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

2021-01-15 澎湃新聞

在上個月底,107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而被《腫瘤生物學》雜誌撤稿的中國醫學論文,攪起了國內輿論的漩渦。不過,相比起影響因子為2.9的《腫瘤生物學》,圍繞一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重磅論文」,一場賭上雙方學者聲譽的學術打假更是鬧得轟轟烈烈。

近日,瑞典中央倫理審查委員會(CEPN)經獨立調查裁定,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隆施塔特(Oona Lönnstedt)及其導師艾克洛夫(Peter Eklöv)「有失科學誠信」,《科學》雜誌應撤回其發表於2016年6月3日的《環境中的微塑料顆粒富集會影響海鱸魚的生態》(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fluence larval fish ecology)一文。

艾克洛夫(Peter Eklöv)和隆施塔特(Oona Lönnstedt)。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科學》雜誌

而《科學》雜誌副主編薩格登(Andrew Sugden)表示,他們已經在準備撤稿聲明了。

實驗現場的「目擊證人」、Facebook上的「不在場證明」、論文發表後立馬失竊的原始數據和憑空多出來的燒杯和梭子魚——這場10個月的打假持久戰差點發展成了懸疑片。而所有的疑點,都指向同一個問題:隆施塔特到底有沒有完成論文描述中的實驗?

微塑料:洗面奶中的海洋殺手

一切都緣於一種近來備受關注的汙染物:微塑料。微塑料一般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人類生活中廢棄的各種塑料包裝會在物理作用、陽光等因素下碎裂成微型顆粒。此外,肥皂、牙膏、洗面奶中起到磨砂成分的微珠也是微塑料汙染的重要來源。

這些微塑料顆粒在自然狀態下不可降解,會隨著下水道進入河流系統,逐漸在海洋中聚集。近年來,科學家們對海洋中的微塑料顆粒感到十分擔憂。不同的研究在海鳥、魚類、海洋哺乳動物體內都發現了它們的痕跡。

2015年12月28日,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籤署了《無微珠水系法案》(Microbead-Free Waters Act of 2015),規定將逐步廢止含有塑料微珠的洗護產品。

隆施塔特的實驗和33萬歐元獎金:「挑食」的海鱸魚幼體

隆施塔特在其導師艾克洛夫的指導下,通過實驗分析了海洋中的微塑料顆粒會對海鱸魚幼體造成的影響。研究得到了兩個重要發現:首先,海鱸魚幼體不但會吃微塑料顆粒,而且在它們的一種天然食物,滷蟲(鹽水豐年蟲),與微塑料顆粒之間,它們還更偏好吃微塑料。「就好像小孩子愛吃垃圾食品一樣。」BBC在報導該研究時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而在微塑料顆粒富集的水缸中長大的海鱸魚幼體發育更遲緩。其次,吃入大劑量微塑料顆粒的海鱸魚幼體,會對它們的天敵梭子魚在水中釋放的化學信號更遲鈍,因而更容易落入梭子魚的腹中。

艾克洛夫和隆施塔特認為,這項研究能夠部分解釋波羅的海中海鱸魚數量的衰減。而海洋中的其他魚類或許也深受同樣的殘害。

胃部充滿微塑料顆粒的海鱸魚幼體

論文一經《科學》雜誌發表,就吸引了眾多新聞報導。很多海洋生態學家也對這項研究評價很高。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生態學家羅赫曼(Chelsea M. Rochman)就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文章,稱讚了該研究方法和成果。羅赫曼提到,此前研究人員往往在實驗中使用了遠高於真實劑量的微塑料顆粒,這很容易看出其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但說服力不夠。艾克洛夫和隆施塔特則模擬了真實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顆粒水平,因而更具現實意義。此外,此前的研究集中在細胞、基因表達或個體的水平,艾克洛夫和隆施塔特的研究則關於生態學。羅赫曼認為,這項科研成果有助於促成相應的公共政策。

論文發表5個月後,隆施塔特被一個叫Formas的瑞典基金會授予「未來研究領袖」獎,獎金33萬歐元。

目擊證人:隆施塔特沒有在實驗地點待那麼久

然而,隆施塔特的同事松丁(Josefin Sundin)讀到這篇論文的第一反應,卻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失憶了。

當隆施塔特在瑞典東部哥得蘭島上的Ar研究站做實驗時,松丁也在那裡,甚至,她還時不時會幫隆施塔特一把。但她當時見到的實驗完全不符合論文描述的規模。而挪威科技大學的尤菲爾特(Fredrik Jutfelt)當時同樣在Ar研究站待了幾天,他也沒見到論文描述中的實驗。他們立馬意識到,裡面有大問題了。

論文提及,實驗的進行時間是2015年4月和5月。而松丁聲明她在研究站的時間是4月8日到6月16日,對隆施塔特的研究很熟悉,她甚至在隆施塔特中間外出一周時幫她照看了那些魚。松丁說道,那些微塑料顆粒五月初才運到研究站裡,隆施塔特本人是5月4日到的,第二天就開始實驗,最後於5月15日離開。松丁海找到了隆施塔特Facebook裡的一張照片為證:那是5月16日,隆施塔特在斯德哥爾摩呷著香檳的一張照片。而論文裡寫道,他們進行了長達3周的實驗。

瑞典東部的哥得蘭島

此外,論文中描述的實驗要用到30個1升的燒杯。烏普薩拉大學一份校內雜誌的照片顯示,當時實驗中只出現了18個燒杯,其中15個是0.6升的。

最後,實驗所需的海鱸魚卵要遠超隆施塔特手頭可用的數量。此外,當時研究站裡也沒有足夠支持實驗的梭子魚。這點松丁表示非常肯定,因為這些梭子魚就是她提前在65公裡外的沼澤裡幫隆施塔特抓的。如果說隆施塔特後來自己又抓了一次,就有兩點說不通:一是她並不會開車,二是她並未在實驗手冊裡記錄。

松丁和尤菲爾特相互確認過後,於2016年6月20日向烏普薩拉大學遞交了一份學術不端檢舉信,要求學校調查此事。其他5位來自加拿大、瑞士和澳大利亞的學者雖然不在Ar研究站,但他們也對該論文抱有極大疑慮,幫助松丁和尤菲爾特聯署了檢舉信。

松丁說道,「這是一個痛苦的決定」,她為指控一個自己曾視為朋友的研究者感到難過。這一檢舉對她來說充滿了風險:松丁目前還沒有正式職位。此外,外界也會懷疑他們是不是不夠關切微塑料顆粒汙染。

「她是嫉妒我」

隆施塔特回應稱,她整個五月都呆在研究站裡。松丁和尤菲爾特沒看到實驗,不代表她沒做實驗。她自己找到了額外的海鱸魚卵,抓到了額外的梭子魚。不過,她沒有描述抓魚的細節。18個燒杯只是一個初步的實驗,他們此後還在別的地方做了後續的實驗,但記錄實驗的3張照片隨筆記本電腦失竊了。而Facebook上的照片也不能作為證據,因為隆施塔特經常過了幾星期才發照片。

隆施塔特實驗所用的18個燒杯

2016年8月31日,烏普薩拉大學委任的一個小組針對這項學術造假檢舉得出了初步的調查報告,駁回了松丁和尤菲爾特對學術不端的指控,和全面調查的請求。報告指出隆施塔特和艾克洛夫用「令人滿意而可信的態度」解釋了所有事情,認為烏普薩拉大學應該盡力恢復他們的名譽。該小組甚至批評了兩人的檢舉行為,認為這些都是「在正常學術討論範圍裡的問題,可以直接和論文作者交流」。

隆施塔特在2016年12月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矢口否認造假,並指出指控者是出於「嫉妒」而跳出來質疑的。「如果你對比一下我的簡歷和她(松丁)的,那麼,嗯,還是很不一樣的。」隆施塔特說道。

「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

而跟「不在場證明」比起來,更弔詭的還有在論文發表後10天後不翼而飛的原始數據。當時,隆施塔特在Facebook上發了一條狀態,稱她放在未上鎖的車中的筆記本電腦遭竊,裡面的實驗原始數據也隨之丟失。由於學校計算機系統的「小故障」,他們並未成功備份數據。

隆施塔特稱筆記本電腦失竊的時間是6月12日晚上到6月13日凌晨。而就在6月13日,《科學》雜誌的編輯聯繫了她,請她儘快上傳缺失的原始數據。

尤菲爾特認為就在大家開始質疑起實驗數據的時候,筆記本電腦就失竊了,這是一個「荒唐的巧合,就像說我的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一樣」。

松丁(Josefin Sundin)和尤菲爾特(Fredrik Jutfelt)

2016年12月,在烏普薩拉大學的初步調查報告出來之後,CEPN的調查結果出來前,《科學》雜誌因為等候調查時間過長,而讀者需要知道的實驗數據仍然缺失,便以「編輯留言」(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的方式提醒讀者,「除論文及其附件所呈之數據之外,已無更多數據可助讀者理解、評價、複製或延伸論文之結論。」

雙重學術失信罪

第三方政府機構CEPN聘請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魚類專家博格(Bertil Borg)深入調查此案。在今年2月份給出的報告中,博格指出,隆施塔特和艾克洛夫迴避了很多問題,且作出了很多虛假的表述。時間線很成問題,隆施塔特沒有票據、照片或郵件證明她5月底還在哥得蘭島,實驗室記錄裡也沒有。

此外博格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隆施塔特和艾克洛夫聲稱他們在實驗開始後2周拿到了倫理許可,但其實,倫理許可直到實驗結束一個多月後才下來,且批准的是另一個實驗設計和實驗地點。「這說明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可信度也有問題。」博格寫道。但博格最終沒有給出確鑿的結論,只模糊地措辭道:「我們不能排除造假的可能性。」

隆施塔特和艾克洛夫曾質疑過這些「目擊證人」的中立性和可信度,因為和松丁和尤菲爾特有關聯的兩位科學家曾和博格共同發表過論文。但CEPN認為,畢竟這是個相對窄的研究領域,學者之間有點交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而CEPN近日公布的報告最終釐清了這一模糊的表述。報告提到,被控的兩名研究者提供的回應「缺乏幾乎所有核心元素,偶爾自相矛盾,並不時引發更多的疑惑」。CEPN由此聲明,兩名研究者犯了兩重學術失信罪,一是沒有提供實驗數據,二是謊稱獲得了研究的倫理許可。

儘管隆施塔特全程負責實驗,艾克洛夫並未踏足Ar研究站,但CEPN認為他身為導師,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把髒東西掃到地毯下」

烏普薩拉大學則在CEPN的調查報告出來後發布了一則官網聲明。根據機器翻譯的結果,聲明指出烏普薩拉大學認識到了前後兩份報告的相左之處,並會基於兩份報告在近期作出決定,裁決是否存在學術不端。

鑑於烏普薩拉大學之前的報告曾駁回指控,再聯想到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2015年也曾駁回對學術騙子、義大利外科醫生馬基雅裡尼(Paolo Macchiarini)的指控,瑞典在學術造假風波裡似乎越陷越深。

曾參與馬基雅裡尼一案調查的烏普薩拉大學榮譽教授戈爾丁(Bengt Gerdin)說道,瑞典的高校調查基本都在玩「把髒東西掃到地毯下」。

另一個問題是瑞典高校關於學術不端的定義和規定並不統一。2月底,一批學者在給政府的報告中建議,新設一個新的政府機構,學術不端委員會,總領所有調查。

而CENP也沒有放過《科學》雜誌。該委員會指出,《科學》雜誌沒能落實數據公開政策。即使所謂的實驗真的存在,也無法證明研究結論。調查報告發現,研究所用的微塑料顆粒混有清潔劑,但研究者未曾指出他們去除掉了清潔劑。因此,清潔劑,而非微塑料,可能才是影響海鱸魚幼體生態的因素。

對此,《科學》雜誌副主編薩格登表示暫不能回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
    (原標題:一波三折的瑞典學術造假風波結案:《科學》雜誌準備撤稿)在上個月底,107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而被《腫瘤生物學》雜誌撤稿的中國醫學論文,攪起了國內輿論的漩渦。不過,相比起影響因子為2.9的《腫瘤生物學》,圍繞一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重磅論文」,一場賭上雙方學者聲譽的學術打假更是鬧得轟轟烈烈。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可見,此次曹雪濤論文造假風波,有著極強的專業門檻和複雜性。就連伊莉莎白·比克也沒有直接給出結論。在採訪中她反覆提到,只是將存在問題的圖像和論文標註出來,至於是不是構成學術不端,還得更權威的調查。 但即便如此,曹雪濤恐怕也難逃論文造假的指控。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世界說王磬發自法國巴黎4月20日,一則來自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Springer)的聲明在科學界掀起了一場風波:107篇已發表於其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Biology)的論文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被撤稿。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論文造假風波引發「學術圈大地震」背離科研道德的行為衝擊公眾信任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 近年來,在評價體系以量化為主的科技界,拼湊和抄襲論文的現象不斷發生。從「漢芯一號」造假案,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一次性撤銷,再到論文實驗數據無法重複而主動撤稿,這些背離基本科研道德的行為,一次次衝擊著公眾的信任  ● 此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一批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同行評議過程;通過第三方在網上買賣論文,隱瞞身份申報基金項目;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申報基金項目,申請書信息嚴重造假等
  •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一場撤稿風波再次將醫學界學術造假推至風口浪尖。近日,全球知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掉《腫瘤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據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牽涉524名醫生以及4個國外研究機構。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Nature發文:一天被撤稿6篇,他堪稱世界一流的學術造假「鬼才」
    」的名號進行學術造假、實驗疏忽、學術炒作等諸多現象。被撤稿的例子聽得多了,其實根本記不住都是誰,但是這位營養心理學家可不一般,他的研究內容,從通靈預知、擺能量姿勢對氣管移植的益處,到小鼠腸道微生物群和自閉症的關係、砷基生命形式……簡直無所不能。這,這麼厲害,一個營養心理學家還能研究通靈?於是出於一點點的好奇心,去查了一下這個人,果然好奇害死貓——這人的造假手段簡直顛覆三觀...這個人是誰?
  • 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氯喹撤稿風波:論文作者被大學解聘
    知名學術期刊《柳葉刀》氯喹論文撤稿風波持續發酵。據美國媒體statnews.com當地時間6月7日報導,美國猶他大學已經與撤稿論文作者之一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達成「雙向同意」,終止帕特爾的教職。
  • 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在科學界,稱實驗結果「完美得不可思議」並不是一種讚譽——這相當於質疑作者學術不端甚至造假。但《麻醉與鎮痛》雜誌並沒有特別注意這一警告,而是打了個圓場:在發表致編輯部信函的同時,還發表了來自藤井的解釋,藤井反問道:「到底要提供多少證據,才能證實我的證據可信?」換言之,「不相信我?隨你。」在此之後,藤井又先後在該雜誌上發表了11篇論文。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但一鳴驚人的他很快陷入「學術造假」的爭議——對於講求實證精神的現代科學,實驗數據無法重複必將面對質疑。次年8月,韓春雨等作者主動刊發撤稿聲明,但科研項目並未就此停止,而是在同行專家支持下繼續開展。兩年時間過去,沸騰一時的「韓春雨事件」隨著撤稿暫告一段落,而中國學術界的撤稿風波依然沒有停息。
  • 新華社追蹤韓春雨事件:撤稿是否等同造假?調查能否啟動?
    焦點一:撤稿是否等同於學術造假?按國際慣例,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章結論必須是可重複的。「主動撤稿表明韓春雨團隊也意識到他們文章有不能重複的問題。」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教授樓振昆說,「能夠主動撤稿需要勇氣,很多重複不出的文章作者也不願主動撤稿。實驗不能重複可能有多種原因,現在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韓春雨團隊是造假。
  • 瑞典科學家涉嫌學術不端
    蓑鮋拼貼畫 圖片來源:《生物學快報》近日,調查發現,2014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前海洋生物學家Oona Lonnstedt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的蓑鮋行為論文涉嫌編造,2016年發表在《科學》的論文也可能存在造假行為。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評審造假系主因
    107篇論文被集體撤回,創下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撤回的主要原因是評審造假。  評審人評審,是國際論文錄用的重要環節。按照施普林格的論文接受規則,作者投稿之後,編輯會安排評審人就論文的科學嚴謹性,做評審和評價,這些評審人,也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專家以報告形式提供給期刊,之後編輯決定是不是發表。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SCI 107篇文章造假被撤 全部來自中國!
    4 月 20 日,著名出版商 springer 旗下沉寂數月的 Tumor Biology (影響因子 2.926)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 107 篇文章,他們絕大多數都被證實同行評議造假,而且都來自中國!
  • 「老闆學術造假被查了,想退學」
    這不過是普魯伊特接受科學期刊雜誌審查的幾篇論文中的第一批,而一系列的撤稿和擔憂言論讓動物行為研究界陷入恐慌,影響了不少合作者,包括許多學生和處於科研生涯初期的研究員。「我這才第一年……開始夢想中的工作,」拉斯考夫斯基告訴《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我一直都盼著啟動新項目,然而過去四個月,我用了大量時間收拾爛攤子,處理這些我以為早已結束的舊論文。」
  • 研究員開發新算法打擊學術造假 用AI查重論文圖片
    有圖無真相  在打擊學術造假的徵途上,學術規範機構又下一城。資料圖:人工智慧機器人。經測算,在所有論文中,約1.5%存在學術不端的嫌疑,0.6%確認存在圖像方面的論文造假。  在學術造假上,圖片是藏汙納垢的死角。《科學》(Science)雜誌和《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2018年發布報告稱,在過去10年裡,學術期刊撤回的論文數量增加了10倍。這些論文中,約有1.7%是因為篡改了論文圖像被撤回。
  • 國際期刊大面積撤稿凸顯醫生評價困境
    在SCI(全稱為《科學引文索引》)導向的當下,醫學工作者的評價標準應如何制定?    被SCI綁架的醫生    因「同行評價涉嫌造假」被國際期刊撤稿,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2015年,愛思唯爾、英國BMC出版社及施普林格均從旗下期刊撤銷中國作者的稿件9~64篇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