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史上最嚴」非根治論文造假之途

2021-01-20 人民網

  日前,號稱「史上最嚴」的學位論文作假處理辦法正式施行。根據規定,不僅論文造假者面臨處罰,其指導老師和學校也有可能被「連坐」。論文造假已經不是新聞,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你來我往的「生意」。高校作為教書育人之地,若讓此不正之風肆虐,一則導致學生道德墮落,二則鼓勵生產學術垃圾,三則破壞高校自身信譽,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高端人才培養將造成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教育部的做法體現出的扭轉不正之風、端正學術態度的決心,令人振奮。

  但是,打擊學術造假,決不能止步於本辦法。該辦法針對的是學位論文,然而學位論文畢竟只是所有學術論文中的一部分。在評職稱、評學位之時,高校教師和學生往往還有其他論文指標要完成。學位論文畢竟還有答辯環節把把關,而在這些相對不重要的論文上,更有可能會造假,比如學生在專業課上的論文作業。造假行為本身並沒有大小之分,都體現了造假者的誠信問題。換句話說,小論文造假同樣不應該被容忍。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只有從小問題開始,蒼蠅老虎一起打,大幅度增加造假的成本和風險,才有可能威懾造假行為的猖獗。

  該辦法的執行問題也值得討論。對於大多數本科生、碩士生甚至是一些博士生來講,學位只是一個跳板,論文對就業毫無幫助,隨便造假應付能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再加上普遍造假的環境,更讓他們肆無忌憚。如果該辦法執行力不足,被查獲風險很小,學生會不會「前赴後繼」呢?另一方面,莫說是平時小論文,即便是所有的學位論文,教育部也無法一一審查,而必須依靠高校和底下的各院系。可是高校院系完全有動力睜隻眼閉隻眼:就業率、畢業率等指標帶來壓力;債臺高築讓高校辦各種學位班、「賣文憑」來賺錢;一些在職研究生的行政級別也讓學院和教師有所顧忌……本辦法裡有「連坐」條款,說明教育部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在其他制度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威嚇的效果要抵禦各方的壓力,有點底氣不足。

  此外,有的論文造假可能是技術問題,即造假者並無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不了解何為造假,或不了解不造假的意義所在。這又牽涉到學術教育的不足。閱讀別人的論文成果,整理引文,註明出處,本應該是學習者最基本的技能,是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了解人們認知局限、為自己研究作準備的過程。它是研究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在美國,這種訓練往往從中學就開始。中學生必須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標明來源,來完成一些探索性作業。反觀我國,應試教育的客觀存在讓學生注重知識內容的識記,卻忽視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對獨立觀點的培養。一個珍視自己獨立思想的人,是很難容忍自己的名字署在別人觀點之下的。論文抄襲成風,多少反映出學生樂於照搬別人想法,缺乏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願望和能力。這種「思想自尊」的缺失,弱化了學生主觀意識的「防火牆」,讓他們經不起利益洪流的衝擊,便輕易在誠信底線上失守。

  寫作論文本來純粹是學習、研究分內事。之所以出現造假問題,是因為教育和學位部分被異化成了學生就業、官員升官、商人鍍金、學校賺錢的工具,寫作論文本身的目的反倒被忘記了。論文造假是教育領域的問題。它既和現時教育體制、教學內容的漏洞有關,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造假風氣的侵擾。有用化工原料做出來的假食品,有信誓旦旦服務人民卻貪贓枉法的假「公僕」,假論文的出現也很自然。所以,「史上最嚴」的辦法只能是一劑止痛藥,只有進行傷筋動骨的手術,將論文和科研從複雜的利益糾葛中抽離出來,還其本來之功能,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淨化社會風氣,造假之風方可根治。

相關焦點

  • 造假 臺灣多位「大咖」因掛名而捲入論文造假風波
    該校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導的癌症研究團隊,遭指控疑似違反學術倫理,起因是一篇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的論文,被網絡學界同行審論平臺「PubPeer」匿名踢爆,質疑圖像數據疑似造假。郭明良隨後辭掉臺大教職,並主動撤回該論文。
  • 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學術界可能是這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作為主要行為監督方法的群體之一。
  • 教育部打擊學術造假 五種論文作假行為將被嚴懲
    出臺《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規定代寫、出售學位論文者也將面臨處罰  今日起實施的《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規定,學位論文作假者將被取消學位申請資格,代寫、出售論文者以及作假者的指導教師、學校等也將面臨處罰。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史上最嚴「限塑令」實施兩周 仍有店鋪使用非降解塑膠袋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自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然而,《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北京一些小型店鋪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也被稱為是史上最嚴限塑令。
  • 論文造假風波起 臺灣學術陷入道德危機
    臺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軍的研究團隊被爆論文造假,事件越演越烈,除了臺大校長楊泮池曾與他共同掛名的論文,也出現了多起紕漏外,媒體甚至爆出,郭明良與臺大醫學院教授嚴孟祿之間的財務往來,可能涉及論文掛名的對價關係,嚴重影學術倫理,「立委」也要求「科技部」要追回補助款、加強把關。
  • 民進黨稱蔡英文博士論文非造假,散布「假博士」消息源頭...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博士論文的真實性在島內飽受質疑,據臺灣「中央社」等臺媒12月7日報導,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7日聲稱,臺北地檢署調查發現散布蔡英文「假博士」的消息源頭來自大陸,還宣稱「蔡英文博士論文並非造假」云云。對於顏若芳的說辭,島內網友並不買帳,除質疑民進黨拿大陸當墊背,拿可以輕易辨別證據真偽的人當白痴?更直斥「越來越離譜!」
  • 107篇論文被撤 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原標題: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大規模撤稿、中國作者、同行評議過程造假、第三方機構操縱,由這些關鍵詞構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4月20日的聲明,除了一次性撤銷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並無新意。
  • 論文造假何時休?扒一扒近年來論文造假大事件
    又一件令人寒心的論文造假事件,今天我們就扒一扒近年來的論文造假大事件:一、賀海波論文造假2008年10月16日,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德哉的一封檢舉信,將自己的學生、浙江大學藥學院副教授賀海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個月後,因涉嫌抄襲、剽竊原博士生導師實驗數據,共計發表8篇假論文,浙江大學撤銷賀海波副教授職務和任教資格,並將其開除。
  • 舉報信7.6兆共123頁,一篇「論文」!導師:不造假不讓畢業
    很多時候,導師的論文其實是和自己沒有關係的,因為掛著通訊作者的名字,導師就不得不為學生的論文質量「買單」。所以說,導師的造假由兩部分,一是自己造假,而是學生造假而他自己承擔責任。無論是哪一種,但最長的莫過於圖片和數據的造假,比如近期天大化工專業學生實名舉報自己的導師學術論文造假——幾乎不怎麼做實驗,想要什麼數據自己就能「捏造」!
  •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
    5月21日中午12時31分,有網友在「天涯社區」論壇的「天涯雜談」版發表了一篇題為《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直接用替換鍵搞定,我無語了》的帖子。發帖人寫道:    「昨晚在期刊網上查資料的時候,無意中下載了這兩篇碩士論文,看著題目就覺得有點詭異,打開來細看,我K,原來真是抄襲的啊,而且抄的還特別誇張,直接用替換鍵搞定。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論文造假,艾普蕾相似性檢測:重複比42%!
    復旦大學頻曝學術醜聞2019年是中國科研圈最熱鬧的一年,受到翟天臨明星光環效應的影響,學術論文造假受到廣泛關注,教育部明確各大高校嚴抓研究生畢業生質量關,並且每年撥款專項經費800萬元對各大高校的博士生論文進行抽查,復旦大學、天津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不斷被曝光碩士論文抄襲造假的醜聞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部門規章之外應該有上位法的約束,細化法律規範,填補規則盲區,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 本報記者 王陽  11月29日,網傳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3位學者,又一次將學術造假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後饒毅回復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此前10多天,有關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的學術爭議事件,也引發了「學術圈大地震」。
  • 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學術造假,論文抄襲這一現象屢禁不止,本應該是象牙塔的大學卻有那麼多不應該有的現象,這合理嗎。先有讚美師娘,再有實名舉報導師抄襲,還有許多的學二代應該勵志攀巖科學的頂峰,難道做學術就不能堂堂正正嗎?作為一個掌握科研機會的家庭,讓孩子更早的接觸科學,無可厚非,這樣的孩子更有機會在科研上做出成就,可是現在的學二代不用做實驗,躺著就能水論文,仿佛一出生就自帶兩篇scl。網友說的好,真科研,還得看小學生。其次,對於學術造假的事情很難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舉報個不做事的官員簡單,可是分辨一篇文章的好壞就難了。正經人誰去知網看文獻啊,作為一個大學生除非百度抄不到,要不然誰去翻文獻啊。
  • 對論文造假該有系統性處理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近日,一則「學生發123頁PDF材料實名舉報導師事件」引發輿論關注。舉報者在材料中圖文並茂地列舉了其導師存在指導學生論文造假、一稿多投等諸多問題。 這起堪稱「論文級別」的舉報材料,宛如投入學界的一顆「炸彈」。
  • 臺灣大學教授論文造假 疑掛名12年收700餘萬臺幣
    臺灣大學教授論文造假 疑掛名12年收700餘萬臺幣 2016-12-15 14:55:28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學術造假,是怎麼造出來的
    正在造假的藤村新一被視頻監控拍了下來(資料圖片)學術史上,或因學術評價制度不合理、學術監管缺位、學術規範不健全,抑或因種種利益驅動,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在國內外學界不時閃現。德裡克·斯塔佩爾本來是一位備受學界尊重的心理學教授,但因篡改實驗數據和資料,一夜間成了心理學史上最大的學術騙子。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斯塔佩爾留校工作。在此後3年的任教中,他僅寫出幾篇反響平平的論文。 一段時間過後,斯塔佩爾赴格羅寧根大學任教。在這裡,他開始一項新的研究:人們是否潛意識地受到暗示的影響?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這裡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文章刊出僅 24 小時後,國內 6 位古生物學者便聯名發表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對該研究結論提出十大質疑,並且認為該標本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3 月 19 日,上述 6 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
  • 天津大學一教授學術不端被舉報,論文和實驗數據多次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11月19日,天津大學一教授學術造假被實名舉報,經校方調查情況屬實,該教授承擔全責,後校方與其解除勞動合同。網傳舉報材料長達123頁,稱該教授論文和實驗數據多次造假,多次幫助其女兒修改論文、發表論文,還將其研究生的學術成果稍做修改,用其女兒的名字發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