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背靠背 | 相分離促進緊密連接形成的機制

2020-12-08 生物谷

 

 

細胞連接(cell junction) 是指相鄰細胞之間、細胞與細胞外基質之間在質膜接觸區域特化形成的連接結構。細胞連接在加強細胞間的機械聯繫,維持組織結構的完整性和協調不同細胞功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細胞連接可分為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錨定連接和通訊連接三種類型。其中緊密連接廣泛存在於上皮或內皮細胞間連接的最頂端,由閉合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claudin)、連接粘附分子(JAM)、ZO蛋白等蛋白組成,其中ZO蛋白屬於細胞內的接頭蛋白將肌動蛋白纖維以及閉合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claudin)、連接粘附分子胞內區連接起來。上皮細胞通過緊密連接形成整體,防止物質的自由擴散,維持自身的極性。大量的研究已經闡明了緊密連接的主要構成蛋白以及其相關的調節機制。

但是,類似於神經生物學中的PSD(postsynaptic density)結構,作為一個開放式的亞細胞分區,含有如此高濃度蛋白的PSD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緊密連接的結構中的ZO等蛋白是如何高度聚集在緊密連接部位,而不會擴散到細胞內部其他區域是這一領域尚未解釋的問題。近些年,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教授課題組2016年在Cell上報導了PSD中高豐度表達的兩個蛋白PSD-95與SynGAP在體外較高濃度下可以發生液-液相分離,為神經科學領域長期存在的關於PSD形成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Cell丨張明傑組破解突觸的建立與可塑性調節的機制——溫文玉解讀)。那麼是否緊密連接胞內區也以同樣的方式通過一些蛋白的相分離完成這些蛋白的有序組織和高度聚集?

2019年10月31日,來自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即首次報導細胞內相分離現象的Hyman Lab所在的機構)的Alf Honigmann課題組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Phase Separation of Zonula Occludens ProteinsDrives Formation of Tight Junctions的文章,闡明了ZO 蛋白通過相分離促進緊密連接的形成,為這一領域提供了新的解釋。

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

1. ZO1和ZO2蛋白對於形成緊密連接是非常重要的。

2. 緊密連接結構中的ZO1蛋白與細胞質中的ZO1處於高度動態交換中。

3. ZO蛋白結構與PSD95等分子相似,具有多價的相互作用。

這些結果都提示了ZO1可能會形成相分離。

作者首先對緊密連接部位的ZO1和ZO2蛋白的濃度進行了測定,作者發現ZO1和ZO2在緊密連接位點的濃度都顯著高於在胞質中的濃度。作者進一步使用FRAP實驗證實了緊密連接處的ZO1和ZO2蛋白與胞質中的這兩個蛋白處於高度動態交換的過程中。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兩個蛋白是否確實能夠發生相分離,作者在細胞中過表達了ZO1,ZO2和ZO3蛋白,作者發現,當表達量較低時候,外源表達的蛋白很好地定位到了緊密連接位點,當表達量較高時,在非緊密連接的位點這些蛋白也會高度聚集形成非常明亮的Foci,這些foci能夠相互融合、分離,顯示出了典型的液滴的特徵。

這一結果提示了ZO蛋白具有能夠發生相分離的特點,也證實了ZO蛋白在超過一定的濃度後就會發生相分離,提示了細胞內存在一個主動將ZO蛋白運輸到緊密連接部位的機制(後面會討論)。作者使用Latrunculin-A抑制actin的聚合後發現,f-actin與ZO蛋白形成了串珠狀的結構,並且在「珠子」處高度富集。將Latrunculin-A去除後,又恢復了原來的細胞膜環狀結構。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ZO蛋白的相分離對於緊密連接的形成的最初階段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且該過程是被精細調控的。

作者進一步在體外研究ZO蛋白是否能夠發生相分離,同時研究其翻譯後修飾,特別是磷酸化修飾對於其相分離性質的影響。作者在高鹽離子濃度下純化了高濃度的ZO蛋白,將鹽離子濃度降低後,ZO蛋白自發形成了droplet結構,並且這種結構依賴於蛋白濃度,鹽離子濃度,可以相互融合,以及螢光漂白後能夠恢復。

作者進一步證實了ZO蛋白的磷酸化修飾可以抑制ZO蛋白的相分離,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ZO蛋白在體合適的環境中外可以發生相分離,並且這種相分離現象受到翻譯後的磷酸化修飾的調控。作者進一步mapping了ZO蛋白中介導相分離發生的domain,發現ZO蛋白中間的PSG(PDZ3-SH3-GuK)domain 可以發生相分離而其他的domain不能發生相分離,作者還發現了除了PSG domain,其他區域對於全長的ZO蛋白的相分離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ZO蛋白被證實可以招募和有序組織其他的蛋白到緊密連接位點,因此作者推測可能是發生了相分離的ZO蛋白對於其他緊密連接相關蛋白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作者通過體內以及體內的實驗證實了ZO蛋白通過相分離形成的droplets對於這些蛋白具有選擇性,並不是所有的緊密連接相關蛋白都能進入「ZO droplet」,比如JAM-A。

因此,通過上述實驗,證實了ZO蛋白可以通過相分離招募以及高度富集一些緊密連接相關的蛋白到相應的位點,完成緊密連接的有序組織以及一些細胞信號轉導過程。

ZO蛋白的相分離是否真的對於緊密連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之前的一系列的研究已經表明,ZO蛋白介導相分離的PSG結構域的很多突變體能夠顯著抑制緊密連接的形成,但是這一結構與本身就介導了ZO蛋白與其他的緊密連接相關蛋白的相互作用,這一抑制作用是否是通過相分離介導的無法直接有效的說明。因此作者將關注點聚集在了ZO蛋白的U6結構域上,之前的研究表明該結構域不與任何的緊密連接相關蛋白結合,但是可以調控細胞的緊密連接,無U6結構與的ZO蛋白能夠增加緊密連接的組裝。

作者利用體內的實驗證明ZO蛋白的C端的截斷體(保留了U6結構域),能夠抑制ZO蛋白的在細胞內的相分離現象。但是如果將U6結構域與C端一起截斷後,ZO蛋白的相分離現象顯著增強,也就是說,U6結構域抑制了ZO蛋白的相分離現象。另外的體外實驗以及體內實驗證實了ZO蛋白的U6結構域以及C段結構域雖然不直接參與相分離的發生,但是能夠調控ZO蛋白的相分離,U6可以抑制ZO蛋白的相分離,而C端結構域可以增強相分離(可能通過releasing U6 inhibition)。

因此,作者將利用這些突變體來研究ZO蛋白的相分離現象對於緊密連接的作用,作者首先將細胞內的ZO蛋白敲除,迴轉各個突變體,用於研究ZO蛋白相分離對於緊密連接的作用。作者發現,全長的WT的ZO 蛋白能夠很好的RESCUE由於ZO敲除導致的緊密連接形成的障礙,而C端截斷體(不能形成相分離)不能RESCUE,而U6以及C端同時截斷的可以發生相分離的截斷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另外,只截斷U6 結構域的截斷體可以顯著地RESCUE相應的表型。作者還通過體外的實驗證實了ZO蛋白的相分離對於緊密連接的重要性。

因此,作者通過多種實驗,證明了ZO蛋白相分離對於細胞的緊密連接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綜上,作者發現了ZO蛋白可以通過類似PSD(postsynaptic density)結構中的PSD95等蛋白相似的機制(多價的相互作用)通過相分離形成與膜相互作用的區室化結構,形成相分離後的ZO蛋白可以選擇性地募集另外的一些緊密連接相關蛋白,從而促進緊密連接的形成。(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9: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ichael K.
  • 5篇Cell、Nature論文報導相分離在植物中的功能
    無膜細胞器如何形成以及其物理化學本質,是困擾了大家多年的問題。而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提供了一個形成此類細胞器的機制:某些蛋白質或者核酸分子可以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原本均一的環境中產生物理化學性質不同的另一相,形成無膜細胞器或者是細胞結構。
  • 5篇Cell、Nature論文報導相分離在植物中的功能
    無膜細胞器如何形成以及其物理化學本質,是困擾了大家多年的問題。而相分離(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提供了一個形成此類細胞器的機制:某些蛋白質或者核酸分子可以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原本均一的環境中產生物理化學性質不同的另一相,形成無膜細胞器或者是細胞結構。
  •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1:55:19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Rudolf Grossched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細胞膜為無膜細胞器形成提供平臺雖然細胞裡很多凝集體在細胞質或核質內形成並呈球狀,如P小體和應激顆粒;但也存在另一類凝集體可以在膜表面形成,且形狀多數不規則。細胞膜作為細胞內外溝通的關鍵結構,可以直接激活蛋白相分離過程。細胞膜受到外界信號刺激後,通過限制蛋白分子擴散和/或促進蛋白相互作用等途徑,降低下遊蛋白發生相分離的濃度,促進蛋白相分離形成凝集體,以實現特定功能。
  • 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03:18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G. J. Narlikar和J. D.
  • Cell Stem Cell背靠背|揭開細胞表面張力與幹細胞分化的秘密
    作者們確認,MCA的變化是一種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自主特性,在脫離nave狀態的過程中,小鼠胚胎幹細胞特異性減少了質膜與皮層肌動蛋白之間的粘附或者連接作用。但MCA的變化與胚胎幹細胞命運的變化誰是因誰是果呢?為了揭開這一問題的答案,作者們比表達了組成性激活的Ezrin蛋白,Erzin是連接質膜到皮層的蛋白,組成性激活的Ezrin是目前實驗中增加MCA的金標準【4,5】。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在細胞中被緊密組裝在不同的染色質結構域中,而如何調控這些染色質結構域的組裝,從而控制基因的轉錄仍然是未解之謎。生物大分子的相分離現象是指蛋白質及核酸等分子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細胞中形成無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大分子結構組裝、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與此同時,大量積累的證據表明,相分離的異常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早期誘發事件之一。作者們從包括從單個蛋白的相分離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複雜、多組分凝聚物的動態行為等多個層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介紹。
  • 相分離組織自噬體形成
    相分離組織自噬體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0 9:55:13 日本微生物化學研究所Nobuo N.
  • Nature背靠背|多能幹細胞中端粒保護新機制
    在哺乳動物中,TRF2會通過形成T環結構保護端粒末端,並通過抑制引發染色體末端融合經典的非同源末端連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TRF2是迄今為止檢測到的超過700個細胞系中對細胞增殖非常關鍵的因子,而且在小鼠中Trf2敲除也是致死的【1】。由於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研究都局限於體細胞類型,作者們想知道TRF2的作用是否在多能幹細胞保守。
  •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液-液相分離促進形成皮膚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3 13:21:59 在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Elaine Fuchs及其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液-液相分離促進皮膚屏障的形成
  • Nature背靠背 | 多能幹細胞中端粒保護新機制
    在哺乳動物中,TRF2會通過形成T環結構保護端粒末端,並通過抑制引發染色體末端融合經典的非同源末端連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TRF2是迄今為止檢測到的超過700個細胞系中對細胞增殖非常關鍵的因子,而且在小鼠中Trf2敲除也是致死的【1】。
  • Nature | 「潤溼作用」解釋相分離液滴的自噬降解機制
    相分離形成的 Droplets 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在另一種條件下消失,但是這種droplets結構是否能夠直接被細胞降解仍不清楚,目前已經有報導通過相分離形成的Stress granule以及PGL顆粒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的droplets能夠被autophagy途徑直接降解【6, 7】,但是這一降解的機制仍不明確。
  • Cell 突破!發現植物免疫反應中促進細胞存活的分子機制
    董欣年團隊揭示植物免疫反應調控新機制:NPR1形成凝聚體,促進細胞存活責編 | 逸雲植物為了抵禦病原體入侵進化出了高效的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病原體模式分子引發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如果沒有對抗機制,ETI引發PCD可以擴散到未感染的組織,嚴重損害植物生存【2】。水楊酸 (SA) 介導的系統獲得性抗性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就是這樣一種對抗機制【3】。
  • 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介導突觸小泡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區的機制
    早前有報導指出,synapsin的相分離可以對儲備池的SV起到維持作用【6】,那麼RRP又怎樣維持呢?基於這種新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的組織方式,SV與活性區的直接相互作用重新進入研究視野(詳見BioArt報導:Mol Cell | 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對於重新認識突觸的形成與維持的重要意義)。
  • Cancer Cell:劉江等揭示腎癌發病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劉江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腎癌發病機制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在低氧的生理條件下,核蛋白SPOP(speckle-type POZ protein) 的過表達和錯誤定位是引發腎癌產生的核心因素。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中特殊菌毛的形成機制
    圖片摘自:bio3400.nicerweb.com2016年4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來自人類機體微生物組中完全不同類型的菌毛;菌毛是一種連接性菌毛蛋白的聚集體
  • 背靠背,清華大學俞立/楊雪瑞首次發現新型的內質網應激反應
    該研究發現強大的內質網應激誘導內質網螺旋的形成,其中包含內質網駐留蛋白,如Sec61複合體和PKR樣內質網激酶(PERK)。ER螺旋的形成取決於PERK激酶的活性,並由COPII機制介導,它可促進ER膜出芽形成管狀小泡ER螺旋前體。然後,ER螺旋前體經過Sec22b介導的融合形成ER螺旋。
  • Cell | 線蟲小RNA跨代遺傳的性狀分離機制
    雖然人們已經發現了若干調節小RNA活性的機制,但這些機制仍然無法解釋一個非常明確的現象:同一親代個體(雌雄同體線蟲個體可自體受精)的若干等基因(Isogenic)子代個體同樣可以表現出非常明顯的表觀遺傳學性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