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人員發現意外電流可以穩定聚變反應
圖片來源:Elle Starkman電流無處不在,從為房屋供電到控制為聚變反應提供燃料的等離子體,甚至可能產生巨大的宇宙磁場。現在,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發現,電流可以以前未知的方式形成。這項新發現可以使研究人員具有更大的能力,將驅動太陽和恆星的聚變能帶到地球。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就是核聚變反應最低也需要幾百萬度的高溫,氫彈裡面都會有一顆小型原子彈,依靠原子彈爆炸時的高溫才能帶動氫彈的核聚變反應,目前我國已經可以不用原子彈也能達到上億度的高溫,在解決了高溫條件後,那麼第2個問題來了。
-
為什麼太陽能控制核聚變,而人類卻不行
人們更希望能實現核能的民用和商用,但是,在核能民用和商用的研究中,遇到了大問題,因為無法控制核聚變反應,而失去控制的核聚變往往只是炸彈。那為什麼太陽能控制核聚變,而人類不行呢?我們先來分析太陽,太陽內部的核聚變是因為高溫高壓,所有的恆星也都是如此,因此恆星一般都比較巨大,而「失敗的恆星」往往都是因為質量太小,它內部達不到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高壓。
-
發現一種新方法,可以防止等離子體中的磁泡,幹擾核聚變反應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方法來防止等離子體中令人討厭的磁泡(磁島)幹擾核聚變反應,這為提高核聚變能源設備的性能提供了一種潛在方法。它來自於管理射頻(RF)波以穩定磁泡,這可能會擴大並造成幹擾,從而限制ITER的性能,ITER是正在法國建設的國際設施,以證明聚變電力的可行性。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控制這些磁泡(磁島)的新模型。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
德國核聚變反應堆產生超強3D磁場
德國科學家在2015年年底啟用了一種新型核反應堆,發現它能夠產生難以置信的超強三維磁場,以包裹固定熱氦等離子體。這種核聚變反應堆被稱為Wendelstein 7-X stellerator或簡稱W7-X。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回答的大問題是,這個反應堆是否達到了設計要求,即按照設計方式進行工作。
-
重建超新星核聚變能量反應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融合反應過程中,熱量對材料的混合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點上,這一因素被排除在討論之外。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未來研究超新星的工作原理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核聚變的動力,比我們現在從裂變中獲得的更清潔、更有效的能量是我們的目標。
-
科學家提出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方法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防止等離子體中的磁泡幹擾核聚變反應:通過管理射頻RF波來穩定磁泡。磁泡可能會膨脹並產生幹擾,從而限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性能。ITER是正在法國建設的國際實驗設施,旨在證明核聚變能源可行性。
-
同樣都是核聚變反應,為什麼氫彈瞬間爆炸,太陽卻能維持100億年
但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的時間要漫長的多。太陽的核聚變的反應不但已經持續了46億年的時間,而且未來還會穩定的維持大約60億年。為什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能夠穩定維持100億年而不是瞬間爆炸完了呢?科地球上的海水中含有豐富的核聚變原材料,氫的同位素氘。科學家估計海水中的氘總量達40萬億噸。如果將這些氘全部用於核聚變反應的話,釋放出的能量可供人類使用幾百億年的時間。這塊能源實在是誘人,但是人類要想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並不容易。像氫彈這樣的核聚變反應是不可控的。太陽也許能夠給我們啟發。
-
新能源:磁約束核聚變
以鈾235為例,經過40個回合的鈾原子分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把一個白熾燈泡點亮大約1秒鐘;80個回合(這僅是鏈式反應開始後的瞬間)所釋放的能量將超過1萬噸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然而科學家們並不滿足。他們一直在考慮,能不能實現可控核聚變,讓我們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一般情況下,帶正電的原子核是相互排斥的。
-
核聚變:世界未來的清潔能源
但我們想實現的,不僅僅是利用太陽能,而是在地球上造出一個「迷你太陽」,也就是核聚變。 如果我們能解決各種極為複雜的科學和工程問題,便能通過核聚變獲取清潔、安全、無窮無盡的能量了。只要每日從水中提取出一千克的氘(氫的一種同位素),產生的電量就足夠成千上萬個家庭使用。
-
【核科普】核聚變裝置「託卡馬克」簡史
託卡馬克(Tokamak)是一環形裝置,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並實現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它的名字Tokamak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
-
「手繪高考小熱點」——能控制核聚變反應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
在介紹「環流器二號M」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核聚變反應及其可控裝置的發展歷史。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阿斯頓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在理論上推導出核聚變反應的存在。1942年,美國物理學家施萊伯和金二人首次實現氘—氚核聚變反應。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阿奇莫維奇等人製造了第一臺環流器,並被命名為「託卡馬克」(tokamak)。
-
實現首次等離子體放電!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運行
可控核聚變一直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選擇。1公斤核聚變原料產生的電能等同於1.1萬噸煤產生的電能,而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氚和氘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核聚變反應堆比目前核電站的核裂變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更少,放射性也會在短期內消失。因此,可控核聚變也一直是人類研究的重點。近日,科學家在這一研究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了氫彈,那麼有朝一日,人類能夠實現可控核聚變嗎?也就是說先通過核裂變產生X射線,然後壓縮並且加熱次級的核聚變燃料,從而促使核裂變的產生。雖然弱力產生的機率非常少,但是一旦太陽內部中間產生了一個氘核,核聚變的產生就水到渠成了。
-
人類未來能否實現可控核聚變?
我們現在喜歡的是一種清潔、無汙染、豐富和容易控制的能源。風能和太陽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將風能或太陽能/熱能轉化為可用的能源,在過程中是有些昂貴和低效。所以在我看來,能量的「聖杯」就是下面這個!核聚變不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核能,將稀有的、具有放射性的重元素通過核裂變,釋放能量並產生放射性廢物。
-
科技視界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熱核反應是氫彈爆炸的基礎,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已經爆炸成功,這個過程在瞬間產生大量熱能,但目前還無法加以利用。不過科學家們發現,如能使熱核反應在一定約束區域內,根據人們的意圖有控制地產生與進行,即可實現受控熱核反應。這也正是現在中國、美國、日本及歐盟等一些國家和組織正在進行試驗研究的重大課題。
-
巨行星 「火熱的心」 源於核聚變反應
國際合作團隊的科研成果導向了一個更大的科學問題,即:核聚變反應如何發生?如何控制核聚變反應?核聚變物理學家希望通過核聚變實驗開發新的核能,以化解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的雙重困境,(人類文明的發展面臨了「現代化陷阱」,科學技術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提供了導航作用。
-
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裝置
託卡馬克又稱環磁機,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磁約束聚變的環性容器。達到穩定的等離子體均衡需要圍繞環面移動的螺旋形狀的磁力線。真空室內充入一定氣體,在燈絲的熱電子或者微波等預電離手段的作用下,產生少量離子,然後通過感應或者微波、中性束注入等方式,激發並維持一個強大的環形等離子體電流。這個等離子體電流與外面的線圈電流一起,產生一定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約束住,並使其與外界儘可能地絕熱。這樣,等離子體才能被感應、中性束、離子迴旋共振、電子迴旋共振、低雜波等方式加熱到上億度的高溫,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應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