糖尿病。進一步的研究發現,MTNR1B基因中的一個序列變體與空腹情況下的血糖水平升高有關。

  格魯普的研究小組又與其他三個研究小組分析了13項研究的結果。這些研究的病人數達到18236人,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有64453名非糖尿病病人作為對照組。結果證明,格魯普等人於2007年發現的MTNR1B基因變體確實增加了人們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如果有一個變體,則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增加9%,若有兩個基因變體,則患病機率增加18%。

  儘管褪黑激素與糖尿病發病增高的機理尚不太清楚,但研究人員推測,褪黑激素受體可能激活一種傳輸到胰腺的信號,而胰腺則是製造胰島素的器官,因而涉及到糖尿病的發病機理。

  刨根問底

  為什麼是24小時?

  儘管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解釋清楚了動物和人體有24小時生物節律的分子基礎,但是,還是沒有充分說明,為何人和動物會產生24小時的生物節律,而非36小時或45小時的生物節律。

  也許,這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公理,因為地球上的人和生物是在適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生活,地球自轉的周期是24小時(一晝夜),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是365天(一年),人和動物就是為適應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而產生了特定的24小時的生物節律,生物的晝夜節律與太陽的東升西落相互配合,對植物來說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對人來說也有利於白天工作和夜晚休息。

  張田勘

相關焦點

  • 【精彩回顧】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生物節律分會「雲生物鐘」論壇...
    【精彩回顧】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生物節律分會「雲生物鐘」論壇系列講座第四講順利舉行 2020-11-23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位美國人揭秘生命的「生物鐘」,獲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們發現了地球生命節律的分子機制,解釋了生命包括人類的內部「生物鐘」究竟如何工作,以預測和適應正常的生物節奏,使之與地球律動(每24小時一個周期的晝夜節律)保持同步。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使用果蠅作為示範生物,分離出一個控制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
  • 諾貝爾獎得主預測:人能否一天只睡4小時?晶片和小馬達可否植入人體?
    這個問題困擾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儘管他本人就是生物鐘揭秘者、晝夜節律研究的權威。 羅斯巴什說:「關於這個問題,其實科學界有了一些猜想,而且每一種猜想都有證據支持。可是誰也沒有辦法說服誰。我認為這個問題是神經科學的一大挑戰,也是非常有趣的問題。落到實地來說的話,就是如何讓睡眠和晝夜節律更加有效。」
  • 諾貝爾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來蘇 分享「成功學」
    三位學者以果蠅為實驗對象,找出了控制果蠅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並記錄下這一基因所控制的蛋白質在細胞中夜間聚集、日間減退的過程。「生物晝夜節律調控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因此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這個研究闡釋了生物鐘的內部運轉原理,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如何調節自身的生物節律。」
  • 俄媒:人體生物鐘漫談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俄新社網站1月2日發表了題為《如何了解自己的生物鐘類型並按人體生物節律入睡》的報導稱,有關人體生物鐘類型——晝夜節律個體特徵——的首批資料出現在20世紀初。當時,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珀林提及「早間和夜間工作者」。前者睡眠最深的時間段在夜間頭幾個小時,後者則晚得多。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生物鐘和生物鐘的起源生物,也是一種物質,只不過是一種「生」物,是能一物生一物的有「生」命的物質。生物鐘,因此也就是萬千自然物質鐘的一種,也叫生物節律或生物韻律,是指不同生物體內各種隨時間變化而做周期性變化的生理生化活動。廣義的生物鐘是指生物體所表現的所有的生物節律,如我們心臟的跳動、肺的呼吸,昆蟲翅膀的扇動等。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今天長沙立思辰留學小編來為你揭秘~2019諾貝爾獎回顧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聯合授予了William G. J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Semenza,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可用性」。
  • 破壞我們生物鐘的「罪魁禍首」竟是愛迪生?
    因為地球每天24小時晝夜循環,所以人才有了所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形態。事實上,這裡面有很多與生命科學相關的非常重要的課題,比如激素代謝,就是研究一天24小時裡,人的內分泌的差別。也有人研究清醒進食,研究的是體內的代謝,比如營養是怎麼累積的,脂肪是怎麼出來的。
  • 這份「生物鐘急救指南」請收好
    生物鐘是怎麼形成的——給自己上發條 自然界的大部分生物,都存在行為和生理現象的周期性波動,這種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被稱為「生物鐘」或者「生物節律」。
  • 吃「時鐘藥」調回正常生物鐘 夜貓子們今後有救了
    原標題:吃「時鐘藥」調回正常生物鐘 夜貓子們今後有救了   原標題:夜貓子、夜班族今後有藥可救了生物鐘規律  出國海外飛行,時空不適應;加夜班,內分泌紊亂;娛樂嗨翻天,半夜睡不著……這是體內生物鐘紊亂的現象。
  • 生物節律研究,揭開人類生物鐘的秘密——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徐瓔認為生物節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她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生物節律則讓我們預知晝夜環境變化,順應環境改變而大量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及對它們作用的闡明,更讓我們認識到這種晝夜節律並非是一個簡單的「生物鐘」,應該更準確地理解為「晝夜節律系統」,是信號在複雜網絡中相互來回傳遞。當我們測量大部分生理指標或行為的時候,會發現這些生理或行為在某個時候會具有最大值而在另一個時候又具有最小值,所以說晝夜節律系統影響機體的各個生理過程和行為。
  • 講座丨生物節律
    我是來自生物節律與衰老疾病研究組的研究生方源。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主要包含在了我們課題組的名稱裡面了——生物節律、衰老,以及疾病,我主要從這三個方向介紹我們課題組的研究。 生物節律因為2017年的諾貝爾獎已經被大家所熟知了。生物節律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 可能是你的生物鐘亂了
    生物鐘:人體自帶的神秘時鐘生物鐘學名也叫做生物節律、晝夜節律,指的是生物體的各種功能活動常遵循一定的時間順序發生,而且周而復始,呈現節律性變化的現象。生物鐘是生物本身的內在節律,它既由基因決定,也受到自然界環境變化(光照、飲食等)的影響,使內在節律與外界環境同步。
  • 它是怎麼知道一天有24小時的?
    後來成功分離出這個「周期」(Period)基因,PER蛋白濃度在24小時周期中波動,和晝夜節律同步。發現Per基因是人們認識生物鐘的一個良好開端,但是只靠這個基因還是無法解釋為何人體具有24小時節律以及在白晝和黑夜有不同的行為的機理。
  • 如何調節人體生物鐘
    如何調節人體生物鐘生物鐘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通過研究生物鐘,目前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藥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生物鐘調整需要多少天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為什麼是他們 託馬斯在發布會上告訴記者,羅斯巴什在被告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先沉默了一會,然後說「你在開玩笑吧」。有這樣的反應並不奇怪。20世紀60年代末,霍爾的博士後導師、紐約出生的波蘭裔科學家本哲決定用果蠅模型開啟自己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時,就被同事嘲笑——研究腦袋愚蠢的果蠅,是不是研究者腦袋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