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吳採倩 汪暢 實習生 畢卿)20日下午,身處「學生123頁材料實名舉報」風波中的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回應新京報記者稱,自己被舉報的情況與女兒沒有關係,學校已經通過相關渠道去處理。
此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發布通報稱,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
本人回應:舉報與女兒沒有關係
實名舉報材料中,舉報人名叫呂翔,自稱來自普通家庭,原為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張裕卿是其導師。
舉報材料稱,張裕卿所做的實驗、數據和發表論文多次造假,在2011年到2020年間,「張裕卿至少造假了30到40篇碩士畢業論文,還有至少50篇學術期刊論文。」
舉報材料中列舉張裕卿學術造假主要分為5個方面:張裕卿所教學生的碩士畢業論文造假、張裕卿指導舉報人造假、張裕卿發表的學術論文造假現象、張裕卿一稿多投和相互抄襲等證據。
值得注意的是,除張裕卿本人所涉的問題外,呂翔還同時指出張裕卿之女張絲萌所涉的學術不端問題。
舉報材料中稱,張裕卿多次利用天津大學碩士生論文幫助其女兒進行學術造假。「造假的文章一共7篇,其中一作4篇,三作3篇,他女兒的文章數已經超過天大化工學院對博士畢業的要求。」
新京報記者檢索其中一篇發表於2013年的文獻發現,第一作者是來自河北工業大學的張絲萌,第五作者為張裕卿。
張裕卿及其女兒合作發表的論文截圖。來源:ELSEVIER官網
論文所刊發的外文期刊影響因子為10.652,在SCI分區中位於Q1區,影響因子屬於學科的前25%。
此外,在知網以「張絲萌」為關鍵詞進行檢索, 所屬天津大學的作者共發表1篇中文文獻,11篇外文文獻。在11篇外文文獻中,共有6篇與「Yuqing Zhang」為共同署名,這其中,有3篇為「Yuqing Zhang」第一作者,3篇為張絲萌第一作者。
「本科生能在SCI一區發文的概率很低,這幾乎可以達到碩博生畢業的要求。」香港大學一名化學博士介紹。
上述文獻「Yuqing Zhang」所屬學校為天津大學,而張絲萌2014年所屬學校為河北工業大學,2015年變更為天津大學。
11月20日,張裕卿回復新京報記者簡訊稱,上述舉報與女兒沒有關係,學校已經通過相關渠道去處理。
校方已與其解聘,並刪除相關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張裕卿為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招收化學工程、生物化工、膜科學專業學生。
1982年,張裕卿開始在天津大學應用化學系應用化學專業讀本科。1996年在同系同專業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任教師。1997年至2000年,張裕卿在本校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此後兩年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生物化工專業做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7年,張裕卿受中國教育部CSC資助,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工學院AIBN開始了為期一年的高級訪問學者研究。2008年,便在天津港保稅區規劃建設局掛職,擔任副局長。
在獲得支持基金一欄,發現張裕卿獲得7種項目基金支持,共55項,其中天津市的有11項。
新京報記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發現,張裕卿目前總發文量為53篇,總下載量為12184,主要方向為有機化工、無機化工、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上述論文中10篇最高被引用文獻,大部分第一作者為張裕卿。其中,一篇發表於2015年的文獻第一作者為張裕卿,第二作者為舉報者。
天津大學華工學院發布的情況說明。來源:官網截圖
11月19日晚,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發布通報稱,收到有關張裕卿教授的實名舉報後,學院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經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教授學術不端行為屬實。
張裕卿教授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 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
11月20日,新京報記者查詢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官網發現,在「師資隊伍」頁面中並未發現「張裕卿」的介紹。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官方微信上以「張裕卿」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2018年曾有一篇新聞稿提及,但是上述文章已於2020年11月19日修改,正文已刪除張裕卿相關內容。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