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找到水稻硒轉運有效途徑

2020-11-24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課題組和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張聯合在一項研究中找到了提高水稻根中硒向莖葉轉運的有效途徑,為富硒水稻品種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水稻根中的硒代蛋氨酸能通過肽轉運蛋白家族成員中的一個硝酸鹽轉運蛋白吸收和轉運,將編碼該轉運子的基因在水稻中過量表達可顯著提高根中硒向莖葉轉運,尤其該基因在維管組織中表達時,能大幅度提高水稻籽粒硒含量,該成果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水稻吸收亞硒酸鹽後難於轉運的難題。

據了解,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人體主要通過飲食從植物性食物尤其穀物中獲取硒。水稻是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的主食,然而稻米硒含量普遍較低,難以滿足人體健康對硒的需求。在稻田淹水還原條件下,水稻根系主要吸收亞硒酸鹽。

然而亞硒酸鹽被根系吸收後大部分轉化為硒代蛋氨酸而滯留在根中,嚴重製約了稻米硒含量的提高。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提高植物吸收亞硒酸鹽後向莖葉轉運的有效途徑。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11/PBI.13037

《中國科學報》 (2018-11-2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找到水稻硒轉運有效途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成才課題組和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張聯合,在一項研究中找到了提高水稻根中硒向莖葉轉運的有效途徑,為富硒水稻品種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 華中農業大學在矽和硒協同減輕水稻鎘毒性的作用機制方面研究取得...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汙染修復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發表了題為「Synergistic effect of silicon and selenium on the alleviationof cadmium toxicity in rice plant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矽和硒協同減輕水稻鎘毒性的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進展
  • 貴州大學在水稻胺基酸轉運蛋白調控分櫱和產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這一研究不僅解析了有機氮營養中胺基酸在水稻生長發育中的調控作用,還為水稻在不同有機氮環境及粳稻高產優質育種實踐中提供可用的基因資源。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深入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有機氮營養中對各種胺基酸的轉運及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能為水稻適應不同氮肥環境並減少無機氮的依賴提供理論支撐。該研究發現了水稻胺基酸轉運家族成員OsAAP4的兩種剪接體主要通過調控不同濃度的中性胺基酸分配,並通過氮代謝和激素途徑正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該研究發現,水稻胺基酸轉運基因OsAAP4的啟動子序列在秈稻和粳稻之間存在差異,在水稻分櫱芽和基部中基因的表達水平與秈稻、粳稻的分櫱和產量呈正相關。啟動子-GUS染色表明,OsAAP4主要在側根、分櫱芽、葉片、葉鞘、莖和穗中表達。
  • 微量元素硒:癌細胞的「天敵」!
    該研究發現硒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徑中的代謝酶——SEPHS2,具有解毒作用,而這一解毒作用是癌細胞生存所必須的。通過抑制SEPHS2,進而擾亂腫瘤組織中的硒利用,最終導致癌細胞因硒中毒而死亡。圖片來源:Nature Metabolism人體中硒的來源?
  • 科學網—優化細胞分裂素分布可讓水稻增產和抗鹽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優化細胞分裂素分布可讓水稻增產和抗鹽   本報訊(記者李晨)5月14日,《植物細胞》在線發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論文通訊作者童紅寧介紹,高產穩產是作物育種的長久目標,但由於作物產量和抗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補償效應,如何在不利條件下保持高產是育種工作的重大挑戰。細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有其複雜的轉運系統,但在作物中對其功能了解甚少。 該研究首次發現,植物可通過調整細胞分裂素的空間分布對高鹽脅迫作出響應,從而提高對脅迫的適應性。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目前的實驗數據是,正常的水稻每公頃21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而現在運用新基因,只需要12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 另外,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項研究的突破點在於,發現NGR5不僅是植物響應氮素的正調控因子,還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一個新的重要蛋白。
  • Nature Plants:抗癌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轉運途徑被發現
    英國的科學家們在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 )生產有效的抗癌化合物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發現了抗癌植物成分( MIAs )生物合成過程中的轉運機制。約翰英納斯中心( John Innes Centre )科學家們的研究重點是了解這些特殊植物化合物的代謝途徑。該團隊對單萜吲哚生物鹼( MIAs )特別感興趣,目前有超過 3000 多種相關的化學製劑,其中包括有效的抗腫瘤藥長春新鹼,以及抗瘧藥奎寧。雖然科學家在理解植物酶如何將化學物質轉化為多樣的 MIAs 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關於這些化合物是如何運輸的卻鮮有人知。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對粳稻和秈稻根組織原生質體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鬚根系植物根組織的細胞類型、功能和進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對兩個水稻栽培亞種粳稻Nip和秈稻93-11的10,968和12,564個根尖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鑑定出8個細胞型,並利用組織原位雜交和遺傳轉化實驗鑑定了細胞類型特異性標記基因。
  • 癌細胞生存需要硒解毒
    撰文 | 胖胖企鵝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主要通過硒代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徑進入稀有胺基酸硒代半胱氨酸。硒代半胱氨酸對於硒蛋白,例如硒代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和硫氧還蛋白還原酶是必需的。為了探究癌細胞中的解毒過程與機制,近日,來自麻省大學醫學院Dohoon Kim及其團隊在Nature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題為Selenium detoxification is required for cancer-cell survival的研究,表明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途徑中的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金硒源大米成為健康新飲食潮流,硒對人體有何好處?
    金硒源座落於東北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遊北緯45的拉林河西岸,自然生態秀美、植被豐富,是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主產地之一,種植帶具有140天-150天的漫長生長期,日照長,晝夜溫差大,滿足了富硒大米可遇不可求的「天時地利」。
  • 基於多目標元素的重金屬低累積水稻品種篩選及其吸收轉運特徵
    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摘 要選擇重慶市主推的13 個水稻品種為受試對象,採用田間原位小區試驗,比較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種籽粒對鎘(Cd)、砷(As)、鉛(Pb)、鉻(Cr)等潛在危害大的重金屬元素累積的差異,分析其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的轉運與分配特徵及其與籽粒吸收累積的關係,篩選多目標元素低積累品種,為水稻安全生產提供依據。
  • 新型納米硒肥——安全有效的補硒劑
    然而,硒在自然界的分布並不均勻,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缺硒。我國硒的分布也極不均衡,除部分高硒區,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主要包括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的二十二個省市,佔我國國土面積72%,影響人數達7億)缺硒,其中30%為嚴重缺硒地區。缺硒地區的作物、動物等食物中硒含量低,這些地區人群中肝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發病率都很高。
  • The Plant Journal|高活性鋅轉運蛋白OsZIP9介導水稻中的鋅吸收
    然而,水稻鋅吸收的分子機制仍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我們報導了ZIP(ZRT,IRT-like protein)家族的一個成員OsZIP9,它與水稻的鋅吸收有關。 在側根的表皮和外皮細胞中均有表達,定位於細胞膜,在缺鋅時誘導表達。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水稻品種越高產,甲烷越多? 水稻是世界第二大口糧作物。張衛建介紹,水稻高產途徑有兩條:提高生物學產量;提高收穫指數,即收穫物中稻穀與稻草之比。而這兩種途徑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迄今尚無定論。 適度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增強莖稈及根系,是突破水稻單產徘徊不前的育種與栽培新途徑。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 今天,您補硒了嗎?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日常飲食每天需含50—200微克硒。然而調查發現,中國居民缺硒逼近健康警戒線,世衛組織對我國硒含量全面調查結果揭示:從東北三省起斜穿至雲貴高原,其中30%為嚴重缺硒地區,糧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較低。硒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缺硒嚴重的國家之一,大約70%的國土面積缺硒。在低硒和缺硒生態環境中,生長出的植物、動物也含硒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