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聯繫雌性果蠅交配和產卵的神經迴路

2021-01-07 科學網

研究揭示聯繫雌性果蠅交配和產卵的神經迴路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5:54:38

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arry J. Dickson及其研究組揭示出雌性果蠅中聯繫交配和產卵的神經迴路。2020年2月26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在果蠅中鑑定了聯繫產卵與交配狀態的神經迴路。雌性特定產卵下行神經元(oviDN)的激活對於產卵是必要且充分的,並且對未交配和交配雌性同樣有效。交配後,性腺肽(一種來自雄性精液的蛋白質)觸發了雌性的許多行為和生理變化,包括產卵的開始。性肽由子宮中的感覺神經元感知到,並沉默這些神經元及其腹神經節中突觸後上行神經元。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腹部神經節神經元直接激活雌性特定的pC1神經元。GABA能(γ-氨基丁酸釋放)排卵抑制神經元(oviIN)介導從pC1神經元到oviDN及其主要興奮性輸入物,即排卵性興奮神經元(oviEN)的前饋抑制。通過減弱pC1神經元和oviIN的腹部神經節輸入,性肽可以抑制oviDN,從而在交配後產卵。因此,該迴路協調雌性生殖中的兩個關鍵事件:交配和產卵。

 

據悉,交配和產卵是所有卵生雌性動物生殖生活中緊密協調的事件。產卵通常在未交配過的動物中很少見,在交配後才開始。

 

附:英文原文

Title: Neural circuitry linking mating and egg laying in Drosophila females

Author: Fei Wang, Kaiyu Wang, Nora Forknall, Christopher Patrick, Tansy Yang, Ruchi Parekh, Davi Bock, Barry J. Dickson

Issue&Volume: 2020-02-26

Abstract: Mating and egg laying are tightly cooordinated events in the reproductive life of all oviparous females. Oviposition is typically rare in virgin females but is initiated after copulation. Here we identify the neural circuitry that links egg laying to mating statu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ctivation of female-specific oviposition descending neurons (oviDNs) i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egg laying, and is equally potent in virgin and mated females. After mating, sex peptide—a protein from the male seminal fluid—triggers many behaviour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emale, including the onset of egg laying1. Sex peptide is detected by sensory neurons in the uterus2,3,4, and silences these neurons and their postsynaptic ascending neurons in the abdominal ganglion5. We show that these abdominal ganglion neurons directly activate the female-specific pC1 neurons. GABAergic (γ-aminobutyric-acid-releasing) oviposition inhibitory neurons (oviINs) mediate feed-forward inhibition from pC1 neurons to both oviDNs and their major excitatory input, the oviposition excitatory neurons (oviENs). By attenuating the abdominal ganglion inputs to pC1 neurons and oviINs, sex peptide disinhibits oviDNs to enable egg laying after mating. This circuitry thus coordinates the two key events in female reproduction: mating and egg laying.

DOI: 10.1038/s41586-020-2055-9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55-9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研究揭示果蠅雌性交配的神經迴路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26:50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Barry J. Dickson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Current Biology |雌性果蠅拒絕交配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雌性個體的這種交配抉擇是研究動物抉擇行為的一個極好的範式。 在黑腹果蠅這一種模式生物中,在面對雄蠅的求偶時,雌蠅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雌蠅接受交配行為(VPO)的神經環路機制已經被首次詳細地闡述了(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 汪菲/王開宇等揭示昆蟲產卵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那麼雌蠅究竟通過怎樣的神經環路機制來控制產卵器伸出這一拒絕交配的行為呢?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  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 《自然》:為什麼雌性交配過後就要多吃點
    近幾年,越來越多關於腸道-大腦之間的對話對維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性的研究在慢慢揭開生物體內狀態是如何調節大腦功能的迷霧,但內在狀態與腸胃神經支配之間又有什麼不可言說的秘密呢?近日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對果蠅各式各樣的腸神經元進行研究,發現與交配及繁殖後代這類活動有關的特殊腸支配神經元是維持繁殖過程中增加食物攝取行為的必不可少的幕後英雄。
  • Nature揭示: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繁殖導致許多物種的雌性動物食物攝入量增加,然而,內部狀態與胃腸神經支配之間的聯繫仍然不明確。繁殖導致許多物種的雌性動物食物攝入量增加,這為調節食慾的探索提供了生理相關的範例。然而,內部狀態與胃腸神經支配之間的聯繫仍然不明確。
  • 科學家揭示果蠅選擇「產房」的秘密
    作者 | 李晨陽媽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果蠅也不例外。自然界裡,雌性果蠅喜歡挑選軟爛的水果產卵,讓孩子們一出世就能「泡在蜜罐」裡。同時,水果較軟的表面質地也方便它們把產卵器插進去。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1,Neuron | 洪暐哲團隊揭示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來源:BioArt7月13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洪暐哲教授的研究團隊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Cortical Representations
  • Nature揭示: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繁殖導致許多物種的雌性動物食物攝入量增加,這為調節食慾的探索提供了生理相關的範例。然而,內部狀態與胃腸神經支配之間的聯繫仍然不明確。接下來,研究人員探討了「crop」擴大的生理調節,發現它取決於性別和生殖狀況:自由進食的交配後雌性果蠅的「crop」始終比自由進食的未交配雌性或交配雄性擴大的更多,而僅在交配後,雌性的PI神經元細胞體中的Ms肽水平較低。此外,與未交配雌性相比,已交配雌性的Ms神經元具有較高的累積鈣水平,且鈣振蕩幅度降低。
  • 雌性鯊魚能「處女生育」 未交配產卵(圖)
    未交配就能產卵的鯊魚網易探索5月23日報導 據外國媒體報導,美國一家動物園對錘頭鯊進行的一項無性繁殖研究發現,雌性鯊魚能夠在沒有受精的情況下產卵繁殖後代。這項研究被發表在了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生物學通訊》上。科學家對一頭來自Henry Doorly動物園的錘頭鯊進行了DNA分析。這頭鯊魚出生於2001年,當時在它出生的那個水池裡只有三頭雌性鯊魚,而且這三頭母鯊三年來從來沒有和雄性鯊魚有過任何接觸。在對這條幼鯊的DNA進行分析時,研究人員沒有發現任何來自雄性鯊魚的染色體。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有趣的是,雌性果蠅的這種防禦行為會受到其交配狀態的調製:在求偶時和交配中,防禦行為下降,以利於果蠅完成交配;而在交配後防禦行為上升,以避免短時間內再次交配。同時,作者利用神經環路標記、行為學測定和鈣成像等生理實驗解析了不同交配狀態調控防禦行為的神經環路:位於果蠅腹神經索的Tmc-L神經元作為控制防禦行為的核心神經元,在求偶時和交配中受到上遊神經元的抑制,而在交配後受到另外一群神經元的激活(圖1)。
  • 【論文故事】凍住啪啪啪的果蠅,科學家這是要幹嘛?
    這項研究其實是人類第一次通過直接觀察了解了果蠅排卵、受精和產卵的細節。我們能從果蠅啪啪啪中知道些什麼?這張3D高清無碼圖是怎麼得到的?果殼科學人對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現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亞歷山德拉•瑪泰(Alexandra Mattei)進行了採訪,來看看她怎麼說吧。
  • 果蠅新研究:出現的求偶和攻擊行為都只因為性別不同?
    現在,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個性別決定基因影響果蠅行為的分子機制。他們的研究發現,雄性果蠅的求偶和攻擊行為是由兩個不同的基因程序調節的。這兩項研究結果都發表在2020年4月21日的《eLife 》雜誌上,它們證明了性和行為之間的聯繫有多麼的複雜。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圖片來源:Sarah Heath 哥倫比亞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幫助果蠅看到顏色的大腦迴路,並且發現它與我們自己的彩色視覺迴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基本但神秘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關光波的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這項研究不僅將推動人們對色彩視覺在果蠅和人類中如何工作的新研究,而且還將刺激人們開發有助於計算機觀察色彩的算法。
  • 雌性章魚產卵後會自毀,竟是保護生態的天然方式?
    (圖/塞巴斯蒂安·尼德裡希)章魚和母雞一樣也會保衛自己的後代。雌性章魚會撫摸自己後代,還會不定期地向後代身上吹些水以保持水的更新。而且章魚不會拋棄自己的後代,甚至連1秒都不肯離開後代。如果獵物自己送上門,那麼章魚就會抓住獵物美餐一頓,但在4天之後章魚就會完全停止進食。在產卵一周後,雌性章魚的行為就會變得不穩定。雌性章魚不僅開始拒絕覓食和進食,還開始有明顯的自毀行為。
  • 異種交配之後,雌果蠅會作何反應?
    在許多動物中,雌性在交配之後會經歷一系列生理上和行為上的變化。
  • 超越視覺 果蠅的兩面
    不過另一方面,果蠅在生物醫學領域方面卻有著巨大的貢獻,現在已經有6個諾貝爾獎都是跟果蠅的研究相關。,用來在交配過程中附著在雌性上。 摩爾根通過正常紅眼果蠅和白眼果蠅的雜交實驗,發現了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為發展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做出了卓越貢獻。穆勒發現X射線能大大提高果蠅的突變率。另外,果蠅在早期胚胎發育的遺傳調控機理、氣味受體和嗅覺研究、先天性免疫的激活研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也都催生出了諾貝爾獎。小小的果蠅,在未來還將做出更多的貢獻!
  • 臺灣科研人員破解果蠅覓水覓食神經迴路 有助更好了解人腦
    新華社臺北12月20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臺灣科研人員首次發現果蠅體內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通過操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的覓水和覓食行為,解開了「渴」和「餓」信號在腦中互相作用的過程。這一研究成果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腦。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2017年7月16日/生物谷BIOON/---相比於人大腦中的幾十億個神經元,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大腦含有大約25萬個神經元。然而,利用當前可獲得的工具鑑定出產生簡單和複雜的行為(如行走、跳步和求偶)的神經元迴路在果蠅中是比較困難的。
  • 神經迴路暗藏「溫度計」
    2020年5月21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 Circuit Encoding Absolute Cold Temperature in Drosophila》的研究論文,中文譯名是《果蠅體內編碼絕對低溫的神經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