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的視覺系統研究進展

2021-01-11 生物谷

( 生物谷配圖)
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脊椎動物和果蠅大腦都有所謂的視覺地圖。這些視覺地圖是由百萬個神經細胞組成的,為了使成年動物能正常看見,在發育過程中這些神經細胞需要正確地組裝。一般認為,視覺地圖的複雜性就象其他大腦區域一樣,不僅僅按照遺傳學編程,而且需要大腦神經元或者神經細胞的活性。

出版在當前生物學雜誌上的最新研究,Baylor醫學院發育生物學主任Dr.  Hugo  Bellen實驗室Drs.  P.  Robin  Hiesinger,  R.  Grace  Zhai及其同事發現,在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視覺地圖形成中不需要神經元活性,黑腹果蠅是全世界實驗室使用的果蠅的最普通的形式。

「脊椎動物視覺系統形成有一個遺傳組分,」Bellen說,他也是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一名調查者,「脊椎動物的神經元是天生就具有的,按遺傳學方式編入大腦的某一區域。接下來的是精煉視覺地圖神經元活性的動態狀態。相反,果蠅視覺系統似乎完全是硬接入,僅僅依靠遺傳輸入。」

Bellen說:「昆蟲和脊椎動物大腦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神經元的大小和數目的不同,果蠅比脊椎動物有更少的神經元可能可以解釋這個發現,因此果蠅視覺系統僅僅依靠遺傳組分。」

Bellen解釋說:「脊椎動物的複雜性是因為數百萬個神經元的挑戰必須開通十億個精確的聯接。你必須先研究一個重大的局部解剖學地圖,然後神經元精煉這個地圖。」

這項研究有一個沒有解決的爭論,即腦波可以遺傳編程的程度。

Bellen說:「當我們根據人腦複雜性來解釋這些結果時,我們必須非常小心,然而,果蠅少數基因是如何編程十億個突觸的聯接是非常驚人的。」

英文原文:

                                                   Hard-wiring the fruit fly's visual system

Both vertebrate and fruit fly have so-called visual maps in the brain that represent the world they see. These visual maps consist of millions of nerve cell contacts that need to be wired correctly during development in order for the adult animal to see normally. It is generally thought that the complexity of visual maps, like other brain regions, cannot only be genetically programmed but requires activity by neurons or nerve cells in the brain.

In a new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Current Biology, Drs. P. Robin Hiesinger, R. Grace Zhai and co-workers in the laboratory of Dr. Hugo Bellen, director of the Program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found that this neuronal activity is not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visual map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fruit fly used in laborato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re is a genetic component (to formation of the vertebrate visual system)," said Bellen, who is also a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investigator. "The neurons in vertebrates are born and are genetically programmed to project into a certain brain region. This is followed by a dynamic phase where neuronal activity refines the visual map. In contrast, in flies the system seems to be completely hard-wired and only rely on genetic inputs."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sect and vertebrate brain is their size and the number of neurons and connections that need to be made.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findings is that the fruit fly has many fewer neurons than vertebrates, and the system can therefore just rely on the genetic components in flies," said Bellen.

"In vertebrates, complexity is added because of the challenge of millions of neurons having to make billions of precise connections. You have to work with a gross topological map first, and neuronal activity refines this map later," he said.

The study adds to an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brain wiring can be genetically programmed.

"We have to be careful when we interpret these results in light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brain," said Bellen.

However, he said, "It is astonishing though how only a few thousand genes can program billions of synaptic connections."

Ot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Drs. Yi Zhou, Tong-Wey Koh, Sunil Q. Mehta, Karen L. Schulze, Yu Cao and Patrik Verstreken, all of BCM; Thomas R. Clandin of Stanford University; Karl-Friedrich Fischbach of the University of Freiburg in Germany; and Ian A. Meinertzhagen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in Halifax, Nova Scotia. Hiesinger, who is first author, is now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in Dallas.

Funding for this research comes from 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nd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相關報導:

果蠅看到了什麼? 我科學家揭開昆蟲視覺之謎

果蠅:一個基因的羅曼史

果蠅身上發現「嗜酒基因」

科學家通過果蠅證實:基因突變會有效延長壽命

美國宇航局在太空進行果蠅基因活動的研究

Nature:通過基因調控雌果蠅表現出與雄果蠅一樣的..



相關焦點

  •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9:49 法國索邦大學Bassem A. Hassan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家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8 22:29:57 美國紐約大學Claude Desplan、Nikolaos Konstantinides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果蠅視覺系統的發育圖譜
  • 果蠅的視覺模式識別具有視網膜位置不變性
    首次發現果蠅具有視覺不變性,該項研究發表在Science上,使昆蟲視覺與脊椎動物在認知層面上統一起來,對於視覺神經機制研究有著重要啟示。目前研究將高密度電極陣列發展成為與FMRI、光學成像同等重要的腦功能成像方法,用於解決時間編碼、功能柱內編碼、不變性神經機制等認知神經科學中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 超越視覺 —— 果蠅 果蠅,蠅如其名,一種經常能在水果上看到的小昆蟲。不同於邊吃邊吐邊排洩還傳播疾病的蒼蠅,果蠅被認為相對無害,只在水果成熟並開始腐爛時才會被發酵的味道所吸引。即便如此,因為它的一些習性和繁殖快、難消滅的特點,果蠅在生活中也一直被人嫌棄。
  • 果蠅視覺理解能力幾何?它們或能看到比想像更為多樣的世界
    一些研究人員指出黑腹果蠅光學系統的解析度是有限的,但是其他研究人員則注意到在黑腹果蠅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有證據表明他們實際上擁有驚人的個體識別和視覺學習能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利用機器學習從理論上證明每個黑腹果蠅在視覺上是不同的。我們還將使用果蠅的視覺系統與當前卷積神經網絡的驚人相似性來研究黑腹果蠅的視覺理解能力。
  • 視覺輸入對果蠅導航的影響
    視覺輸入對果蠅導航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4:20:17 美國哈佛醫學院Rachel I.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圖片來源:Sarah Heath 哥倫比亞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幫助果蠅看到顏色的大腦迴路,並且發現它與我們自己的彩色視覺迴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基本但神秘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關光波的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這項研究不僅將推動人們對色彩視覺在果蠅和人類中如何工作的新研究,而且還將刺激人們開發有助於計算機觀察色彩的算法。
  • 12種果蠅基因組對比研究完成
    近些年來,科學家已經利用果蠅發現了許多基因線索,它們與疾病、動物發育、人類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等問題直接相關。 這項最新的大規模研究由16個國家100多家研究機構的數百位科學家共同完成。在12種果蠅中,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擬暗果蠅(D.
  • 我國昆蟲視覺神經機制研究獲重大突破
    本報北京8月13日電今天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科學》雜誌發表了我國青年科學家唐世明為第一作者的題為「果蠅的視覺模式識別具有視網膜位置不變性」的研究論文。年僅33歲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唐世明等人發現和證明了果蠅的視覺具有位置不變性,這一研究成果改變了人們以往對昆蟲視覺的理解,表明果蠅的腦具有複雜的視覺信息處理機制,使昆蟲視覺與脊椎動物視覺在認知層面上統一起來。這項科研成果由唐世明領導的研究組為主與德國同行合作完成。
  • 提高多巴胺誘發果蠅「同性戀」
    果蠅的求偶行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六個步驟:雄蠅轉向雌蠅,拍打,唱求偶歌,舔雌蠅尾端,試圖交尾和交尾成功。雖然求偶行為通常發生在異性之間,但某些基因的突變和異位表達可以誘發雄性果蠅間的求偶行為。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調質,它參與許多簡單行為和複雜行為的調控。多巴胺系統對性行為的調控在哺乳動物中已得到廣泛研究。一些研究曾表明,在果蠅中多巴胺系統可以調控求偶過程中雌蠅的接受性和雄蠅的求偶域值。
  • 最新研究為果蠅的顏色偏好提供了有力證據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謙遜無處不在的果蠅幫助科學家揭示了人類的遺傳,疾病和行為。現在,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微小的有翼昆蟲具有與光有著先天的時間和顏色依賴性,這增加了我們自己的顏色選擇取決於一天中的時間的有趣可能性。在周三發表在「 自然 」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意外的發現。
  • 小果蠅 大文章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副研究員龔哲峰等初步揭示了果蠅幼蟲中央腦的兩對神經元足以調節果蠅幼蟲對於不同光強條件的偏好行為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日前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2001年,郭愛克研究小組首次發現了果蠅具有簡單抉擇能力,並且「蘑菇體」參與其中;2005年,該小組繼續深入「兩難抉擇」研究,發現了果蠅跨視覺和嗅覺記憶的「共贏機制」;2007年,他們則聚焦於面臨衝突環境時果蠅價值抉擇的神經環路機制。 名師出高徒。劉力也曾兩次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文章。
  • 果蠅神經元或揭曉答案
    Giocomo兩項果蠅研究揭示了大腦的定向系統是如何將環境地標與自我定位信息聯繫起來的,這種聯繫對於準確導航來說非常關鍵。我們都知道,想要探索世界,方向感很重要。在哺乳動物中,這種「方向感」主要來自被稱作「頭部方向細胞」的神經元。
  • 科學家完成12種果蠅基因比較研究
    由一個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完成了12種相近果蠅的基因比較,該研究不僅為了解各種果蠅的進化鋪平了道路,還為探索基因組功能、幫助研究人員解開人類基因組秘密提供了有力工具。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雖然這些實驗對研究大規模的結構變化很有幫助,但科學家們渴望進一步了解微重力如何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影響器官,以便開始定製潛在的治療方法。為此,研究人員將一群果蠅發射到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旅行,然後再將受試果蠅送回地球,對其心臟進行研究。
  • 果蠅研究表明,遺傳和養育都不是造成性格的原因
    來自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表明自然和養育都不會導致人格差異-這是大腦發育過程中非遺傳的噪音的結果。該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果蠅行為的研究以及所學到的知識。在這項新的嘗試中,研究人員通過添加第三個可能的因素:非遺傳的噪音,使爭論陷入了混亂。先前的研究表明,隨著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發展,隨機噪聲會導致大腦結構的非遺傳的差異。例如,該因素導致克隆之間的腦結構差異。研究人員以果蠅為測試對象,研究這種噪音是否是造成性格差異的真正原因。
  • Ferrandon教授課題組關於黑腹果蠅血液單細胞測序研究的述評
    鑑於方興未艾的單細胞測序在細胞分類中的重要作用,在果蠅領域,哈佛大學醫學院Tattikota SG等對果蠅血液中的細胞進行了單細胞測序
  • 生物物理所果蠅生殖發育關鍵蛋白質與RNA相互作用研究獲進展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oskarmRNA的定位與翻譯的位置決定了果蠅生殖質組裝的位置。  oskarmRNA在滋養細胞中轉錄,並通過微管等細胞骨架運輸到卵母細胞的後極。新轉錄的mRNA通常不翻譯成蛋白質,原因之一是其3』-UTR部位會結合抑制因子形成無活性的RNP,只有輸運到卵母細胞的後極通過激活因子的結合才起始翻譯過程。
  • 果蠅的眼睛,控制飛行的法寶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高速攝像機記錄了果蠅在虛擬實境飛行模擬器中的運動,發現了果蠅利用眼球運動快速加強飛行控制的機制,並在機器人技術中模擬這種能力。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1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