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你好,我是本篇文章的作者酷兒,很高興你我能在這麼大的網際網路相遇,世界好大奇妙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就讓我們一起去發現!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如何測量恆星的溫度,使用不同的濾鏡測出恆星光在不同波段的強度,然後看強度增加的幅度有多大,以此來判斷輻射峰值是出現在哪個波段?確定了輻射峰值出現在哪個波段,那麼我們就可以推算出這個溫度了。
測量太陽的光度和半徑是比較容易的,因為畢竟太陽離我們比較近,順著前面的這個思路,太陽表面如果是看成一個等溫的,那麼對所有的頻率來進行積分,就可以得到單位面積的輻射功率,再乘以太陽的表面積,那就得到了太陽輻射的總功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光度,但是測量其它恆星的直徑那是非常的困難,因此天文學家沒辦法只能倒過來做。
先用光度計測量恆星的光度,再來反推恆星的直徑,大家現在應該明白為什麼我們可以知道很多非常遙遠的恆星,它的直徑是多大了吧?我們說間斷譜和連續譜,讓我們可以知道遙遠的恆星表面它的溫度有多高,體積有多大,上面有哪些元素,這樣子想掌握光譜的規律真的是人類的壯舉,然而前面所述的太陽也好,恆星也好,好像也只是對某一個個體來講的,天空當中有許許多多的恆星,它們的光譜是不是都一樣呢,天文學家對此是非常感興趣的。
牛頓使用三稜鏡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所以早在1798年的時候,威廉赫歇爾就已經做過類似的觀測,當時他是出於好奇,所以就使用了一塊三稜鏡,分別查看了天狼星、大角等六顆最明亮的恆星,那他觀察到天狼星的光由紅、橙、黃、綠、藍、紫紅、紫羅蘭等顏色組成的,這是他自己寫下來的,還有像大角則含有更多的紅色和橙色,黃色相對少一些,這個很有意思,威廉赫謝爾他可能不是第一個發現星星有著不同顏色的人,我相信有些人肉眼就能感覺出來,但是這樣觀測恆星的方式可能真的就是首創了吧!
之後就有更多的天文學家開展這方面的研究了,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威廉哈金斯、安戈洛賽奇神父、波斯坦天體物理天文臺的沃格爾和哈佛大學天文臺的皮克林,其中賽琪在1863年到1867年之間,觀察了400顆恆星的光譜,當時他就大膽地提出恆星有四種光譜類型,分別用羅馬數字一到四來表示,你看這個羅馬數字在天文當中用的是很多的,1是類天狼星型,呈白色和藍色,由氫引起的吸收線以及微弱的金屬吸收線。
二是太陽型,光譜主要表現在黃光的區域,有許多精細的暗線,三是類參宿四型,有不規則的光變周期,光譜很寬,紅端亮藍端暗,四類和三類相比顏色更紅,但譜線完全不同,亮度是比較暗的,這應該是最早的從天體物理學的角度對恆星進行的分類,沃格爾當時也是獨立的得到了相類似的分類,看得出對恆星進行光譜型分類應該是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向。小夥伴們如果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給小編留言,也可以在評論區和小編一起討論,別忘了點讚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