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老年痴呆關鍵領域 施一公團隊頂級期刊連發兩文

2020-12-06 東方網

原標題:聚焦老年痴呆關鍵領域,施一公團隊頂級期刊連發兩文

  在與阿爾海默茨症發病密切相關的關鍵蛋白研究領域,施一公研究組連下兩城!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分別於《自然》和《科學》發表兩篇長文:《人源γ-分泌酶識別底物Notch的結構機制》、《人源γ-分泌酶底物澱粉樣前體蛋白的識別》,報導了人體γ-分泌酶分別結合底物Notch以及和澱粉樣前體蛋白(APP)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兩篇論文分別揭示了了結合兩種不同底物後γ-分泌酶發生的構象變化,並對這些構象變化的功能進行了生化研究,為理解γ-分泌酶特異性識別並切割底物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認知基礎,從而為研究與癌症以及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特異性藥物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結構信息。



  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有增無減,γ-分泌酶是藥物開發的重要靶點

  據這兩篇長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卓越學者楊光輝、周瑞介紹,阿爾茲海默症(AD,俗稱老年痴呆症)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為嚴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腦組織切片中出現澱粉樣斑塊,神經元死亡,認知和記憶能力受損,最後腦功能嚴重受損直至死亡。

  統計結果表明,在65歲以上人群中,其發病率高達10%;在85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更是達到30-50%;我國目前罹患該病的人口高達500萬,約佔世界患者總數的四分之一。

  更為嚴峻的是,由於世界範圍內預防治療手段不足,缺乏特效藥物,該疾病有發病年齡提前、發病人數增加的趨勢,給病人及家屬造成極大痛苦,也同時為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兩位博士後指出,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病人腦組織中的澱粉樣斑塊,是由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被酶切割產生的短肽聚集而來。在此切割過程中,最關鍵的蛋白酶是γ-分泌酶。γ-分泌酶由四個跨膜蛋白亞基組成,分別為Presenilin(PS1)、Pen-2、Aph-1和Nicastrin。

  「如果把底物Notch或者APP比喻成一根繩子,那麼γ-分泌酶的作用就是要把這根繩子剪成一段一段。如果切割產生異常,或者這些剪出來的小段纏繞在一起就有可能導致疾病。在γ-分泌酶的四個組分中,PS1就是那把剪刀」楊光輝說。

  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被γ-分泌酶切割示意圖。

  周瑞告訴記者,構成PS1蛋白的基因中有200多個突變與AD病人相關,這些突變有可能導致PS1功能異常而引起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生。此外,除了澱粉樣蛋白,重要的信號蛋白Notch也是γ-分泌酶的底物。Notch的異常切割會導致發育的異常,與一些諸如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內的癌症發病也有重要聯繫。「作為與阿爾茲海默症和癌症均緊密相關的蛋白,很多藥物的研發直接以γ-分泌酶作為靶點,希望通過調節其活性來治療相關疾病。」

  γ-分泌酶活性抑制研發均告失敗,相關機理研究缺失是主因

  「遺憾的是,近年來多種旨在減少澱粉樣沉澱的γ-分泌酶活性抑制劑的臨床實驗均宣告失敗。特別是被寄以厚望的禮來公司研發的的Semagacestat,也在臨床實驗階段宣告失敗。」兩篇長文的通訊作者施一公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藥物旨在降低γ-分泌酶這把大剪刀對澱粉樣蛋白的切割,從而減少澱粉樣沉澱來治療老年痴呆症。「臨床實驗表明,這些抑制劑雖然能夠減少對澱粉樣蛋白的加工,卻並不能改善患者的認知狀況。更嚴重的是,由於抑制劑同時抑制了Notch的加工,使得AD病人罹患癌症的風險大幅增,該臨床實驗不得不提前終止。」

  「究其原因,對γ-分泌酶結合底物機制研究的缺失是造成失敗的原因之一。」施一公說,理想情況是:這臺蛋白質機器只減少對澱粉樣蛋白的加工,而不影響處理其他的原材料。「為此,獲得γ-分泌酶與底物Notch以及前體蛋白APP複合物的結構,對研究γ-分泌酶的底物識別酶切機理和設計以γ-分泌酶為靶標的特異性藥物,具有極大科學意義和潛在應用價值。」

  揭開γ-分泌酶如何識別、剪切底物之謎,為藥物設計提供潛在靶標

  施一公教授2006年在清華大學建設實驗室之初,就將揭示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理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其中一個主要環節是解析γ-分泌酶的高解析度結構,揭示Presenilin突變體的致病機理。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他們自2012年以來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這兩篇文章報導是此前施一公研究組對γ-分泌酶結構與功能系統研究不斷深入的延續,回答了γ-分泌酶如何識別和剪切底物這一基本問題。

  施一公和楊光輝(左)、周瑞。

  由於酶與底物的「結合-酶切-解離」這一過程速度極快、轉瞬即逝,獲得酶與底物的複合物結構難度非常大。施一公課題組通過嚴謹的設計和篩選,通過原位交聯的辦法,成功獲得了γ-分泌酶分別與底物Notch和APP的穩定複合物,並解析了解析度高達2.7埃和2.6埃(1埃=0.1納米)的結構。

  研究結果顯示,γ-分泌酶與底物複合物的結構中,PS1發生了較大的構象變化。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跨膜區靠近細胞內的一側,PS1通過構象變化,與底物的胞內段形成穩定的β-摺疊片結構,為穩定底物提供了保證。在此狀態下,底物自身的螺旋結構解開一部分,暴露出被加工的位置。研究組提出了γ-分泌酶結合底物並依次進行多步酶切的機理:底物的跨膜螺旋隨著加工的進行逐步解旋,被再次加工。

  此外,文章還討論了底物進入分泌酶的路徑。

  毫無疑問,研發可以特異地抑制APP的加工而不影響Notch加工的藥物,對於靶向治療阿爾茲海默症且不導致副作用具有重大價值。研究組通過系統性地在結構當中比較Notch與APP部分被加工區域的區別,揭示了研發這種特異性抑制劑的潛在的結合位點。有很多與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突變集中在PS1和APP上,這些突變可能會導致對APP的異常切割。其中一些會發生多種突變的位點,大多就集中在γ-分泌酶識別APP的位置。研究組通過對結構的詳細分析,分類討論了這些突變可能影響底物結合的機理。

  據悉,研究組正在研究γ-分泌酶與特異抑制劑的相互作用,期望能為針對老年痴呆的藥物研發提供更多基礎信息。

  圖1: γ-分泌酶結合Notch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a. γ-分泌酶結合Notch複合物的密度圖。其中橙色標記的為結合的Notch;b. γ-分泌酶結合Notch複合物結構模型;c. 底物結合與不結合狀態下催化亞基PS1的結構比較,灰白色為未結合底物的狀態,青色和藍色為結合底物的狀態,藍色部分為發生變化的主要區域; d. PS1與底物跨膜區靠近細胞膜一側形成β摺疊片,從而穩定結合底物;e-f. 與γ-分泌酶結合後底物Notch發生的構象變化。橙色為結合在γ-分泌酶中的Notch構象,灰白色為未結合的構象。

  圖2:γ-分泌酶結合APP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a. γ-分泌酶結合APP複合物結構模型;b. PS1與底物APP所形成的β摺疊片結構,其中一個來源於底物,另外兩個片層來源於PS1;c. APP與Notch跨膜區結合γ-分泌酶狀態下表面特徵比較,可以觀察到兩種底物的具體區別;d. APP與γ-分泌酶催化亞基PS1跨膜區中部分與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突變分布。

相關焦點

  • 江蘇這所「雙一流」高校在3大國際學術期刊連發4篇論文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在三大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發4篇論文。分別為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在生物學領域頂級期刊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李曉教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生科院胡志剛-郭志剛課題組在知名腫瘤專業期刊Oncogene發表的兩篇研究論文。
  • ...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
    大連理工大學信通學院李培華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 2020-06-24 0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結構生物學界的「一公大師」
    結構生物學界的「一公大師」——記良師益友特別獎獲得者施一公老師研通社記者 孫蒙蒙  清晨的時鐘剛敲響第七下,施一公老師已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迅速查閱領域內的最新文獻後,他走向實驗室,和同學們聊生活、談科研。每當聽到實驗中的困難,施老師總是放下工作幫助學生一同分析、解決。「他親自指導學生做實驗,節假日也常陪著我們」,施老師的學生這樣回憶著。  施一公老師總是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情緒波動。
  • 世界頂級期刊《Joule》主編團隊訪問中大、華工
    世界頂級期刊《Joule》主編團隊訪問中大、華工 2018-06-14 20:06: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頂尖期刊上連發兩篇論文,「95後」天才少年再次刷屏!開掛的人生...
    5月7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這位「95後天才少年」再次讓人們見識「後浪」的力量!在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
  • 生物傳感技術研究所劉愛驊團隊在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生物傳感技術研究所劉愛驊教授團隊和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法國Aix Marseille University、法國Université Grenoble-Alpes、愛爾蘭University of Limerick的同行合作,在國際頂級綜述性期刊《Chemical
  • 從腸道到大腦:一文讀懂抗老年痴呆新藥「九期一」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准」了一款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甘露特鈉膠囊,商品名「九期一」。這款新藥「填補了這一領域17年無新藥上市的空白」,是「中國原創、國際首個靶向腦-腸軸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藥」。
  • 湘大化工學院王威燕教授團隊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日訊(通訊員 劉宇謙)近日,湘大化工學院和大連化物所合作在國際能源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上發表題為「缺陷二硫化鉬負載鈷納米顆粒催化木質素酚低溫脫氧制芳烴(Engineering Co nanoparticles
  • 聚焦!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朱志偉教授與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Jens Nielsen教授合作,以「Multidimensional engineering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efficient synthesis of medium-chain fatty acids」為題,在國際催化領域頂級期刊
  • 陝西科技大學教授團隊在化工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陝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學川教授團隊近日在化工領域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發表題為"A novel 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collagen aggregate based
  • 近日,湖南教授團隊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開年封面論文!
    ,有助於推動地震監測方法在多學科領域以及跨尺度工程應用中的融合與發展。譚靜強教授團隊聚焦頁巖油氣地質與地球化學、頁巖儲層改造及其環境影響等領域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和交叉科學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科研成果,在 Reviews of Geophysics, AAPG Bulletin, Fuel, Marine Petroleum Geology, Rock Mechanics
  • 經典SCI論文期刊推薦:你不能錯過的頂級環境科學領域期刊
    今天,我們隆重推出期刊「經典推薦」系列:  我們目前已經邀請到68位各個領域的博後甚至副教授組成了「iJournal期刊委員會」,他們代表了至少100個小的學科領域。接下來我們將邀請每位老師來為大家撰寫每個小學科的十本經典期刊。
  • 國際頂級期刊聚焦西科大新型超浸潤材料應用研究成果
    國際頂級期刊聚焦西科大新型超浸潤材料應用研究成果 2020-05-17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經典SCI論文期刊推薦:你不能錯過的頂級環境科學領域期刊!
    今天,我們隆重推出期刊「經典推薦」系列:我們目前已經邀請到68位各個領域的博後甚至副教授組成了「iJournal期刊委員會」,他們代表了至少100個小的學科領域。接下來我們將邀請每位老師來為大家撰寫每個小學科的十本經典期刊。
  • 這個95後成都籍學霸,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這個95後成都籍學霸,一天兩登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倫敦時間5月6日上線的Nature雜誌一位「天才少年」格外受關注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
  • 國際化學頂級期刊JACS和德國應化封面被上交大教授團隊霸屏
    讓世界多一點中國元素上海交大的科研壯舉如果說兩篇文章被國際頂級期刊所收錄比較常見的事情,但是同時被兩份國際頂級期刊選為封面文章的概率卻非常的低,而最近上海交大生命院微生物代謝國重實驗室許平教授團隊就完成了這一壯舉
  • ...調控創新團隊在食品領域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綜述文章「蛋白質翻譯...
    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本團隊研究發現蛋白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影響肉品質,揭示了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僵直和成熟進程而調控肉品質的新機制,在Food Chemistry、Meat Science等本領域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 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在食品領域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本團隊研究發現蛋白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影響肉品質,揭示了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僵直和成熟進程而調控肉品質的新機制,在Food Chemistry、Meat Science等本領域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