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學術造假被查了,想退學」

2020-12-07 騰訊網

導師學術不端對研究生、博士後的學術生涯構成了重大的打擊:一些學生會感到對科學的信任從此破滅,想要離開學術界,想要留在學術界的人則面臨背著「不良記錄」尋找新職位的窘境。在這篇文章裡,一些「過來人」分享了走出困境的經驗和建議,希望你沒有機會用上它。

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 the Scientist

作者 Katarina Zimmer

翻譯 阿金

審校 戚譯引

演化生態學家凱特·拉斯考夫斯基(Kate Laskowski)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新教職開始得不太順利。2019 年底,她剛入職不過數月,就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有研究人員對她的一篇論文表示擔憂,那是她在 2016 年與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多產的蜘蛛生物學家喬納森·普魯伊特(Jonathan Pruitt)合作的論文。

拉斯考夫斯基在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讀了研究生,畢業後成為德國萊布尼茲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Ecology and Inland Fisheries)的博士後,她曾與普魯伊特合作研究蜘蛛的社會行為。那封電子郵件提到,當時普魯伊特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實驗室收集到的原始數據有問題,這些數據記錄著個體蜘蛛間的行為差異,但在電子表格的列中包含著奇怪的重複值。拉斯卡夫斯基自己重新梳理了數據之後,最終認為這些數據以及基於此做出的研究都不可信,於是,她在今年年初請求《美國博物學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撤回論文。她還要繼續撤回和他合作的另外兩篇論文。

這些研究支持一個假設:個體蜘蛛的行為受到社會互動的影響。這不過是普魯伊特接受科學期刊雜誌審查的幾篇論文中的第一批,而一系列的撤稿和擔憂言論讓動物行為研究界陷入恐慌,影響了不少合作者,包括許多學生和處於科研生涯初期的研究員。「我這才第一年……開始夢想中的工作,」拉斯考夫斯基告訴《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我一直都盼著啟動新項目,然而過去四個月,我用了大量時間收拾爛攤子,處理這些我以為早已結束的舊論文。」

麥克馬斯特大學對普魯伊特論文的調查正在進行中,關於那些奇怪的數據是偶然出現還是人為操縱,目前尚無定論。(普魯伊特 1 月份在接受《科學》採訪時曾暗示是因為數據管理不當。)然而,這次事件在學界引發的討論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高級合作者或導師被指控學術不端,甚至被證實學術不端,那些資歷淺的研究人員該怎麼辦?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研究生和博士後本身並無過錯,但最終還是會受到連帶傷害,萬達·瓊斯(Wanda Jones)說。瓊斯是美國誠信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簡稱 ORI)的誠信研究副主任,該辦公室監管著學院機構對學術不端的調查工作。瓊斯說,每年 ORI 針對學術不端的 30 多起調查中,大約 40% 的結果顯示科研項目負責人(PI)是主要責任人,其餘的則指向學生、技術人員和其他員工。在每個給定的年份,都可能有幾十名年輕研究人員發現自己的研究項目陷入危機,或者在實驗室關閉後不得不匆忙尋找新職位——而論文撤稿常常還伴隨著學術不端的指控,這讓找新職位變得難上加難。

「PI 如果被發現有學術不端行為,這對他們的博士後、研究生以及員工們都可能是巨大的不幸。」瓊斯說道。

圖片來源:Pixabay

科學中信任的缺失

瓊斯指出,學術不端醜聞對早期職業研究人員最直接的影響常常是心理層面的,包括對個人學術名聲和職業前途的擔憂,和對學術合作甚至整個科學界的信任危機。「你能看到,這對一個學生來說將會是多麼大的創傷。他們可能決定這輩子去再也不做科學研究,而去幹點別的事情,」拉塞爾·特雷西(Russel Tracy)說,他是佛蒙特大學拉納醫學院(University of Vermont Larner College of Medicine)的生物化學家。

瑪麗·安·艾倫(Mary Ann Allen)在 2006 年就產生了這樣的念頭。當時她和其他五名研究生發現自己的導師,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生物學家伊莉莎白·古德溫(Elizabeth Goodwin),為了申請基金而偽造實驗結果。學生們最終向學校行政部門告發了古德溫的行為,同年年末,他們向《科學》描述了這段痛苦萬分的經歷。大學隨後裁定古德溫確實存在學術欺詐,這讓艾倫感到在科學界偽造數據要比她想像的普遍得多。「當發生這種事的時候,你會覺得大多數科學都在造假。而且我和碰到過這種事情的人談過,他們幾乎每個人都確實有過這種想法。」

艾倫的本能反應是考慮退出研究生院。但她回憶說,後來當她與另一所機構的研究人員聯繫,表示希望攻讀計算機科學學位並尋求建議時,那位研究員溫和地鼓勵她繼續科學研究。「現在我緩過來了,因為我和許多實驗室合作過,他們都很努力地在完成自己的研究。」她說,「但在當時……你的想法就是沒法再信任科學了。」至於艾倫的同學,有三個人沒有完成博士學業就離開了研究生院,但是《科學家》雜誌無法與他們取得聯繫,因此無法確認是否因為古德溫事件的緣故。

尋找新的實驗室和基金

指控 PI 的學術不端不僅會引發實驗室人員的存在危機,還會引發複雜的後勤問題。ORI 調查監管部門主任亞歷山大·倫科(Alexander Runko)指出,如果 PI 的職位被徹底終止,那麼學生們將不得不尋找新的實驗室,不過通常情況下,大學會嘗試將學生們重新分配到研究院內部的其他實驗室中。

以古德溫的實驗室為例,艾倫回憶說,除了她本人以外,還有兩名學生決定繼續學習,他們的論文委員會幫忙找到了新實驗室。一名學生不得不開始新的研究項目,而另一名學生繼續進行之前古德溫指導的項目。艾倫自己則通過認識的一位博士後在一個新實驗室找到了職位。最終,她放棄秀麗隱杆線蟲的遺傳性別決定機制研究,轉而研究 RNA 調控,她回憶說:「反正我一直對這個方向挺感興趣。」所有這三個案例中,雖然學生們最終順利畢業,但是過渡期還是讓博士項目延期了好幾年。

瓊斯還指出,如果學生的籤證、獎學金或者基金與特定的研究人員掛鈎,那麼留在科學界可能會變得異常複雜,儘管此時大學通常也會盡其所能提供幫助。艾倫及其同學的基金都掛在古德溫的名下,當古德溫被證實學術不端時,威斯康星大學將金額退還給了聯邦政府。最終,醫學和公共衛生學院想辦法籌集了一些基金來支持這個團隊剩餘的成員,艾倫回憶說。當德國烏爾姆大學(University of Ulm)的弗裡德海姆·赫爾曼(Friedhelm Herrmann)和馬裡昂·布拉赫(Marion Brach)被指控學術不端時,校方也對在他們實驗室工作的實習生提供了同樣的支持。這兩位癌症研究人員於 2000 年被指控操縱數據(不過兩人都否認了指控),艾伯哈德·希爾德(Eberhard Hildt)當時在他們實驗室當博士後,曾就這一醜聞發出警告。他告訴《科學家》,大學隨後介入,補上了損失的基金支持。

當學生們或者博士後們準備離開研究機構的時候,實際問題並沒有結束。希爾德指出,申請其他地方的職位可能讓他們充滿焦慮,因為原來的實驗室因為學術欺詐指控而名譽受損,即使他們本人並沒有捲入醜聞之中。「這後果很嚴重,因為他們來自以學術不端聞名的實驗室,這可不是好的『推薦信』。」他說。1997 年,希爾德對赫爾曼和布拉赫的研究操作產生了懷疑,於是向一位指導過自己博士論文的前導師透露此事。那位導師不但支持希爾德「吹哨」,還願意為他尋找新職位寫推薦信,希爾德說。如今他是德國保羅·埃爾利希研究所(Paul Ehrlich Institute)的研究員。

圖片來源:Pixabay

撤稿和名譽問題

希爾德和艾倫都沒有和他們的導師一起合作發表過論文,但總有人會遇到更麻煩的情況:高級合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操縱或者捏造數據,合作發表的論文最終被撤稿,這對科研事業正起步的年輕研究人員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挑戰。凱特琳·懷特(Katharine White)是聖母大學附屬哈珀癌症研究所(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Harper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的化學生物學家,她說:「在某些時候,你曾經努力付出一切、懷抱真誠信念做出的研究,現在要撤稿,這太可怕了。」懷特在 MIT 讀研究生時親眼見證了學術不端行為,一名高級博士後數據造假,雖然懷特並沒有參與這位博士後的任何一篇論文的撰寫。「PI(通常)會想方設法擺脫影響。但我不知道捲入學術不端的眾多研究生們能不能走出來。」

失去所發表的論文,埃裡克·波爾曼(Eric Poehlman)實驗室的初級研究員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波爾曼是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的研究員,主攻肥胖和衰老研究,2005 年他被指控在研究和基金申請時偽造數據,並承認了指控。幾篇論文撤稿之後,波爾曼的博士後們突然發現,一年多的研究結果幾乎全部付諸東流。

特雷西當時是佛蒙塔大學負責該學院研究和學術事務的高級副院長,他擔心失去論文會影響博士後們未來申請新的職位和基金,於是他和幾名高級教職人員組織起來,建議學生們在自己的履歷表和基金申請書上解釋清楚當時的情況。他還給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基金項目官員寫了幾封信,「讓他們了解這不幸的情況,由于波爾曼博士的不端行為,博士後們的諸多努力無法完全展現在他們的個人履歷中。」他回憶說,「我不知道那些信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但是我們認為機構有責任幫助年輕研究人員建立自己的科研事業。」

就算是論文發表許多年後因學術不端被撤稿,也可能對研究人員造成影響。一位因為事件敏感性而要求匿名的歐洲研究人員說,2009 年的時候,ta 在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工作了幾年,一篇 ta 在博士階段與丹麥神經科學家米蓮娜·彭科娃(Milena Penkowa)合作的論文遭到了撤稿。這名匿名研究員說,為了配合對彭科娃實驗操作的調查,也為了澄清自己的名聲,ta 不得不重新梳理七年前研究中獲得的原始數據;這已經足夠「令人痛苦」了,而且 ta 最擔心的就是撤稿會讓哥本哈根大學取消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因為這項研究是論文的關鍵組成部分。研究員還害怕調查新聞的廣泛傳播會影響到自己的僱主,後來報導已經發展成指控彭科娃「公然偽造」(最後該指控被推翻)。「我當然害怕,怕老闆們最後會因為不再信任我而炒了我。」這位研究員回憶說。

幸運的是,ta 的前博士導師採取行動,確保那篇論文不受到撤稿的影響,研究員也能夠重新向僱主保證,自己和撤稿論文的可疑部分沒有關係。儘管如此,這位研究員說在申請新的工作職位時,ta 只會寫「排名前五」的發表論文,免得讓未來僱主立刻聯想到米蓮娜·彭科娃。

圖片來源:Pixabay

吃一塹,長一智

雖然學術不端行為給涉事的每個人都製造了障礙,但是由此引發的調查和對話也會推動積極的改變,尤其對處理這些情況的機構。例如,有感於古德溫的行為調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引入了一項官方政策,在其他 PI 發生類似情況時幫助學生找到新的實驗室,並保留他們的基金。當艾倫到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擔任教職人員的時候,她協助設立了同樣的政策。

而對於年輕的研究員本身來說,直面遭指控或者被坐實的學術不端可能會改變他們自身,使他們成為更加勤勉的科學家或者教育者。比如拉斯考夫斯基,她說雖然她將會繼續信任自己的合作者,但是如今在分析過程中,她會對研究中所有的數據進行全面的仔細檢查。而希爾德嘗試鼓勵自己的學生對實驗結果持開放態度,避免可能導致數據造假的思想產生。懷特和艾倫說他們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

即使是涉事實驗室中與事件無關的科研人員,也能夠通過觀察事件的發展始末來學習經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攻讀動物行為方向博士學位的亞歷桑德拉·麥克金圖爾夫(Alexandra McInturf)說,普魯伊特調查的進行讓她一直反思著學術界內「不出版就出局」的思維模式,並在今年 2 月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記錄了這些思考,文章得到了廣泛好評。她告訴《科學家》:「我希望普魯伊特的這次『數據崩潰』事件,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都能為在未來創造更好的科學提供真正有益的發展動力,即使速度可能會慢一些。」

如今在博爾德,艾倫不僅教授 RNA 在疾病中的作用機制,還開了一堂有關負責任的研究行為的課程,她說這樣做是希望為受到科研不端行為影響的人們創建更好的學界環境。「雖然不是人人最終都會留下來,但既然你要留在科學界,那就要做出好的科學。」

如果導師涉嫌學術不端,

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對導師產生了懷疑,請告知他人:誠信研究辦公室(ORI)建議人們聯繫 ORI、學院的誠信研究辦公室、與論文發表相關的期刊編輯以及基金申請機構。通常情況下,「如果『吹哨人』害怕打擊報復」, 匿名舉報是允許的,ORI 的亞歷山大·倫科解釋道。

強化專業人脈:在你的研究機構內尋找你信任的其他高級研究員,例如論文顧問委員會成員或者院系領導,他們可以給你提供擔保,寫推薦信,給出指導建議,艾倫說。「我知道建立人脈很難,但是在這些情況下,關係真的要比其他方法更有用。」

閱讀你的學院政策:許多學院機構都有保護「吹哨人」的政策,有時候也會幫助學生找到新職位。特雷西說:「你要確保自己理解學院能夠為你做什麼。」

保持透明度:懷特建議,如果你因為撤稿而失去了發表的論文,或者出現了論文發表的空白,你可以在個人履歷或者基金申請書上解釋原因,強調你在撤稿論文中的工作,「人們會回應那些對自己情況了如指掌的自信的候選人。」

開誠布公地談論:拉斯考夫斯基建議與有資質的顧問、朋友或者其他涉事學生公開討論,「儘可能地向其他人尋求更多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天大教授學術造假,舉報信居然是一篇123頁的論文,不愧為科研人才
    據了解,這位同學是2016年主動退學的,為了不影響認識的同學畢業,拖了4年才發出這封舉報信,從這也可以看出這位同學是性情中人。 舉報人指出,這位張教授已經不是涉及一點點學術不端了,而是明目張胆的造假。 同學想做實驗,張教授不給機會,所有的實驗記錄和數據全靠造假。其所有的實驗,發表的論文幾乎全部是造假得來的,且還多次幫助其女兒發表論文。當然論文的數據同樣是造假的。
  • 天津大學對學術造假的態度——直接解聘
    在我國高校界,學術造假的情況已經是屢見不鮮,基本上所有名校都或多多少的存在學術造假的學生、教授,甚至是院士。不過,對於學術造假者的處理,各大高校的根據造假者的情況處理方式也有所差別。相對來說,天津大學這次對於學術造假的處罰方式是較為嚴厲的——直接和當事人解除聘任合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的情況吧!
  • 發表的論文造假的後果,中國學術造假從來不缺例子
    ,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拋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誠信原則,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極大損害學術形象的醜惡現象。如此多行業的論文寫作需求,難免會出現論文造假的情況,尤其是在學生的畢業論文裡,這是無所不有,無所不奇。大學生一旦論文被發現造假,就會被學校下達撤銷學位的懲令,碩士和博士論文被查出來數據造假,也會被吊銷文憑,而且這個汙點會一直跟隨你的一生。學歷是邁向社會的基石,固然是重要的,沒了基石就很難攀上巔峰。
  • 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
  • 天津大學一教授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校方:行為屬實,已解聘
    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經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裕卿教授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感慨真的很多。說實話,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應該只會像那些已經畢業的學生一樣,沒有勇氣,不夠正義,畏懼「權威」。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學校:已解聘!
    近日,一則「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碩士研究生呂翔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的消息引起熱議。,家境並不是很好的學生為了舉報學術造假的教授卻付出了退學的代價。在學術圈內,零星的學術不端偶有發生但是像張裕卿這般「瘋狂」,實在是不多見。這樣長年累月的指使、授意學生造假,性質惡劣程度已經超過小編所能想像的範圍。其人如此毫無底線,竟然還能在天津大學晉身教授,令人不免寒心。
  •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那麼,那些曾經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為了此文可以堅強的活下來,筆者將重點放在國外友人身上,小夥伴們也權當搬磚之餘找找樂子 ~一、美人研究者 偽りに墮ちて.avi1、「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圖片來源:手機截圖三、小結當然,除了國外近些年爆出的學術造假事件外,國內更是隔一段時間便爆出一件,什麼圖片 PS 造假啦、SCI 送美人啦,就連孟德爾、巴斯德這些名留青史的人一生中也有學術不端的汙跡。
  • 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學術造假扎堆!難怪「顏寧」們待不住
    近日,科學部就通報了9起論文造假的學術不端問題但是這樣優秀的人才,卻也在學術造假上,越走越遠。根據科技部的通報,以他為通訊作者的論文屬於第三方代寫、帶頭。一個醫院從副院長到主任,一下被查出4個人學術造假,這真的是中國醫科大學的悲哀,中國科學界的悲哀。
  •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一場撤稿風波再次將醫學界學術造假推至風口浪尖。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論文造假在醫生行業內很普遍,一方面是臨床工作太忙,確實沒時間寫論文;另一方面是造假成本不高,而職稱評級又有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數量這一硬性指標,所以造假屢禁不止。」
  • 天津大學教授被舉報學術造假!學生寫123頁PDF血淚重錘!
    這一次,天津大學也「不甘落後」 教授被舉報學術造假 圖片來自:@學界觀察 昨天下午4點多,知乎上一則題為「如何評價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學術造假,論文抄襲這一現象屢禁不止,本應該是象牙塔的大學卻有那麼多不應該有的現象,這合理嗎。先有讚美師娘,再有實名舉報導師抄襲,還有許多的學二代應該勵志攀巖科學的頂峰,難道做學術就不能堂堂正正嗎?其次,對於學術造假的事情很難判斷,對於普通人來說舉報個不做事的官員簡單,可是分辨一篇文章的好壞就難了。正經人誰去知網看文獻啊,作為一個大學生除非百度抄不到,要不然誰去翻文獻啊。既然大部分人看不懂,就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而能看懂的少部分人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畢竟有的專家一個月一篇文章,誰能看的完。因此,學術造假的成本也極底。
  • 嚴打學術造假刻不容緩
    政策微評李海楠近日,教育部發文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讓各界輿論重新聚焦大學生論文造假話題,更引申至對我國學術造假的再次深刻思考。必須承認的是,我國學位論文造假由來已久,國家層面採取的措施不斷,也的確起到了積極成效。
  • 《學術造假態度調查報告》:89%認為學術造假行為應列入刑法範圍
    近年來被曝出的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事件有點多。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不僅對被侵佔學術成果的學生來講不公平,對學術界,對社會來講,是對學術道德底線的挑戰,更是一件無法容忍的事情。那麼大眾對於學術造假、學術不端是什麼態度呢?
  • 天大研究生實名舉報導師學術不端,提供123頁舉報信!校方已回應
    11月19日,根據一份由天津大學化工專業一名研究生實名舉報材料「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顯示, 該校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在2011年到2020年間,所做的實驗、發表的論文多次造假,並多次幫助其女兒發表論文等。
  • 清華學生作業查重,網友:抄襲論文理應退學
    抄襲作業和論文造假,一直是各大高校深惡痛絕的事情,但是呢,又屢禁不止,因此,許多大學院校,也只能抱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了。畢竟,這類心照不宣的事情,根本無法徹底根除。不過,作業造假和論文剽竊,會嚴重危害公眾的認知,也會損害大學生在人們心目當中的地位。
  • 學生123頁材料舉報導師:對論文造假該有系統性處理|新京報快評
    據新京報報導,舉報者自稱是從天津大學退學的原碩士研究生呂某。在材料中,他圖文並茂列舉了其導師張裕卿存在指導學生論文造假、一稿多投等諸多問題。此後,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發布通報稱,經調查,該學院教授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其本人承認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
  • 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
    嵇少丞質疑:「這裡面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不知國內是否進行相應的學術調查?」    嵇少丞說,在西方發達國家,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而在中國,有些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人依然做著院士、校長和教授,這是不可理解的。中國論文的被引用率較一些國家是很低的,對學術造假的行政不作為可能是根本原因之一。
  • 學術造假,是怎麼造出來的
    正在造假的藤村新一被視頻監控拍了下來(資料圖片)學術史上,或因學術評價制度不合理、學術監管缺位、學術規範不健全,抑或因種種利益驅動,違反學術道德的事件在國內外學界不時閃現。此時,他完全可以把事業重心從學術研究轉移到行政管理方面。但是,由於無法抗拒編造數據的快感,他又開始編撰一篇關於烏得勒支火車站的學術論文。學術威望的提升,引來更多的同事與其合作科研。斯塔佩爾不管做什麼實驗都能取得漂亮的數據,讓同事們感到驚奇。一位年輕學者想通過與斯塔佩爾的合作,來仔細看看那些漂亮數據是怎樣獲取的。
  • 「學術造假」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學術造假」用英語怎麼說 2011-07-26 16:15 來源:北京新東方 作者: 科學來不得半點兒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