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程唯珈
蓑鮋拼貼畫 圖片來源:《生物學快報》
近日,調查發現,2014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前海洋生物學家Oona Lonnstedt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的蓑鮋行為論文涉嫌編造,2016年發表在《科學》的論文也可能存在造假行為。
去年,Lonnstedt及其合著者在《生物學快報》網站上發表了一系列拼貼畫,以此回復針對他們此前是否真的捕獲了足夠的蓑鮋以用於行為實驗的質疑。但是批評者表示,這本五光十色的影集似乎只是同一條魚的不同照片,甚至有的只是同一張照片精心篡改後的複製品。
2012年,還在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讀書的Lonnstedt完成了有關蓑鮋行為的論文。該研究卻遭受質疑——科學家懷疑Lonnstedt是否如實收集到了其聲稱數量的魚群,並且如何在尚未錄影的情況下記錄海量的行為數據。
2017年,烏普薩拉大學和瑞典一個國家級道德委員會共同敲定了大眾對Lonnstedt同Peter Eklov合著的《科學》論文的質疑。該論文被撤稿,Lonnstedt雖未被定罪,但失去了工作。
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透露,他在Lonnstedt的那篇《科學》論文發表前就向《生物學快報》提出了關於文章數據真實性的質疑。當《科學》論文被撤稿後,他又表示了對《生物學快報》論文也屬造假的擔憂。Lonnstedt所報告的實驗需要86條花斑短鰭蓑鮋和16條觸角蓑鮋。這些魚群採集於澳大利亞大堡礁,在那裡,所有研究人員都被要求登記捕魚數量。該知情者查閱了在線記錄後發現Lonnstedt只捕獲了12條花斑短鰭蓑鮋和3條觸角蓑鮋。
2018年2月,《生物學快報》表達了他們對該論文的擔憂,並表示正在進行調查。2018年11月,論文作者發表聲明,一改此前說法,聲稱他們在研究中將魚群所需數量降低到40條花斑短鰭蓑鮋和9條觸角蓑鮋。聲明表示,為了提供「蓑鮋數量的證據」,作者在補充材料中提供了50幅魚群圖像的拼貼畫。
不過科學家發現,拼貼畫中同一張照片被用了兩次。其中一張是經過鏡像處理後的複製粘貼,對比度也有所調整。除此之外,不同的照片似乎拍攝的是同一條魚。部分科學家重構了該組圖片的時序,發現多張照片似乎是連續拍攝同一條魚後生成的。
在《科學》醜聞發生後,詹姆斯庫克大學承諾對事件進行調查。但是,該大學發言人表示,具體調查過程還沒有展開。向《生物學快報》投訴的知情人表示,期刊應立即將該論文撤稿。他認為期刊和大學對造假指控不進行嚴肅處理是「不道德的」,「這非常艱辛和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