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研究組針對光反應產生的ATP不能滿足暗反應固碳能量需求這一問題,根據光反應中ATP是與NADPH偶聯產生的基本原理,從細胞全局出發,把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作為有機整體,以連接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的NADPH為切入點,提出了一個導入NADPH消耗模塊,從而打破細胞固有的NADPH平衡,通過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有效耦聯,來增強光反應的內在驅動力,進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新策略。該工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雜誌上。
李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該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過各種指標評測,經過改造的藍藻,其光合作用效率可以提高40%到50%,表現在生長速度和生物量顯著提高。李寅舉例,假設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能提高50%,意味著每畝地就能增收50%的糧食。如果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還能加快,意味著一年也許可以種兩季、三季,土地的利用率就能進一步提高。「事實上,40%到50%的提高幅度,對光合作用這樣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是相當高的。」
二是經過改造的藍藻,其光飽和點從600光照強度單位(以光量子通量密度表徵,mol/m2/s),提高到了1200光照強度單位。這意味著改造後的藍藻,能夠耐受更強的光,或者說能夠適應更寬的光照強度變化範圍。
「這對自然界中的植物特別有意義,因為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光照強度的變化幅度是很大的。如果能夠改造獲得耐受高光照強度的植物,在太陽光強烈時,這些耐受高光照強度的植物,正好可以更有效地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固定下來,實現增產。」李寅說,他認為能夠耐受高光照強度的植物,也具有更好適應自然界中光照強度變化的能力。
同時,李寅研究組的結果也表明,藍藻的光合作用效率可能還有更大的提高空間。「目前我們還不完全清楚改造後藍藻耐受更高光照強度的分子機制。如果弄清這種機制,我們或許會發現與光合作用相關的新靶點,有可能導致新的改造思路或策略的誕生。」李寅說。(馬卓敏)
《中國科學報》 (2016-09-26 第5版 創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