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山/文
這是裸眼看財經的第 67篇文章1900字 | 全文閱讀需11分鐘
11月19日,一份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PDF文件開始在微信群流傳開來。
123頁詳細舉報內容,七大章節,直指張裕卿論文造假、指導研究生造假、一稿多投等有違學術道德行為——臨近2020年年底,沒想到學術界出了這麼大的瓜。
昨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快速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天津大學已對其解聘。
張裕卿被解聘容易,但對往屆學生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彌補。類比到基金行業,會存在相關的業績造假問題嗎?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該如何避開這些雷區?
01你看到的基金業績是真實的嗎?
其實在基金的銷售和宣傳中,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投資者在買基金時看到的是這隻基金百般的好,在持有基金時卻難以獲得理想中的回報。
其實,揚長避短,這樣的方法應用在基金宣傳中十分受用。我們不妨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最新發的基金業績都蠻好的、基金經理都挺牛的?
這就是基金在宣傳上用的小技巧。無論是在基金業績上,基金經理上和基金公司品牌上,都有一些「手腳」可以做,這在圈子裡已經是家常便飯:
首先,在基金業績上,我們看到的回報率肯定是真實的回報率,這一點基金公司是不會作假的,但會在宣傳材料上列出該基金過往業績中最好的那一段。
比如,一隻基金如果今年業績挺好、去年業績不行,宣傳材料上肯定會大力宣傳近半年業績、今年以來業績,對近兩年、近三年的業績絕對閉口不提。
如果這隻基金今年業績都不咋地,還會重點宣傳基金成立以來的業績,但不會告訴你成立的時間是1年還是10年。
其次,過分誇大基金經理標籤。基金經理是一隻基金背後的靈魂人物,這樣的事情時而發生,宣傳海報中鋪滿基金經理的正裝照,標上這隻基金近幾年的業績,但有的基金經理,卻是在中途接手這隻基金。
權威媒體的評獎,也是基金公司對基金經理的包裝手段之一。這獎項就像是塊敲門磚一樣,5年前獲得一次這樣的獎,現在仍可以宣傳「**獎基金經理」,但基金經理這幾年的業績卻未必拿得出手。
最後,是關於基金公司的整體業績,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每一家基金公司的宣傳材料上,各家基金公司通常都是某某第一、某某第二,可是,基金公司就這麼多,哪來這麼多冠亞軍。
這個冠亞軍實則是基金公司自己頒給自己的。在時間上(1年、3年、5年),在領域上(債券、股票),在細分領域上(規模前10、規模前20)加上足夠多的限定後,這事就簡單多了。
所以,在很多時候,基金公司不需要給你傳達錯誤的、捏造的業績或規模,只是給大家呈現某一方面的最好業績即可,但這樣能被我們看到的業績,或許已不能代表其真實的投研實力。
02新基民如何練就「火眼金睛」
對於新基民而言,能夠找到一隻業績不錯的基金產品就不錯了,根本談不上辨別這些花哨的營銷手段了。
尤其是上述營銷策略的第三條,不在基金圈摸爬滾打個兩三年,意會不到。
所以,無論是理財小白還是已經接觸一段時間基金的入門級基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基金,買進全靠身邊朋友推薦。
實際上,雖然現在公募市場上基金產品多達7000多隻,但是同質化問題已經暴露出來。換句話說,很多基金都是極其相似的,投資者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類並不難。
首先,對每一位投資者而言,要認清自己的風險偏好,在清楚自己可以承受的收益風險後再去選擇基金。對基金產品而言也是一樣,投資者要清楚這隻產品的收益風險屬性,跟自己的風險偏好相匹配。
無論是在哪個平臺申購基金,投資者都需要做一次風險偏好測評,在隨後申購基金時,一旦該基金的風險屬性超過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平臺會在支付界面之前進行友善的提醒。
其次,建議大家申購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產品。一家基金公司能夠做大做強不無道理,大型基金公司的投研隊伍、投資實力擺在那裡,一般而言不會出現業績掉隊的情況。
同樣的道理,在選擇基金經理時也更推薦那些成名已久的公募老將。這些老牌基金經理歷經牛熊市場考驗,會有自己獨到的投資策略和選股邏輯,會相對靠譜。
最後,當然是大家最關心的回報率問題。在申購基金時,可以去看一看這隻基金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業績回報,在過去三年的業績一直不錯的基金,值得託付。
多大規模的基金最好?這個問題還沒有統一的答案,基金業績和基金規模不存在正相關關係。只是不推薦大家申購2億元規模以下的基金,這些基金一旦觸發清盤會比較麻煩。
對於中途更換基金經理的基金產品,這時候投資者要去關注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而不是基金產品的過往業績。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在天天基金網等平臺都可以快速查到。
能夠通過這三步考驗,依然能夠入得了投資者「法眼」的基金產品,投資者可以酌情買入。
公募基金產品歸根到底還是理財產品,不適合短期炒作,建議大家從長期投資視角配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