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號稱「史上最嚴」的學位論文作假處理辦法正式施行。根據規定,不僅論文造假者面臨處罰,其指導老師和學校也有可能被「連坐」。論文造假已經不是新聞,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你來我往的「生意」。高校作為教書育人之地,若讓此不正之風肆虐,一則導致學生道德墮落,二則鼓勵生產學術垃圾,三則破壞高校自身信譽,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高端人才培養將造成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教育部的做法體現出的扭轉不正之風、端正學術態度的決心,令人振奮。
但是,打擊學術造假,決不能止步於本辦法。該辦法針對的是學位論文,然而學位論文畢竟只是所有學術論文中的一部分。在評職稱、評學位之時,高校教師和學生往往還有其他論文指標要完成。學位論文畢竟還有答辯環節把把關,而在這些相對不重要的論文上,更有可能會造假,比如學生在專業課上的論文作業。造假行為本身並沒有大小之分,都體現了造假者的誠信問題。換句話說,小論文造假同樣不應該被容忍。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只有從小問題開始,蒼蠅老虎一起打,大幅度增加造假的成本和風險,才有可能威懾造假行為的猖獗。
該辦法的執行問題也值得討論。對於大多數本科生、碩士生甚至是一些博士生來講,學位只是一個跳板,論文對就業毫無幫助,隨便造假應付能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再加上普遍造假的環境,更讓他們肆無忌憚。如果該辦法執行力不足,被查獲風險很小,學生會不會「前赴後繼」呢?另一方面,莫說是平時小論文,即便是所有的學位論文,教育部也無法一一審查,而必須依靠高校和底下的各院系。可是高校院系完全有動力睜隻眼閉隻眼:就業率、畢業率等指標帶來壓力;債臺高築讓高校辦各種學位班、「賣文憑」來賺錢;一些在職研究生的行政級別也讓學院和教師有所顧忌……本辦法裡有「連坐」條款,說明教育部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在其他制度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威嚇的效果要抵禦各方的壓力,有點底氣不足。
此外,有的論文造假可能是技術問題,即造假者並無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或不了解何為造假,或不了解不造假的意義所在。這又牽涉到學術教育的不足。閱讀別人的論文成果,整理引文,註明出處,本應該是學習者最基本的技能,是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了解人們認知局限、為自己研究作準備的過程。它是研究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在美國,這種訓練往往從中學就開始。中學生必須通過自己查找資料,標明來源,來完成一些探索性作業。反觀我國,應試教育的客觀存在讓學生注重知識內容的識記,卻忽視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對獨立觀點的培養。一個珍視自己獨立思想的人,是很難容忍自己的名字署在別人觀點之下的。論文抄襲成風,多少反映出學生樂於照搬別人想法,缺乏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願望和能力。這種「思想自尊」的缺失,弱化了學生主觀意識的「防火牆」,讓他們經不起利益洪流的衝擊,便輕易在誠信底線上失守。
寫作論文本來純粹是學習、研究分內事。之所以出現造假問題,是因為教育和學位部分被異化成了學生就業、官員升官、商人鍍金、學校賺錢的工具,寫作論文本身的目的反倒被忘記了。論文造假是教育領域的問題。它既和現時教育體制、教學內容的漏洞有關,也離不開社會大環境造假風氣的侵擾。有用化工原料做出來的假食品,有信誓旦旦服務人民卻貪贓枉法的假「公僕」,假論文的出現也很自然。所以,「史上最嚴」的辦法只能是一劑止痛藥,只有進行傷筋動骨的手術,將論文和科研從複雜的利益糾葛中抽離出來,還其本來之功能,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淨化社會風氣,造假之風方可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