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呂翔舉報其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的新聞震動學術圈。隨後天津大學回應,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已解聘。
作為學生的呂翔隱忍多年,終於畢業後實名舉報其導師。123頁的pdf詳實地列舉了張裕卿的學術造假及張裕卿的為人。在此,筆者不想過多評價學術不端本身。作為研究生,本人更關心為何張裕卿敢如此肆無忌憚造假和壓迫學生。
從呂翔的描述來看,張裕卿學術造假已經到了肆無忌憚、喪心病狂的地步。究竟是何原因?

師德缺失從呂翔的描述來看,張裕卿已經完全喪失了師德,枉為人師!動輒辱罵、壓迫學生,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和學術不端的工具,而學生則是敢怒而不敢言。一般而言,師德屬於內在特徵,難以通過一個人的外在來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水準,也沒有相應的導師評價制度,以致於高校教師難免魚龍混雜。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在此不再贅述。監管不力原則上學院學校有責任對教師的行為進行監管,防止出現學術不端及師德缺失現象,但實際上可行性卻不高。而研究生導師通常是教授,在學院具有相當的地位和自主權,更不必說擔任領導職務的導師,想通過學院來約束導師不現實。制度性原因對於導師而言,想要在學術界獲得地位,就必須持續產出高質量文章,而這些文章當然是出自於科研民工的研究生。為了更快更好地產出文章,手握學生畢業生殺大權的導師動輒施壓、威逼,甚至造假。而導師壓迫學生的手段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用其極。對於學生,由於缺乏導師評價制度及有效的導師更換制度,為了畢業就必須忍辱負重,處處小心謹慎,任由導師擺布。有的學生不堪其辱,甚至走上了絕路。一旦出現這種極端情況,學校通常為了降低影響或是護短,通常不會嚴肅處理導師,無形中又助長了無良導師的氣焰。
正是了解了這些,我才明白大學並非所謂的象牙塔,而是藏汙納垢,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當然,也並非所有導師都像張裕卿這樣,畢竟這只是少數。
那麼如何避免無良導師?一般而言,研究生入學前很難知道導師的品行如何,我建議多嚮導師課題組的師兄師姐打聽,以免碰到無良導師。再綜合考慮導師的學術能力、學術地位來選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