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在太空發生變異並開始活躍繁殖

2021-01-09 每日經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細胞生物物理實驗室主任伊琳娜∙奧格涅娃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2014年由「光子-M」生物衛星攜帶進入太空的果蠅在太空飛行期間適應了失重並發生變異,在再次被送入太空後,它們開始活躍繁殖。

她說:」2014年,『光子-M』生物衛星攜帶果蠅進入太空,它們在太空停留了45天。試驗期間共獲得3代子果蠅。返回地球後,我們將活下來的果蠅分成兩組,一組留在實驗室,另一組則在20天後被再次送到太空,這次它們住在國際空間站。實驗表明,與那些留在地球上的果蠅相比,重返太空的果蠅在失重條件下的繁殖效率要高許多。「

奧格涅娃指出,「準備在『生物-M』生物衛星科研計劃中重複這一果蠅實驗,衛星將於2023年被送入軌道。在這之前,我們將在國際空間站對果蠅進行系列實驗」。

 

相關焦點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度過了幾周的果蠅(大約一半的果蠅)對心臟的結構和生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開始這項研究是為了了解微重力對心臟的影響,現在我們有了一個路線圖,可以用來開始制定戰略來保持太空人心臟強壯和健康。」過去的研究表明,在微重力條件下,人的心臟從橢圓形變為球形。太空飛行還會導致心肌減弱(萎縮),從而降低其向全身泵送血液的能力。但是,直到現在,對人類心臟的研究(使用在ISS上執行的超聲波完成)仍僅限於相對較少的太空人。
  • 核果類果園果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
    1. 3 發生規律(1) 黑腹果蠅。1 年發生10~11 代,多發生 11 代,以蛹在樹下土壤內 1~3 釐米處、爛果或果殼內越冬。3 月中下旬,當氣溫 15℃ 左右、地溫5℃時成蟲開始出現,當氣溫穩定在 20℃ 左右、地溫穩定在 15℃ 左右時成蟲達到羽化高峰,蟲量增大。
  • 研究發現果蠅求愛機制 有望提高家畜繁殖效率
    新華網東京2月10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10日在美國《神經元》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果蠅的求愛機制。如果能證實脊椎動物也有類似的機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雄性果蠅和雌性果蠅的腦神經細胞種類不同。
  • 科學網— 建立果蠅繁殖與衰老關係模型
    Carey等人合作,運用統計學方法,從時間年齡和死亡年齡兩個角度,分析了果蠅繁殖與衰老的關係。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實驗老年醫學》。 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領域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地做出診斷。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中,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自從太空人和太空人在太空時代開始時,第一次試探性地跨出我們星球的密集大氣層防護罩以來,人們就知道,微重力環境對人類的健康來說,本質上是有害的。在太空中呆了很長時間的太空人在返回地球後報告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包括骨密度的顯著下降,肌肉萎縮,以及內臟和血液流動的微妙變化。這並不是說人們不能在太空中生存。
  • 太空環境下細菌或變異擴散:成為致命超級病毒
    美國休斯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馬德罕·蒂魯馬萊(Madhan Tirumalai)發現,在類似太空的條件下細菌將變異和擴散,做為迄今最嚴謹的一項研究工作,他觀察到大腸桿菌在一個模擬微重力的旋轉容器內迅速繁殖1000多代。最新研究稱,大腸桿菌在微重力環境下將發生變異,潛在威脅太空人健康。
  • 氣味信息素主導雄果蠅間進攻行為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雄性果蠅是利用氣味感覺神經細胞上的一種蛋白質受體來探測潛在對手發出的信息素,新成果發表在4月在線出版的《自然—神經科學》期刊上,它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表明:動物是利用一系列有層次的信息素來指導自己的社會行為。 與絕大多數動物繁殖後代的基礎相似,雄性果蠅也需要鑑別潛在的雌性配偶和潛在的雄性對手。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生物百科】果蠅
    果蠅屬於昆蟲綱雙翅目果蠅科,目前,全世界已知4000多種,我國已知 600多種。
  • 澳新科學家嘗試讓果蠅「變性」阻止其迅速繁殖
    【環球網綜合報導】果蠅是澳大利亞最惱人的害蟲之一。據澳大利亞「新快網」3月21日報導,科學家們正在試圖讓果蠅變性,以阻止其迅速繁殖。據報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科學家正計劃改變果蠅的DNA,從而達到減少果蠅數量的效果。
  • 人類能在太空生寶寶嗎?美俄太空繁殖實驗,令人喜憂參半
    從上世紀60年代NASA的雙子座任務開始,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微重力對人的傷害。例如,在太空待上不到兩周的時間骨密度就會降低6%,心肺功能開始減弱,肌肉加速萎縮,精神壓力增大,在太空整個人就會變得異常的煩躁。
  • 櫻桃遇上果蠅,我們怎麼辦
    為什麼說是危害最大最容易傷心的,眼看著一個個櫻桃馬上就豐收了,一年的辛苦付出即將得到回報但是這個時候在櫻桃上面發現了它---果蠅(蛆蟲)果蠅,形態像蒼蠅,個頭比較小,長在3毫米左右。幼蟲形似蛆狀白色透明長1毫米左右。
  • 人類能在太空「生寶寶」嗎?美俄太空繁殖實驗,令人喜憂參半
    從上世紀60年代NASA的雙子座任務開始,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微重力對人的傷害。例如,在太空待上不到兩周的時間骨密度就會降低6%,心肺功能開始減弱,肌肉加速萎縮,精神壓力增大,在太空整個人就會變得異常的煩躁。
  • 雌雄兩性果蠅都需要某個基因,但是用處不同,這樣基因如何進化?
    果蠅裡的希臘之神在這個例子中,戰爭發生之地為一段包含兩個基因——Apollo和Artemis(兩者分別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和月亮女神)——的基因組。這兩個基因不只是位置相鄰,他們在進化上也有同源性。大約二十萬年前,一個祖先基因經過重複,誕生出了這兩個基因。
  • 小果蠅 大文章
    「運氣」是從確定課題方向開始的。在國外時,龔哲峰就常常會想起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很多人經歷匆匆歲月,偶然邂逅少年時代的初戀情人時,卻發現完全找不到之前的感覺。而這種變化的神經基礎卻並未被人所知。 然而,它雖然是有趣的課題,但人腦的複雜性使這樣的研究很難簡單實現。
  • 科學家在太空中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保持心臟健康的方法
    根據國外媒體《新地圖集》,一項將果蠅帶到國際空間站並返回地球的新研究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開發出旨在在長途飛行任務中保持太空人心臟健康的治療方法。自從太空時代開始時,太空人和太空人暫時走出地球的稠密大氣以來,人們就知道微重力環境本質上對人體健康有害。
  • 《染色體變異》教案
    除了貓叫症候群這種由染色體部分缺失造成結構發生改變的變異,還有哪些類型呢?繼續演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其他三種類型的動態變化圖,學生仔細觀察染色體的變化情況後總結:①重複:染色體增加某一片斷;如果蠅的棒狀眼②倒位:染色體某一片斷位置顛倒180°,如夜來香③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斷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 Cell Reports:果蠅為什麼不挑食?
    果蠅,或者說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很討厭,但對科學家來說,它們是遺傳學的支柱,為基因如何在我們體內運作提供了答案。像果蠅一樣,人類也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食物資源。這些果蠅和我們都被稱為「營養通才」(nutritional generalists)。
  • 《染色體變異》說課稿
    染色體變異是目前生物學研究中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染色體變異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染色體變異的類型—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二是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以及單倍體的概念,三是單倍體和多倍體形成的原理以及在育種上的應用。呈現的方式也很直觀,主要是染色體結構變異、數目變異以及染色體組的圖片、文字和動畫資料,讓學生先觀察再討論總結,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易於學生接受。
  • 科學史|「一隻振動科學界的果蠅」--摩爾根與染色體遺傳
    那麼這只不平凡的果蠅到底是怎樣讓摩爾根發生如此大的轉變的呢?摩爾根與白眼果蠅的故事果蠅屬於蒼蠅一類,但比我們日常見到的蒼蠅小,它做為實驗材料具有體型小、繁殖快、易飼養、染色體數目少、形狀易觀察等優點。培養時只需要一個牛奶瓶和一些香蕉漿就能讓果蠅大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