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恆星光譜

2021-01-18 星明天文臺

隨著光譜分析應用到天文學,恆星光譜不但可以看出恆星的元素組成與元素的豐度,也可以通過光譜中的吸收譜線,我們可以大致知道恆星的溫度高低。然而恆星光譜的研究內容特別廣泛,但從觀測角度來看,主要有三條途徑。第一是認證譜線和確定元素的豐度。就像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超新星時,必須要對它證認譜線。第二是測量都卜勒效應引起的譜線位移和變寬,第三是測量恆星光譜中能量隨波長的變化,包括連續譜能量分布、譜線輪廓和等值寬度等等。

Ia型超新星SN 2020scc與SN 1989B的光譜比較(圖片來源於Claudio Balcon)


最後大家來和小星複習一下恆星光譜的分類叭。在天文學,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表面溫度分門別類,伴隨著光譜特性、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所以查看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現今的恆星光譜分類系統是在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世紀末提出的分類方法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哈佛大學天文臺的分類方法被稱為哈佛系統。按照這個系統,恆星光譜分為O、B、A、F、G、K、M(、R、S、N)等類型,每種光譜型根據譜線強度加上阿拉伯數字後綴(範圍0~10,可取小數)分成數個次型。它將恆星的光譜分成七大類(若加上R、S、N則是十大類),每類再細分為十小類,但目前最熱的星為O5,最冷的星為M5,即O型只有五小類,M型只有六小類,總計為61小類。為了方便記憶,發展出了許多記憶用的口訣,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這一句: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 Right Now, Smack!更多的記憶方法見http://www.star.ucl.ac.uk/~pac/obafgkmrns.html

恆星光譜哈佛系統分類(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另一種光譜分類的方法是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MK系統),這是目前最通用的恆星分類法,依據恆星的溫度和光度進行排序,這種分類方法以哈佛分類法為基礎,在哈佛分類標記後面加上羅馬數字表示光度類型,即:0特超巨星、Ⅰ超巨星、Ⅱ亮巨星、Ⅲ正常巨星、Ⅳ亞巨星、Ⅴ主序星、Ⅵ亞矮星、Ⅶ白矮星。Ⅲ~Ⅳ表示光度介於Ⅲ和Ⅳ之間。關於恆星光譜的分類,小夥伴們可進一步參考小星之前的文章哦:

https://mp.weixin.qq.com/s/vwuAlrcSxZ3_gZZ-Xn_WQg

赫羅圖(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在空曠的星際空間中,光照亮了希望。



參考資料:

1.光,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4715702-4930281.html 

2.光譜,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4496393-4705763.html

3.恆星光譜,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81%92%E6%98%9F%E5%85%89%E8%B0%B1

4.恆星光譜,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154249-6367460.html 



有關恆星光譜分類的更多疑問,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小星會為你一一解答哦~

關注公眾號「星明天文臺」,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收穫浪漫吧~


相關焦點

  • 恆星光譜拍攝
    恆星光經過色散系統(光柵或稜鏡) 分解後形成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帶。恆星光譜的形態決定於恆星的物理性質、 化學成分和運動狀態。
  • 通過「恆星光譜」可以提供關於恆星非常多的信息
    的吸收和發射的過程,電子從比較低的能級躍遷到高的能級就必須得吸收光。反過來,從高的能級躍遷到低的能級它就可以發射光,吸收和發射的「光」的能量恰好就和它的兩個能級的差在大小上面是完全相等的,所以看到的恆星的光譜裡面的吸收線,其實就是來自於能級的躍遷過程。
  • 關於恆星光譜的一些基礎知識
    所以我們檢測遙遠恆星發出的光,基於光譜知識,就可以知道其大致的溫度,從而給恆星分類。 恆星光譜型:O到M型亮星的光譜照片。圖:[北京同好會]>[觀測]>[光譜觀測]>[恆星光譜型]恆星光譜概述在天文學中,恆星分類是根據恆星的光譜特徵來對恆星進行分類的。來自恆星的電磁輻射需要通過用稜鏡或衍射光柵分成光譜來分析,該光譜表現出散布具有光譜線的彩虹色。
  • 查這個恆星光譜表即可,建議收藏
    人眼可以看出星星有不同的顏色與亮度,光憑這樣是無法更進一步解釋觀測到的劇烈現象,例如:超新星爆炸。將其他學科知識導入到天文領域,就成了基礎科學的最佳應用,也是天文學家不需到達現場就可以知道恆星大小事的依據。當牛頓利用三稜鏡將日光分成彩虹,再以相同方式合成回日光後,人類開始接觸光譜的雛形。
  • 酷兒話科技:你所不知道的分類方式,從光譜的角度來對恆星分類
    先用光度計測量恆星的光度,再來反推恆星的直徑,大家現在應該明白為什麼我們可以知道很多非常遙遠的恆星,它的直徑是多大了吧?我們說間斷譜和連續譜,讓我們可以知道遙遠的恆星表面它的溫度有多高,體積有多大,上面有哪些元素,這樣子想掌握光譜的規律真的是人類的壯舉,然而前面所述的太陽也好,恆星也好,好像也只是對某一個個體來講的,天空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恆星,它們的光譜是不是都一樣呢,天文學家對此是非常感興趣的。
  • LAMOST獲取海量銀河系恆星光譜
    我國科學家利用位於河北興隆的LAMOST望遠鏡觀測、研究宇宙誕生初期的歷史有了新進展:基於巡天獲取的數以百萬計的銀河系恆星光譜,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貧金屬星亮源表,這成為研究銀河系早期演化的寶貴資源。在上個月於日本舉行的關於恆星考古的國際會議上,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海寧就此作了特邀報告。
  • 科技日曆 | 她是恆星光譜的先驅者,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她的名字...
    坎農在恆星光譜分類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她被譽為「哈佛分類法」的創立者——這是根據恆星的溫度對恆星進行組織和分類的首次實實在在的嘗試。1896年,坎農成為皮克林婦女組織的成員,一起被哈佛天文臺主任皮克林聘用,完成了亨利·德雷珀星圖的製圖,並將天空中的每顆恆星定義為約9的攝影幅值。安娜·德雷珀則成立了一項基金來支持這項工作。皮克林將該目錄作為一項長期計劃,以獲取儘可能多的恆星的光譜並通過光譜對恆星進行索引和分類。但在Draper Catalog上的工作開始不久後,團隊就如何對恆星進行分類產生了分歧。
  • 【前沿】中國發布世界最大的恆星光譜參數星表
    」(LAMOST)首批巡天光譜數據正式對全世界發布。LAMOST大視場的焦面上可容納4000根光纖,每次觀測可獲得多達4000個天體的光譜,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LAMOST於1997年立項,2008年建成;2011年10月開始先導巡天;2012年9月,LAMOST啟動正式巡天觀測;2013年6月完成了第一年巡天觀測任務。
  • 觀測恆星不同顏色的星光,科學家可以判斷恆星的元素組成,厲害了
    他由此認為,太陽光其實並不是單色光,而是由不同顏色,也就是不同波長的單色光混合而成的複合光。由於三稜鏡對不同波長的光有著不同的折射率,因此當太陽光進入三稜鏡後,各種顏色光的傳播方向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因此在離開稜鏡時會各自分散,將顏色按照一定的順序形成光譜。這種複合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叫作光的色散。
  • 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什麼是光譜?
  • 有紅色、橙色和藍色恆星,為什麼沒有綠色的恆星?
    有紅色、橙色和藍色恆星,為什麼沒有綠色的恆星?一顆恆星所發出的光橫跨整個可見光光譜,但其最亮的光的波長取決於其溫度。恆星的溫度越高,其發出的藍光也就越多;恆星的溫度越低,其發出的紅光也就越多。但是,無論一顆恆星的光譜中哪種光最亮,以及這種光有多亮,光譜中還是會有大量其他波長的光。所以,大多數恆星的顏色看起來非常接近白色:如果恆星特別熱或特別冷,那麼它們會分別呈現出帶有一點藍色的白色或帶有一點橙色的白色。沒有一顆恆星是五彩繽紛的。那些顏色最淡的白色恆星,例如我們的太陽,其最亮的光的是綠光。不過由於這些恆星也會發射大量的紅光和藍光。
  • 中國郭守敬巡天望遠鏡構建世界最大恆星光譜庫
    700多年後,以郭守敬命名的光譜巡天望遠鏡(全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探尋宇宙又獲得重要進展。郭守敬望遠鏡巡天4年來,已捕獲700餘萬條高質量恆星光譜,超過此前全球所有已知光譜巡天項目獲得數據的總和。什麼是光譜?
  • 天文學家的「透視掛」——吸收光譜
    物質能夠發射光,也能吸收光。在天文學領域中,光的吸收現象相當普遍,例如由恆星發射的一束白光(連續波長的光)穿過氣體或塵埃時就會發生吸收。對於一束白光來說其吸收特徵與其光源幾乎無關,只和光穿透的物質有關,這一性質奠定了吸收光譜法的基礎。
  • 換種方式看恆星:利用先進的光譜技術,感受星空別樣的魅力
    簡介: 光譜分類是根據光球溫度極其相關的光譜特徵對恆星進行分類,光球溫度由維恩的位移定律來分類。賽奇光譜分類將行星分為5類,哈佛光譜分類將行星分為7類。在天文學中,光譜分類最初是根據光球溫度及其相關光譜特徵對恆星進行分類,然後根據其他特徵進行細化。利用魏因位移定律可以對恆星溫度進行分類,但這不適用於遙遠的恆星。
  • 為什麼沒有綠色的恆星?
    一個恆星的顏色是兩種現象的組合。 第一種是這顆恆星的溫度。 這決定了其電磁輻射的峰值在光譜中的波長(或頻率)。一個較冷的物體,比如加熱到3000度的鐵棒,其發射的光線大部分有著接近9000埃的波長(可見光譜的遠紅色部分)。
  • 電光源的光色及光譜分析
    一、電光源的光色及其光譜分析  舞檯燈光中各種各類電光源百色齊放,亮豔紛呈,它們的顏色都統一冠之以相應的色溫或相關色溫,採用黑體的輻射溫度定量地科學表述光源的光色,數位化地表述生理上、心理上的視覺量是一大進步。
  • 我們是怎麼通過光譜對星星「查戶口」的?
    最直觀的想法就是從天體的位置和發出的光來研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通過光來研究它們吧。首先,現代望遠鏡都是通過電子元件(CMOS,CCD等)把光轉換成數位訊號,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探測更暗的天體。左側是我們肉眼看到的天空,右側則是望遠鏡看到的天空。4米的光譜望遠鏡可以觀測到比人眼看到最暗的星還要暗40萬倍的(人眼最暗可以看到6等星,望遠鏡按照19等算)。
  • 為什麼沒有紫色或綠色的恆星?
    然而,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看不到紫色和綠色的恆星,這是由於人類感知可見光的方式所導致的。事實上,恆星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有瀕臨爆炸邊緣的紅巨星;也有像獵戶座腰帶中那樣閃耀的藍巨星(年輕恆星);還有像我們太陽一樣的普通黃色恆星,足夠穩定和溫暖來支持生命的存在。恆星的顏色與其表面溫度有關。恆星越熱,它所發出的光的波長就越短。
  • 光譜:是它幫人類發現了宇宙大爆炸
    為什麼要觀測天體的光譜?    不同光子按波長排列的遊戲    從地球上的焰火到太空中的星星,很多物體都能發光。這些物體除了發出我們可見的光之外,還常常會發出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光」,比如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紅外線與無線電波——即天文學中所說的射電波。所有種類的光,都是電磁波中的一種。
  • 恆星的組成不僅要看其光譜,還要考慮這幾個因素
    對太陽光譜的研究,以及對恆星的分類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個元素都有一個特徵光譜。當原子被加熱時,電子向低能態的回落時會產生發射譜線;當光照射到原子的時候,它們會吸收相同波長的光線。所以如果我們觀察太陽光不同的波長,我們就可以通過它的吸收特徵找出它的最外層有哪些元素。這種技術被稱為光譜學,從一個物體發出的光被分解成其各自的波長以供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