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

2020-12-06 民主與法制網

  指揮棒往「西」,優秀論文怎能往「東」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二)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評職稱、畢業、獎勵都要看SCI、EI,國內就這麼幾個期刊,還有各種地方保護主義,還不如直接投國外呢。」

  近日,本報刊文描述我國科技期刊之怪現狀:優秀文章紛紛出國,國內期刊無好米下鍋。上述網上點讚量最高的讀者留言,道出了一些科研人員內心的苦處——指揮棒如此,如何能苛責他們投稿時「無問西東」?

  投到中文期刊根本就不算數

  之前有學者和中國科協做過我國科技工作者科研論文發表動機的調查,綜合來看,「職稱要求」佔比為28.6%,「考核要求」佔比為15.2%。也就是說,近一半學者發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要求」。

  要求是什麼?至少在大多數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發SCI和EI期刊才是正經事。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朱維群前不久在某學報上發了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論文。連編輯都跟他說,你這個研究很有意義,但發在我們這裡,意義就不大。

  朱維群不指望拿這篇論文作為評獎或評職稱的籌碼,只是留個證明。「日後要是我的技術方案得到認可,它可以證明我的原創性。」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維群這樣,坦然接受「論文沒用」的結果。

  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員丁巍偉坦言:「好文章寫出來,我們確實更願意向國外期刊投稿。」

  原因也很簡單。一是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受眾更廣,成果會有更多人看到;二是被SCI收錄的期刊,才能算是工作成果。畢竟,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連博士畢業都要求發SCI論文。

  很多科研機構還將發表論文的獎勵金額與期刊的影響因子掛鈎。根據珠海《橫琴新區博士後管理工作暫行辦法》,他們會按照當年中科院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分區,給予論文作者3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獎勵。

  這類明碼標價,也赤裸地揭示了價值導向——發國際期刊,更有前途,也更有錢途。

  國內SCI期刊僧多粥少,還有圈子文化

  當然,國內也有高質量的SCI期刊。

  根據統計,2017年,中國的SCI期刊有197份(或種)。而且,其中一些期刊的影響因子已經高到足夠讓科研人員心動。

  問題是,從文章發表數量來看,中國SCI期刊的平均年載文量近年來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傳播中心任勝利編審認為,這可能表明我國科技期刊的稿源競爭力近年來整體上有所下降。

  「畢竟國內SCI期刊的數量相對較少。」科研人員林風(化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投國內SCI期刊,有兩大現實的問題:審稿周期相對較長,評價方式還不夠公正透明。

  如果選擇投稿國內SCI期刊,可選範圍非常窄。「好的就那麼幾本,大家都投,編輯人員和審稿人員不足,論文就容易『塞車』。」林風還記得,他曾嘗試向國內某知名期刊投稿,從投稿到拿到審稿意見用了10個月。

  「而且,國內很多東西存在利益交換。如果我審你的稿子,有時候我會直接告訴你。下一次,如果你審我的基金或者論文,你就要還我這個人情。」林風表示,在現行評價機制下,文章和科研人員前途息息相關,牽涉利益太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某些「人為因素」。

  多年前,林風曾向國內某SCI期刊投稿。之後,他收到了審稿人的郵件,對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並建議他在文中引用該審稿人的文章。最後文章成功刊發。「我至今都覺得欠了人家的人情」。

  國內中文期刊:質量低好稿少,形成惡性循環

  那麼,國內數量眾多的中文期刊為何得不到青睞?

  「我一般不推薦學生看中文文章。」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儲濤說得很直白,「一些文章水平不高,有些是掛名之作,質量堪憂。」

  對不少中文期刊來說,惡性循環似乎已經形成——期刊學術影響力低,科研人員看不上,缺乏高質量稿源;由於缺乏高質量稿源,期刊學術影響力又無法提高。

  在受訪者看來,國內高質量、高知名度的中文期刊鳳毛麟角。

  儲濤曾在日本東京大學、NEC公司基礎研究所和國家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工作多年。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日本大部分科研人員並不太過執著於國際期刊。

  「日本公司和一些研究所,論文一般被看成兩種:《科學》和《自然》這樣的頂級期刊論文,以及其他論文。」儲濤表示,科研人員願意將頂尖成果投稿到頂級期刊,但對於其他成果,他們並不在乎論文發在哪,「甚至可能更願意發在國內」。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日本的科研評價體系更為本土化。科研人員在國內發文,更有助於提升自己在國內學術圈的聲譽。

  儲濤說,日本的「大牛」教授會受邀在本土學會的會刊上親自撰寫高質量的研究回顧或最新前沿動態綜述。「我們和很多實驗室會把這些刊物完整保留下來,因為他們的文章寫得又有高度又詳細,研究指導價值非常高。」

  那麼,怎樣才能讓國內期刊也成為學者的「珍藏」?

  丁巍偉認為,要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就得堅持辦刊特色,持續發表高質量文章,不要急功近利;可以組織和邀請一些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來寫專刊、專欄。「完成影響力的『原始積累』,走上正軌後就好辦了。」

  儲濤則指出,適當的行政幹預是可行且必要的,可以考慮要求科研人員在完成國家項目的同時,需要發表若干篇國內期刊論文才能結題。「既然拿國家經費,科研人員就有義務讓國內科研人員和學生更方便地閱讀和理解他們的科研成果。」儲濤表示,發中文論文的人多了,中文期刊就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灌水文章能減少,中文期刊也能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科技日報北京9月20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本報記者 陳 磊「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我們形成了一個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論文外流,論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以化學領域為例,中國作者高被引論文佔全球高被引論文比例為30.42%,但中國期刊高被引論文佔比數只有0.37%。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戴著「行政化」腳鐐跳不了「市場化」的舞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三)  本報記者 操秀英  科技期刊發展是中國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  近期的一次香山會議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近幾年,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開過各種會議,希望推進中國科技期刊發展,但收效甚微。  「我們也想改變啊,可哪有那麼容易。」來自中科院某所期刊聯合編輯部的文杰(化名)道出了大家的無奈。為什麼會「原地踏步」?在業內人士看來,行政化管理是制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 直面現狀,中國科技期刊全力突圍
    9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山城重慶召開,500餘位來自全國科技期刊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的突圍之路。  突圍要先找準問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項昌樂在論壇上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總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這大概是我國科技期刊的準確現狀。
  • 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會上,科技部通報「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調查結果:集中大規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負責任,不能因個別人否定整個科技人員隊伍,將嚴打論文造假的灰色產業鏈。但從國內學術期刊的發展來看,有個疑問是人們所迴避不了的:正在崛起中的中國科技,能否帶著科技領域的學術刊物一同崛起?後者作為首次記錄並傳播原始科研成果的載體和平臺,也關乎科技強國目標的實現。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項昌樂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
  • 中國科技期刊尷尬境地:一流稿件投國外三四流投國內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  本報記者 陳 磊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
  • 中國發布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研究報告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價中心與中國知網科技文獻評價中心聯合研發。該報告為中國科協委託課題「面向國際的科技期刊影響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科學計量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潘雲濤介紹,長期以來,國際主流期刊資料庫以收錄英文科技期刊為主,對中國以及許多非英語國家的科技期刊選取數量有限,既局限非英語母語國家研究人員檢索閱讀,也使得研究人員對本土性、區域性科學問題缺乏足夠關注。
  • 【中國科學報】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
  • 錢旭紅院士:更大音量發出中國科技期刊聲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在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這樣表達科技期刊的重要性。他從中西知識學科的演化與發表、趨勢和教訓,談到歷史上學術期刊在科技創新中的突出作用,並得出結論:現在的科技期刊不僅僅是為了發表,更重要的是為了建立獨特的知識學科認知體系,從而為世界文明做出貢獻。
  • 錢旭紅院士:更大音量發出中國科技期刊聲音
    「期刊是知識學科體系形成的核心媒體,期刊是國家民族文明話語權的集中體現,期刊是科學技術最新進展的前沿展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在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這樣表達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 科技期刊期待走出「孤島」
    1997年,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對79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刊物的影響因子進行了調查和排序,中國排在第65位,當時中國的論文數量已經很多了,但我們科技刊物的影響因子卻很低,高水平的論文實在不多。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已經連續10年出版了《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根據最新出版的「2006年版」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的論文數量已經居世界第四,但總體影響力微弱,2005年的平均影響因子只有0.407,並且這部報告收錄的科技期刊共有1652種,而我國目前科技期刊的總量接近5000,這說明我們有一大半的科技期刊還達不到影響因子不為零的最低要求。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多少?權威數據出爐
    那麼,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如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不久前發布的《2019 中國科技期刊圖書相關指標》顯示,2018 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 0.689。其中,184 種具有 JCR 指標的中國科技期刊平均影響因子為 2.582,位列世界第 6;平均總被引頻次為 2213 次,位列世界第 20。
  • 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網際網路思維
    因此,如何結合自然科學期刊本身的特點,深入思考網際網路的發展對科技期刊的影響,選擇現代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是科技期刊經營者和編輯所要關注的重點。如果取代了傳統出版,實行科技期刊的全面網絡化,科技期刊面臨如何經營等全新的問題。目前,國內科技期刊市場整體來說處於「零而散」狀態,期刊網絡化主要依賴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國內這些資料庫平臺來實現,雖然它們對大多數的期刊數據進行整合併分類,讓讀者更為方便的檢索,但從整體來講,很難提高個體期刊影響力。
  • 朱邦芬院士: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來源:PaperRSS「中國要進入世界科技強國和創新中心行列,就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鼓勵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
  •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破除SCI論文崇拜,構建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我國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上,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進而提高中國科技創新力,提高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是未來中國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任務。過去長期重視SCI論文,重視影響因子的高低。
  • 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調查...
    6月10日,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資源調查」項目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召開。來自中科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暨南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出席會議,近30位項目承擔單位的科研人員參加項目啟動會。
  • 網際網路時代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應用
    本文對科技期刊應用微信公眾號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科技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發揮積極意義。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科技期刊;新媒體 近幾年,數位化出版、新媒體時代對包括科技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的生存、發展帶來巨大衝擊。國內各雜誌社競相開始了網際網路出版的探索,但新媒體的變革並不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結果也並不都盡如人意。
  • 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
    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
  • 遊蘇寧:我國科技期刊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在日前出版的《中國科學基金》雜誌上,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總編輯遊蘇寧發表了《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一文,針對我國已是科技期刊大國而非強國的現狀,指出了我國科技期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強調應切實將為讀者服務放在首位,提出了能真正發揮科技期刊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中作用的具體建議。
  • 中國翻譯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
    **-**年我國翻譯行業市場規模及預測  中國翻譯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是對翻譯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推介:Engineering
    「解釋世界」,那麼中國期刊《Engineering》就是「改變世界」。《Engineering》 是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於2015年共同主辦的中英雙語月刊,承載著中國工程院發揮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的使命,從創刊開始就定位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綜合性工程類權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