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譜分析應用到天文學,恆星光譜不但可以看出恆星的元素組成與元素的豐度,也可以通過光譜中的吸收譜線,我們可以大致知道恆星的溫度高低。然而恆星光譜的研究內容特別廣泛,但從觀測角度來看,主要有三條途徑。第一是認證譜線和確定元素的豐度。就像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超新星時,必須要對它證認譜線。第二是測量都卜勒效應引起的譜線位移和變寬,第三是測量恆星光譜中能量隨波長的變化,包括連續譜能量分布、譜線輪廓和等值寬度等等。
Ia型超新星SN 2020scc與SN 1989B的光譜比較(圖片來源於Claudio Balcon)
最後大家來和小星複習一下恆星光譜的分類叭。在天文學,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表面溫度分門別類,伴隨著光譜特性、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所以查看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現今的恆星光譜分類系統是在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世紀末提出的分類方法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哈佛大學天文臺的分類方法被稱為哈佛系統。按照這個系統,恆星光譜分為O、B、A、F、G、K、M(、R、S、N)等類型,每種光譜型根據譜線強度加上阿拉伯數字後綴(範圍0~10,可取小數)分成數個次型。它將恆星的光譜分成七大類(若加上R、S、N則是十大類),每類再細分為十小類,但目前最熱的星為O5,最冷的星為M5,即O型只有五小類,M型只有六小類,總計為61小類。為了方便記憶,發展出了許多記憶用的口訣,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這一句: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 Right Now, Smack!更多的記憶方法見http://www.star.ucl.ac.uk/~pac/obafgkmrns.html
恆星光譜哈佛系統分類(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另一種光譜分類的方法是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MK系統),這是目前最通用的恆星分類法,依據恆星的溫度和光度進行排序,這種分類方法以哈佛分類法為基礎,在哈佛分類標記後面加上羅馬數字表示光度類型,即:0特超巨星、Ⅰ超巨星、Ⅱ亮巨星、Ⅲ正常巨星、Ⅳ亞巨星、Ⅴ主序星、Ⅵ亞矮星、Ⅶ白矮星。Ⅲ~Ⅳ表示光度介於Ⅲ和Ⅳ之間。關於恆星光譜的分類,小夥伴們可進一步參考小星之前的文章哦:
https://mp.weixin.qq.com/s/vwuAlrcSxZ3_gZZ-Xn_WQg
赫羅圖(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
在空曠的星際空間中,光照亮了希望。
參考資料:
1.光,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4715702-4930281.html
2.光譜,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4496393-4705763.html
3.恆星光譜,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81%92%E6%98%9F%E5%85%89%E8%B0%B1
4.恆星光譜,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154249-6367460.html
有關恆星光譜分類的更多疑問,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小星會為你一一解答哦~
關注公眾號「星明天文臺」,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收穫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