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取得新進展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李寅研究組針對光反應產生的ATP不能滿足暗反應固碳能量需求這一問題,根據光反應中ATP是與NADPH偶聯產生的基本原理,從細胞全局出發,把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作為有機整體,以連接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的NADPH為切入點,提出了一個導入NADPH消耗模塊,從而打破細胞固有的NADPH平衡,通過光反應與暗反應的有效耦聯,來增強光反應的內在驅動力,進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新策略。該工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在Metabolic Engineering雜誌上。

李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該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過各種指標評測,經過改造的藍藻,其光合作用效率可以提高40%到50%,表現在生長速度和生物量顯著提高。李寅舉例,假設農作物的光合作用能提高50%,意味著每畝地就能增收50%的糧食。如果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還能加快,意味著一年也許可以種兩季、三季,土地的利用率就能進一步提高。「事實上,40%到50%的提高幅度,對光合作用這樣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是相當高的。」

二是經過改造的藍藻,其光飽和點從600光照強度單位(以光量子通量密度表徵,mol/m2/s),提高到了1200光照強度單位。這意味著改造後的藍藻,能夠耐受更強的光,或者說能夠適應更寬的光照強度變化範圍。

「這對自然界中的植物特別有意義,因為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光照強度的變化幅度是很大的。如果能夠改造獲得耐受高光照強度的植物,在太陽光強烈時,這些耐受高光照強度的植物,正好可以更有效地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固定下來,實現增產。」李寅說,他認為能夠耐受高光照強度的植物,也具有更好適應自然界中光照強度變化的能力。

同時,李寅研究組的結果也表明,藍藻的光合作用效率可能還有更大的提高空間。「目前我們還不完全清楚改造後藍藻耐受更高光照強度的分子機制。如果弄清這種機制,我們或許會發現與光合作用相關的新靶點,有可能導致新的改造思路或策略的誕生。」李寅說。(馬卓敏)

《中國科學報》 (2016-09-26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研究中取得進展
    人們熟知的「萬物生長靠太陽」現象,其基本原理是在高等植物、藻類和藍細菌這些生物中發生放氧型光合作用。這些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CO2,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下來,同時將水分子裂解並釋放出氧氣,供生物呼吸。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學反應,為地球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新基因技術可提高 植物光合作用效率
    據新華社電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說,通過改造植物中的相關基因,可以使植物更有效進行光合作用,從而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陽光和空氣轉化成有機物,從而給人們提供食物和燃料。但如果植物接受過多光照,可能對進行光合作用的相關細胞器造成損害,因此植物需要利用一種名為「非光化學淬滅」的機制來保護自身。
  •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加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一直是不少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目標。tabacum)原有的RuBisCo,為進一步引入藍細菌的二氧化碳富集機制,提高作物產量打下了基礎。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 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措施有哪些?效果怎麼樣?
    進入冬季,隨著溫度的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越來越弱,對於種植者來說,如何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對於提高種植效益很關鍵,那麼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措施有哪些呢?今天我們簡單說說:草莓光合作用高用開金硼鈣葉面肥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般與日照時間有關係,但是因為冬季日照時間多,因此提高植物本身光合作用效率,可以讓植物製造更多的營養
  • 中國半導體抗光腐蝕取得新進展 可提高太陽能制氫轉換效率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大學獲悉,該校王蕾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半導體抗光腐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鈍化層助力BiVO4抗光腐蝕研究」的相關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將有助於提高太陽能制氫的光電轉換效率。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研究揭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
    通過改變植株形態可以增加整體受光面積,改善通風狀況,從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來,對其中的精細分子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能解析。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通過改變葉片形態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種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主流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 973計劃「光合作用分子機理研究」項目進展順利
    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部分細菌在太陽光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如葡萄糖、澱粉),並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複雜的代謝反應,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又一重要途徑。
  • 科學網—揭秘光合作用的能量工廠
    三個課題組通力合作,在前期3.2埃的解析度基礎上,進一步將超級複合物的解析度提高到了2.7埃。 「雖然總體解析度在數值上只提高了0.5埃,看似很小,但是最終三維重構結果的圖中能更清楚地分辨不同胺基酸的側鏈,觀察到氧原子的突起,並可以區分不同的色素分子。
  • 大連化物所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研究組利用雙共催化劑發展了Pt-PdS/CdS三元光催化劑,在可見光照射下,利用Na2S作為犧牲試劑,產氫量子效率達到93%,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光催化產氫最高的量子效率。Soc., 130: 7176-7177 2008)的研究工作之後在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方面取得的又一進展。太陽能光催化制氫作為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提高可見光區量子效率是這一領域的研究目標和最大挑戰之一。在光催化過程的兩個半反應中(電子還原和空穴氧化),氧化半反應被認為是光催化過程的主要瓶頸。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收服電池界的「小哪吒」
  • 廉價催化劑讓光和二氧化碳變燃料,效率是植物光合作用13倍
    近期科學家研究發現新的廉價催化劑,可提高人工光合作用效率至13.4%,遠高於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效率1%。上述研究人員來自瑞士聯邦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EPFL)化學家Michael Grätzel的研究團隊。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光合作用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程謨傑研究員帶領中高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團隊和美國密蘇裡大學堪薩斯城分校陳曉波助理教授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合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是一種高效清潔的能源轉換技術,可以利用天然氣、煤的氣化淨化氣和生物質氣等燃料發電,發電效率可達到60%以上,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年來,國內外都在研發中低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但是陰極或者在電催化活性方面或者在運行穩定性方面達不到應用要求。
  • 提高植物生產力新技能,破解光合作用
    如果你還記得在學習光合作用循環時回到五年級,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並利用這些能量收集二氧化碳和水,並將其轉化為糖。然而,系統中存在一個小問題,植物最終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來消除一種叫做rubisco的酶在無意中收集氧氣時產生的有毒化合物。這個過程被稱為光呼吸,它使植物生產的食物比其他方式更少。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植物中的糖如何控制光合作用是尋找提高作物產量新途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