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有數十億顆恆星,但只有一顆宇宙近鄰主宰著我們:太陽,他象徵著光明、溫暖,難怪布雷茲特利特由衷感嘆說 「陽光所照之處,便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本期我們將拜訪我們這位偉大的光明使者,並逐漸過渡到對恆星分類的探討,最後了解赫羅圖,為下一期做好知識儲備。
在開始之前,先給大家出一道謎語:誰永遠不會長大?(打一天文現象)(提示:謎底在文中出現。)謎底在文末。
太陽的史冊
一、太陽簡介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與大多數人想像的不同,太陽並非是固定在太陽系中間而太陽系其他天體圍繞太陽公轉。事實上,太陽與某個系內天體以共同質心做近似圓周運動,天體質量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幾乎是熱等離子體(氣體在高溫或強電磁場下,會變為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傳遞光能和熱能。
圖為氫核聚變示意圖
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但溫度也更高,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並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元素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於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當太陽將自己的物質全部拋灑出去後,太陽系帝國曾經的輝煌,終結了。
二、太陽構造及太陽活動
(一)太陽構造
按照由裡往外的順序,太陽是由核心、輻射區、對流層、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構成。光球層之下稱為太陽內部;光球層之上稱為太陽大氣。
圖為太陽結構示意圖,1.核心區;2.輻射區;3.對流區;4.光球層;5.色球層;6.日冕;7.太陽黑子;8.米粒組織;9.日珥
(二)太陽活動
我們每天都接受著來自太陽的能量,但太陽輻射的總能量僅有22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表面和大氣層中的活動現象,諸如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日珥)等,會使太陽風大大增強,造成許多地球物理現象——例如極光增多、大氣電離層和地磁的變化。
左圖為宇宙中太陽的真實模樣,右圖為在地球上肉眼觀測太陽的模樣
1.太陽黑子
人們對於太陽的觀測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約四千年前古時候祖先肉眼看到了像3條腿的烏鴉的黑子。進入工業化社會後科學家通過一般的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的活動。在光球上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黑色斑點,它們叫做"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面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天都不同。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而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誌。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面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就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子最多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之為"太陽活動谷年"。一般來說,太陽黑子區域溫度相對較低(然而溫度仍然高達3000~4500攝氏度)。
圖為太陽表面一個巨大的黑子群
有趣的是,一位瑞士天文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氣候乾燥,農業豐收,黑子少的時候,暴雨成災。地震工作者發現,太陽黑子數目增多的時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植物學家發現,植物的生長也隨著太陽黑子的出現而呈現11年周期的變化,黑子多長得快,黑子少長得慢。由此可見,地球上的動物、植物,甚至是地球本身地質活動都與太陽息息相關。
2.耀斑爆發
太陽耀斑是一種劇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能量高度集中釋放的過程。一般認為發生在色球層中,所以也叫「色球爆發」。其主要觀測特徵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壽命僅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較慢。特別是在太陽活動峰年,耀斑出現頻繁且強度變強。別看它只是一個亮點,一旦出現,簡直是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爆發。這一增亮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萬至100萬次強火山爆發的總能量,或相當於上百億枚百噸級氫彈的爆炸。
圖為NASA拍攝到的耀斑爆發圖
耀斑對地球空間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太陽色球層中一聲爆炸,地球大氣層即刻出現繚繞餘音。耀斑爆發時,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時,將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太空人和儀器的安全。當耀斑輻射來到地球附近時,與大氣分子發生劇烈碰撞,破壞電離層,使它失去反射無線電電波的功能。無線電通信尤其是短波通信,以及電視臺、電臺廣播,會受到幹擾甚至中斷。耀斑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產生極光,並幹擾地球磁場。
3.日冕物質拋射
關於日冕,人類第一次看到是某次日全食時,月球遮住了太陽內層大氣的光芒,相對較暗的外層大氣,也就是日冕,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下顯現出來。但直到18世紀,人們才確信這種冕狀物不屬於月球,而是屬於太陽。
日全食時,肉眼可見的日冕物質
1930年,科學家發明了日冕儀,利用大小合適的圓盤恰好擋住太陽光球層的光線。自此,凡是晴天都能夠觀測到日冕,這大大加快了日冕的研究。
說完了日冕,那麼什麼是日冕物質拋射呢?簡單來說,日冕物質拋射(CME)是從太陽的日冕層拋射出來的物質,通常可以使用日冕儀在白光下觀察到。拋射出來的物質進入太陽大氣上空形成太陽風,它主要是由電子和質子組成的高能粒子流(此外還有少量的重元素,例如氦、氧和鐵)。
圖為SOHO在日冕儀下拍攝的一次日冕物質拋射
由於太陽離地球很近,因此這些能量的釋放就可能對地球產生嚴重的影響。已知的包括,對空間探測和宇航的影響,對衛星運行和通訊的影響,對依賴電離層的地基通訊的影響,以及電網和電力設施,甚至輸油管道的影響。它的影響可以說覆蓋了地球上人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恆星的史詩
一、恆星的分類(主序星階段,以溫度劃分)
(一)紅矮星(典型代表:半人馬座α——比鄰星)
小而冰冷的恆星例如半人馬座α(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屬於紅矮星,其表面溫度比太陽低數千度,其在主序帶上位於K、M型主序星。紅矮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恆星模式,據估計,銀河系中超過70%的恆星都是紅矮星。但是當我們仰望星空時不可能見到這種最常見的恆星,因為它們實在太暗了,我們僅能見到非常稀有非常明亮的恆星。
上圖為紅矮星
(二)黃矮星(典型代表:太陽)
黃矮星位於主序帶上的F、G型主序星,質量在太陽的1.0—1.4倍之間。我們的太陽就是一顆黃矮星。每顆黃矮星的主序壽命約為100億年,在這段時間,黃矮星會透過內部的核聚變,把氫聚合成氦。
(三)藍矮星(典型代表:大犬座α——天狼星A)
圖為天狼星A及其伴星
藍矮星平均表面溫度達到25000攝氏度,質量可能是太陽的20倍,位於主序帶的O、B、A型主序星。對於恆星的生老病死,質量起決定性因素。質量越大的恆星比起質量較小的恆星壽命更短。這聽上去有些違反常理,但事實上科學經常是反常識的,就像我們以為雙縫幹涉實驗只會產生一種結果,但實際上根據是否觀測會出現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按照常識,我們會以為,質量越大燃料越多,所以我們錯誤地認為藍矮星壽命最長。但是質量越大意味著溫度越高,壓力越強,核聚變速度也就越快(消耗速率——質量曲線為凹函數)。
二、赫羅圖
赫羅圖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其圖像縱軸是光度(恆星或其他天體單位時間發出的輻射能量)與絕對星等(天體放在指定的距離時天體所呈現出的視星等),而橫軸則是光譜類型及恆星的表面溫度,從左向右遞減。恆星的光譜型通常可大致分為O、B、A、F、G、K、M七種(可簡記為:Oh,be a fun guy.Kiss me!),太陽為典型GⅡ恆星。
上圖為赫羅圖
自從人類發展文明以來就對太陽充滿,無論是古埃及的「拉」,還是瑪雅文明的「託納提烏」,又或是咱們中國的「太昊」,他們都是太陽的化身。太陽之於人類,正如父母之於孩子是充滿柔情和溫暖的,我們都離不開他的哺育。
近段時間天氣晴朗,如果能夠坐在茶山小院裡,聞著沁人的芳香,聽著迴旋在耳邊優美的輕音樂,眺望遠處連綿的光景,生活該是何等的美妙啊!
謎底:日全食(因為日全食不會滿月呀啊哈哈哈哈)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顏毅華《太陽的光輝》,100101;
[2]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100012;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京210034,甘為群、顏毅華、黃宇《2016-2030年我國空間太陽物理發展的若干思考》;
[3]《水資源研究》,2010年4月,《新一輪太陽活動周期到來》;
[4]NASA太空探測計劃:Lucy;
[5]百度百科:太陽相關數據,太陽活動、恆星分類、赫羅圖相關材料;
[6]《SCIENTIST》視野·科學家,《太陽黑子》;《大自然探索》.