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新京報、募格課堂此前報導
編輯 | 學術君
此前,募格課堂報導有關「天津大學研究生實名舉報教授」的事件如今有了後續進展!
通過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顯示, 在2011年到2020年間,「張裕卿至少造假了30到40篇碩士畢業論文,還有至少50篇學術期刊論文。」
舉報材料中列舉的張裕卿學術造假主要分為5個方面:所教學生的碩士畢業論文造假、指導舉報人造假、發表的學術論文造假現象、一稿多投和相互抄襲等。
文章的後半部分主要舉證了「張裕卿是如何一稿多投」的問題,在逼迫學生學術造假、並發表了碩士畢業論文之後,張裕卿會再想辦法將這些假數據最大化地利用,等到新生進入課題組,他就指定學生把之前的中文碩士論文寫成英文的期刊小論文.......等情況。舉報信中附有張裕卿將論文數據「最大化利用」的證據:
天大化工院在事出第一時間發布情況通知,其中明確表示:
經調查,認定張裕卿的學術不端行為,校方與其解除聘用合同,同時,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
如今,經新京報跟蹤報導,主要聯繫了曾刊發張裕卿論文的學術期刊工作人員,希望得知對其論文將如何處理。
所涉期刊如何回應?
經記者中國知網檢索,發現張裕卿在《天津大學學報》上發表過4篇文章,在《中草藥》上發表過3篇文章,在《工業水處理》上發表了3篇文章,在《化學工業與工程》發表了2篇文章等。
《化學工業與工程》編輯部工作人員稱,由於此前編輯部沒有過此類事件,「如果確有張裕卿學術不端的證據,不知道要不要撤稿,還在學習怎麼處理。」
另外,11月23日,張裕卿事件所涉期刊《中國生物工程雜誌》編輯部的工作人員表示,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除編輯部自己審核外,還會有年檢,目前尚未發現這篇論文有問題。
上述工作人員稱,得知張裕卿被天津大學開除後,他們將對這篇論文重點關注。如果後續收到學校正式發函或實名舉報者的證據,將對張裕卿的論文展開調查,聯繫所在課題組或所在學院,重新組織專家,對這篇文章相應的一些事實進行審稿。
所涉事學術期刊的編輯部表示,目前未接到校方提供的實質性證據,無法準確判斷其論文存在的問題,當初刊發的論文,均通過查重檢測,至於文中數據是否造假,編輯部及審稿人無法準確判斷,因為原始實驗記錄都在實驗人員手中。
由此可見,如果要認定張裕卿發表的相關論文存在學術造假行為,需要校方提供其實驗原始數據造假的舉證,以此學術期刊即可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及撤稿處理。
本文來源:新京報、募格課堂此前報導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